我不再是一个获得高分的机器,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点击上面蓝字”体验大地“关注本公众号
我已经是一个小学霸了,可是,我为什么还是很孤独?我虽然能掌握取得高分的套路,但我仍然拙于回应别人表达出的善意,我从未与任何一个人深交过,我一边渴望着友谊,一边小心的把自己隐藏在阴暗的地方……
直到遇到史老师,因她而爱上阅读和思考,我才发现我的生命,发生了真正的变化——我不再是一个获得高分的机器,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记我和我的史老师
文丨陈北暮
万物皆有缝隙,
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 莱昂纳德•科恩
当我听到父母在谈论一些在网上授课的名师时,我就隐隐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在那个寒假,我的父母已经为我报名了史老师开设的网课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但是他们总有各式各样的理由说服我:哎呀,既然已经报名了那就听听吧,你的语文阅读和写作那么糟糕,已经初一了,再不练练就不行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网课,为了让我了解讲课的老师,妈妈和我一起听了史老师的诗歌品析公开课。我对诗歌并不怎么感兴趣,兴许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走过的人生路平平淡淡,我并未遇到过无法逾越的沟壑,也从无欣赏美好风景的兴致,无论是对诗中的美好还是苦痛,于我没有任何的共鸣。
也许这是我学语文最大的问题所在。基础的背默字词古诗,并无难度,但我最大的失分点在于作文和阅读。每次试卷下发,第一面的基础题都是飞扬潇洒的勾;翻到背面,勾反而寥寥无几了,叉和负分无处不在。这是小学的情况,初一上学期时,我的语文成绩却一直是年级第一,作文和阅读的负分都变少了,但是妈妈还是给我报了语文班——是的,那时我单纯的以为史老师开设的仅仅是语文提分班。(没想到是个大坑)
其实,我只是掌握了答题的套路,在各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每次大考年级排名总是前三。对于只需要背书的科目,我自然是没有什么困难可言。可对于语文——这个我永远不敢怠慢的科目,生怕哪一次掉以轻心就“原形毕露”,我还是决定认真听史老师的网课。没想到,在这期间,我获得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启示,还参透了人生这本无字书一小部分。史老师的课,一听就是大半年:从寒假课到春季课程结束,秋季课程的脚步声也近了。从叩响命运的门到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比起寒假课注重于人文素养的分析,最让我心灵震撼的是中学读写课第一期对人这个存在的剖析。
为什么讲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呢?这又要讲讲我这个人了。兴许是有什么障碍,我似乎从未真正喜欢上什么?在情感的表达上,打个比方来说,我不是个擅长接受好意的人,总是苦于要如何回应别人温柔的善意,要如何做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那种不知所措的喜悦,猝不及防感知到别人的善意而手足无措,想要珍惜地对待它却又害怕自己自己会失手打破那盏琉璃瓶。我想要让你知道我心里的感激和温暖,但不知如何表达:多一分嫌油嘴滑舌,少一分嫌苍白冷漠。这样一个笨拙的我在听过《答苏武书》《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三篇文言文的深刻剖析后,爱上了读书这件事。因为,在书中,足够长的篇幅能让我把自己的思绪融入进文字中,品味着这一笔一划所蕴含的情感。“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如若这封书信真是李陵亲笔所作,苏武读到的时候该是多么百味陈杂啊!这句话,我到现在竟可以默打出来——那张纸上,如此字句的笔画,笔画中透出的是满满的家人被戮的愤怒、万事休矣的无奈,而李陵,他又是如何怀着悲愤和嘲讽的心情写下这些话的呢?读到后面,我惊觉面颊已有些湿意。
但是,我喜爱看的书却是一些沉重的书,类似于《毒木圣经》《2666》和《罪与罚》之类的书。我一直喜欢写小说,有一个小短篇主要写的是偏执的女人一直试图拯救以个堕落的城市,用着不可能改变一切的无能话语去尝试,最后还是一事无成。我开始常常从高处往下看,心里想着不着边际的事,无非是一些万一哪天我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身边人的反应等。然后,我会流泪,尽管心里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造成这些的,不是因为我看的书的风格,源于我自己的孤独。也许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很快乐的人,那是因为我从未与任何一个人深交。我一边渴望着友谊,一边小心的把自己隐藏在阴暗的地方。直到《我与地坛》的课程上线。我知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只是上帝在赋予你生命的同时顺便规划好的结局,而通向这个结局的方式有无数条,为什么我要选择最快捷、最难受的一种方式呢?我像是戴了有色眼镜,只接受了生活的负面信息,却从未去发现它的美好、它的澄澈。
在史老师的课堂中,我从来不会觉得乏味。正经上课时,却像课间一样轻松,拿着同学的发言开玩笑、找槽点,有时也会被高年级学长学姐的作业和对文章的理解惊艳;课间,主要活动就是一群人在尬歌。我对是老师的最初印象,就是她的声音。也许那不是多么甜美的嗓音,我之前想过——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仿佛世间没有任何一个贴切的形容词来修饰它。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位教师的声音,一位真正的教师的声音。这个声音伴我走过了大半年,这个声音的主人教的不是教材,而是人生。虽然,现在我要回忆起史老师的声音,脑子里回荡的就是我们的班歌《请到金师课堂来》……
畅畅填词,史老师演唱
“世上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这句被人们引来证明所有的不完美都有其意义的话,我更乐意解读为一种希望。
身处黑漆漆且无出路的房间,心里沉甸甸着无助和濒临绝望的时刻,墙壁上裂出一道缝隙,有光渗入。
我想说的是,史老师和她的网课、网课上的大家,你们就是我的那道光。
而我,在将来,我也想成为像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们的那道光;但他们不会面临迷惘,面临绝望,我希望。
这一年,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没能早点接触史老师的网课。世界上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曾经的曾经,我们是否在某一个地方,共度清闲澄淡的时光呢?不然,何能如斯一见如故,万般舒心。
这是小北暮完成的
第十五讲《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作业
没错
来自广西读初一的她
和身处苏州的高三文科男
是“同班同学”
他们
和来自全国各地几百位志同道合者
在史老师的网课上
共同学习,彼此交流
互相评析作业,相互肯定赞赏
互黑、调侃
……
嗯哼
这个傲骄的初一小盆友
她说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
可是读了上文
你是不是被惊掉了下巴
这还不好?那啥是好?
哈哈哈
你还别说
她说得一点不错
写得不好,那是从前
如今的她
无论思想、才情
还是逻辑、思辩
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小北暮
你这是要逆天!
鸿鹄是如何飞上蓝天的?
一堂不落、互动排麦
认真预习、完成作业
日积月累
才能洒落如许绚烂
认真阅读下文
看我们的小学霸
是如何把语文这个弱项
一步一步
从套路
到思想
华丽升级
变
变
变
一
2016年《寒假论文读写课》作业选
❶
第三讲 :《丑陋的中国人》
作业
试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文章,使用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采用环环相扣的层递式论证结构,谈谈你对各地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炮竹的看法,或者谈谈你对中国人过节(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现象分析,题目自拟。
烟花
在不同局势中的利与弊
——不知所云系列
烟花爆竹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新年永远都是伴着蒙眼呛鼻的浓烟和震耳欲聋的响声,还有人们欢笑的声音与雀跃的心情到来。
现在,“烟花虽美,但只那一瞬”,烟花爆竹真的有给人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益处吗?答案是并没有。人们热衷于此并以此为乐,但天生喜静的我对此厌烦至极。烟花爆竹,仅仅带给你我一刹那的欢笑,而留下来的,是终日灰暗的蓝天和不再清新的空气。所幸,因为环境问题,2015年国家颁布了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法律。
新闻中2014年北京春节前后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有部分原因正是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人说,烟花爆竹是中国过年的传统,不因禁止;也有人说,活在当下,得先整治我们周身的环境。然后我们就看到了2015年那中立的法规:只限定烟花爆竹的燃放时间。又有人要说了:即使如此,也没有见北京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啊。诚然,2015年的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法规并没有大幅度降低空气污染指数,但在那几天给了我少有的清净。仍记得,曾住的一个小区,每逢春节,烟雾缭绕,烟熏刺鼻,像是忽起大雾,寸步难行。
我有疑惑:为什么以往,烟花爆竹不曾是污染;而现在,即使限定了放焰火的时间,污染仍未减小呢?现在我明白了。古时,没有工厂,没有发电厂,一年一度的春节一段时间的烟火阑珊,能对大气造就多大的影响呢?而现在不同往日,发展中的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靠的是工业;人民的便利生活,也靠的是工业。有人提议,允许燃放烟花,只需要设计针对工厂电站的法规。而局势已经不同,中国的发展需要工业,所以,中国的环境保护不能拿工业开刀,只能转移目标至烟花爆竹。
具有千年历史的春节烟火,有利有弊,放在古代,利大于弊;放在现代,弊大于利。虽然我们要保护传统,但不同格局中得采用不同的对策。若欢笑散去,尽是烟霾,不如从未欢笑
❷
第八讲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
作业
认真阅读p197杰克·唐纳利《人权的性质》,结合《世界人权宣言》,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所理解的人权。
权利需要大于权力
——杰克·唐纳利《人权的性质》读后感
这篇文章重在说明“人权的性质”,强调了“人权是普遍的权利,只要是人就可以享有的权利”“人们享有人权因为是人,所以人权应为所有人平等的享有,并且不可剥夺”。这当然是正确无疑的。
联合国成员深思熟虑后,发布了《世界人权宣言》,面向全人类,倡导“人人平等”的观念。国家也针对这制定了法律,然而,人们就能更好的享有人权,无论高矮胖瘦,贫富贵贱,没有欺压,没有侮辱。这本该是世界最美好的姿态,我们身处的社会,也许表面这样和谐,但是,“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城市的阴影处,“人权”仍然被挂在口头,行在书里,但是为什么,颠覆了人权这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利的事件依旧发生着呢?
权利和权力,曾经我一直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法律中的权利指的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力和利益,而权力也是指位高权重的人的权威和势力。很多时候,权利受制于权力,对此我不能拿出任何实例证明,但是这个结论适应于许多地方。
法律在以前的我眼中,是坚如磐石,公正无私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只是站在法律的阳面。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通过各种利益而导致法律没有给予犯罪者相应的制裁的不公平事情,但是小学时期一件有一些微小的类似的事情让有些敏感的我印象深刻。
小学六年,最后一年我的思想才渐渐成熟起来。当时我们班里有一位“叱诧风云”的“学霸”,以前我们都打趣她说,因为她的妈妈是教育局工作者,所以从小她受到了文化熏陶。她的语文非常好,作文几次被老师当做典范来念,而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是老师对她的照顾不得不令我有些微妙的想法。那时我们的老师有些明显的偏心,学霸的名字天天被她挂在嘴边,而考试时我和她同样答案的一道题目,鲜红的勾是她的,叉是我的,但是报到老师那里时,结果她的分数没有减少,我的分数没有增多,反而我被批评说一点点分数也要斤斤计较,自己考的不好还要拉低别人的分数。我是会斤斤计较那分数,毕竟多一分都是我原本的水平,但现在想来我大概是为了自己的不平等待遇而不满。也许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的看她,而恰巧那一段时间班里流传着老师和学霸的妈妈见面吃饭的事情,我告诉自己:是我的嫉妒心太盛,是她太优秀,但这解释的了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吗?
人权,性质相关道德,而道德却不是能通过书文那么轻易种植在人们心中的。小到分数,大到法律,如果权利一再受权力摆布,这样的人权宣言意义何在呢?我希望,有一天世界上真的不再分高矮胖瘦,贫富贵贱,人人平等,道德至上。
❸
第九讲:世界人权宣言
作业
认真阅读P231《短文三篇》,学习三篇时评的写法,选择生活中你关注到的一些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的小事情,写一篇500左右的小评论。
打着“爱国”旗号的背后
——不知所云系列
日本文化,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个民族文化的相似和两个民族间根深蒂固的矛盾,却让国人有了无理取闹的借口。我不认为自己是个狂热爱国的人,但说对国家毫无感激之情是假的。然后有些狂热爱过的人的行为举止,让我深深怀疑:他们是真的爱国吗?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却让我印象深刻。还记得新闻里所述,一位女子着一身曲裾汉服和另一着汉服的女性朋友在餐厅坐定后,突然发现一群大学生模样的人在楼下指指点点。一开始当事人并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却发现餐厅里人声鼎沸,一群大学生冲到楼上,歇斯底里地要求她把衣服脱下来,说完拿去烧掉。
从当时的情况看,部分愤青已经认识到自己摆了“乌龙”,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但在当时的状况下,局面已经难以扭转。甚至有带头的学生说:“我不管!要平息下面的情绪!”
当时我大概8岁,对这件事的认知是有限的。现在我再回顾往昔,对这件事感到悲伤和愤怒。这群青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身为大学生连基本的个人素养都缺乏,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书本的修养教育完全成了白费。拿着一流文凭,却做着鲁莽之人的事。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做着对国家影响恶劣的事。我也忘不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但这不是中国人仇视日本一切的缘由。最近也有“日本男子为救落水中国人溺水遇难”的新闻,更证实了一点:好人不分国界,肮脏的只有多年前独断专行的政客。直至今日,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些年轻人自认为爱国,却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知道,认为这是从穿着上对国家的“背叛”,如果未来的中国的管理者都是如此,中国会怎么样呢?反过来说,即使当事人穿的真是和服,那么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不就预示了未来无人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现象吗?
其实这件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但反映出的,是部分国人的低素质和愚蠢,我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我们中华五千年流传的文化,重视公民的素质和“礼”,而不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只有人文知识而没有人文素养的学者。
二
2017年《中学综合读写课》第一期作业选
❶
第二讲:我为何而生
作业
认真阅读罗素《我为什么生活》、曾德雄《角色意识与主体性》、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小平主编《叩响命运的门》),重新思考“我是谁”,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为何而生”,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我为何而生
曾德雄说,角色意识深入人心,这话一点不错。如果以前的我对自己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想到,我是学生,是女儿,是一个角色。但是听完课后,我从价值,关系,利益中脱身出来,否认了自己给自己套上的一个个角色的头衔,重估我人生的价值。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还是不清的。我只知道我是一个人,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意义价值何在?
回答这些问题,就像是在解一道几何题。学习几何,首先要学“定义”。我是一个人,一个还不完整的人,我的理想、信仰、追求不存在于现在当下,所以我被吸引着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继续丰富、完善我的人格。再学“性质”。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吗?我存留在这个世上是为了什么?有人比我更早提出了“既然太阳从东边升起最终还要从西边落下,人自从出生就注定要死,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吗?”类似的观点。可是我知道,最起码的,太阳升起不是为了落下,人出生不是为了死亡。太阳在等待落下的十几个小时中,为世界各地的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有些人在向着死亡的过程中,为周身同胞贡献了功绩或帮助。这不就有意义了吗?为了明白我活着的原因,让我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或者说为了创造我活在世上的意义,我只需要明白:我已经度过了人生大概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我要努力去奉献周围的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现在没有,也许哪一天就有了呢。
学完了“定义”和“性质”,接下来就是把这些运用到更多的,更复杂的题目中去。现在我得出了我一部分的答案。我是一个身上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的人,不断追求理想,走向“理想状态”的人;我人生的价值还需要我将来去寻找,在奉献和追求的过程中得出。我不追求不朽于世,没有远大的抱负,只希望能在最终成为一个理想的人,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更好。
That’s all.
❷
第三讲:我们都是楚门
作业
结合本课内容(《楚门的世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联系自己的生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该奋起反抗的时刻
《楚门的世界》把一个残忍的故事,用寓言式的叙事表现出来。关于这部电影,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主角楚门的名字。Truman, True man,真实的男人。这个名字其实一直都在隐射着什么。他是“楚门秀”中唯一真实的成分,他不甘过被安排好的人生,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他的出生、成长,甚至是死亡,都早已被人操纵、设计的完美无缺。诚然,桃源岛能让楚门一辈子安然享乐,但疑心、探求欲和对感情的追求促使他挺过了暴雨、雷电的障碍,那艘象征着真相的船只载着坚定不移的楚门,无情地撞破了那蓝的刺眼,美丽而虚假的一角天空。
这部电影把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交给了观众去解读。我们是否都是楚门,只望着头顶上方的一角天空,所作所为都被“上帝”尽收眼底?我们是否不及楚门,只安然于也许不真的平静生活,没有抗争和逃离的勇气?这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正确答案,而参考答案更是因人而异。谁知道自己诞生,成长,到死去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我打字的此时,在电视屏幕外的酒吧,澡堂,沙发上有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在聚精会神的观看呢?我不是上帝,无法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对世界的认识,一直都是局限性的。所以,我得像《精神的故乡》中所述那样,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漫步过去,遥想未来,游览异邦。与我同在一个世界的人民亦是如此,所以铸就了今日这个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的时代。然而,文明发展的诡谲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
主体性是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在,所以为了能登上文明殿堂的更高一个阶层,城市中有了学校,有了教育。学生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人口大国的竞争更是加大了学生们的压力。这是形势所迫,我们能说,不学习的生活就是不单调的吗?能说学生们去学校就是没有主体性的表现吗?能说逃课、逃学,沉迷电子游戏就是做一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人吗?我不明白。背着沉重的书包,推开教室的门,放下包交作业,看书、背书、默写、测验。回家后又与学校生活略有重复,不过就是写写作业,看看经典名著,写课外练习,偶尔去与父母“争抢”手机。如果我们要抗争这重叠的生活,两点一线的行程,难道就是成为老师、家长眼里的“问题学生”吗?
王小波笔下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放到学校中来,就像是个不服管教的“不良少年”。他最终“离开了学校”,长出獠牙大概就是上了职高,直接工作的结果。这也并不怎么美好。按照马龙所说,得到一份稳定的办公室生活就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放弃一切离开“桃源岛”呢?
我只顾着提出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我想大概是没有的。我再仔细想想看,我确实有着安稳的生活,老老实实的读书度日,最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生活就是完美的了——这不就是“楚门秀”演员安于现状的心理吗?我不由得恐慌起来。看完电影,我明明还嘲讽过那些沉迷于虚假的生活的可笑演员们,结果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他们是同类。也许我和楚门,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是有些区别的。我不想抗争,也不知道抗争的方式,因为我和他们身处的情境不同。对于楚门来说,桃源岛的一切,轻轻一按exit的开关就烟消云散,他终于逃脱了那五千多个镜头,成千上万人的目光,这抗争对他来说意义极大。对于猪兄来说,原先的生活环境乏味的令它喘不过气,一切动作都在被压制,与其忍受,出去闯荡更令他开心。如果我也处于了那样的情境,有那么一天我站在了出口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推门而去。
还没到那一天。甚至那一天并不存在。我要学习楚门和猪兄的不只是奋起反抗的做法,更应该学习他们身上那种不安于现在,不断改变、改善自己周边生活环境,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想法。
洋洋洒洒的写了1000+...感觉自己的主旨不太清晰而且废话连篇有点跑题最后一个急转弯又给拉了回来。感觉自己在写论文hhh这一篇请史老师一定要点评一下不然感觉自己这篇无药可救x
三 个 问 题
(二稿)
《楚门的世界》把一个残忍的故事,用寓言式的叙事表现出来。关于这部电影,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主角楚门的名字。Truman,True man,真实的男人。这个名字其实一直都在隐射着什么。他是“楚门秀”中唯一真实的成分,他不甘过被安排好的人生,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他的出生、成长,甚至是死亡,都早已被人操纵、设计的完美无缺。诚然,桃源岛能让楚门一辈子安然享乐,但疑心、探求欲和对感情的追求促使他挺过了暴雨、雷电的障碍,那艘象征着真相的船只载着坚定不移的楚门,无情地撞破了那蓝的刺眼,美丽而虚假的一角天空。
这部电影把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交给了观众:我们是否都在楚门的世界里,只望着头顶上方的一角天空,所作所为都被“上帝”尽收眼底?我们是否不及楚门,只安然于也许不真的平静生活,没有抗争和逃离的勇气?我们想反抗,但该如何做呢?参考答案或许因人而异。谁知道自己诞生,成长,到死去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我打字的此时,在电视屏幕外的酒吧,澡堂,沙发上有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在聚精会神的观看呢?
第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能不假思索的回答:“不在。”我们先思索一下:楚门是怎么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真貌的呢?因为他发现一个现象(每天行人路过的时间都一样)与自己认为的(每天发生的事都应是不同的)社会常态相冲突时,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我之所以会觉得楚门发现世界的不真实是很正常的(甚至如同影片中那些观众一样为此感到焦虑),是因为我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如果我是楚门,最多最多,也仅仅是好奇而已吧。“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而站在楚门的角度上来看,除非真正走出这个世界,否则是无法证明自己之前所在的世界仅仅是设计出来的。可是之后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么?只有你继续往再外走,并且走了出去,你才能证明它是不真实的。但是,不管你走的出去还是走不出去,你永远无法证明它是真实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囊括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不在‘楚门的世界’里”是个假命题,但是是可证伪的。而经过推理确定这个命题的正确性,使它成为一个定理的唯一途径,就是走出去,走出我们平凡的生活,可以通过许多积极的方式,摆脱枯燥的生活,就像猪兄和楚门那样,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答案,第一、三个问题的答案。而第二个答案,毕竟我不是上帝,无法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对世界的认识,一直都是局限性的。所以,我得像《精神的故乡》中所述那样,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漫步过去,遥想未来,游览异邦。与我同在一个世界的人民亦是如此,所以铸就了今日这个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的时代。然而,文明发展的诡谲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在,所以为了能登上文明殿堂的更高一个阶层,城市中有了学校,有了教育。学生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更是加大了学生们的压力。如果我们要抗争这重叠的生活,两点一线的行程,做法难道就是成为老师、家长眼里的“问题学生”吗?王小波笔下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放到学校中来,就像是个不服管教的“不良少年”。他最终“离开了学校”,“长出獠牙”相当于上了职高,直接工作。这也并不怎么美好。我不断的假设,再否定,毕竟这是形势所迫,我再仔细想想看,我确实有着安稳的生活,老老实实的读书度日,最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生活就是完美的了——这不就是“楚门秀”演员安于现状的心理吗?看完电影,我明明还嘲讽过那些沉迷于虚假的生活的可笑演员们,可我自己仿佛也是安于现状的姿态。难道我不及楚门吗?我的生活现在并无枯燥,抗争反而对我无益,因为我和他们身处的情境不同。对于楚门来说,桃源岛的一切,轻轻一按exit的开关就烟消云散,他终于逃脱了那五千多个镜头,成千上万人的目光,这抗争对他来说意义极大。对于猪兄来说,原先的生活环境乏味的令它喘不过气,一切动作都在被压制,与其忍受,出去闯荡更令他开心。如果我也处于了那样的情境,有那么一天我站在了出口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推门而去。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又解答了三个问题。以后,就让我们,微笑着,乐观地继续走下去。
二稿。但是三稿可能会被我的懒扼杀在摇篮里,本来就是想删减点废话,整理一下思绪(我觉得一稿就是上节课史老师说的思绪万千时控制不好笔的问题)结果又有了新的思绪(……),改完之后反而更长了。所以说这一回应该没有逻辑问题的了吧。第二段......把“一个”改成“三个”......
帮你修改了一下。另外:“以后,就让我们,微笑着,乐观地继续走下去。”——这个结尾太傻了!hahaha 套路!
毕竟……我还是个孩子_(:з」∠)_
题目改得很赞!!!支持你写出第三稿!
(绽放澄澄)
看了第一个问题我不禁想起了笛卡儿“邪恶的天才”的设想,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东西是确定的,笛卡儿也由此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我思故我在。”
❸
第四、五、六讲 :死生亦大矣
作业
熟读并全文抄录《太史公自序》(按照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本抄录,笔记请拍照发到作业贴)。综合4、5、6讲所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所理解的司马迁,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生死抉择之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鲁迅对于《史记》的溢赞之词。而许久以前我只听说过《史记》这本著作和十年发奋写下它的作者司马迁,对于《史记》创作前后那一段历史都不太了解。但当我研读过《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后,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司马迁蒙冤入狱,忠心耿耿却被定罪的悲愤委屈之情。想以李陵功绩宽慰武帝的司马迁承受宫刑之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记。后人赞颂他记录历史的功绩,把他的事迹编入语文课本,却没有深究他忍受屈辱活下来,完成《史记》的缘由。
而自序的开头,我们可以得出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最根本的缘由——父亲的嘱托。周厉王、周幽王乱世之后,王道缺损,礼乐衰败,孔子修旧起废,编订《诗经》《尚书》,作《春秋》,现在的读书人都奉以为法式。从孔子作《春秋》辍笔到司马谈逝世有四百多年了,诸侯国家之间互相征战,关于历史的记载全被毁弃了。自汉朝建立以来,全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司马谈却断绝了历史。他把遗憾和期盼传达给了司马迁,让他写下了《史记》。
其次,司马家族历代都担任太史令,传承着史家的使命。编册史书本也是他的分内之事。
司马迁作为史官,编次史料是他的责任;作为儿子,根据父亲的嘱托照办是应尽的孝道。
在读过《太史公自序》后,我发现这篇自序有许多笔墨放在了写孔子和《春秋》上。司马迁在对话中区分开了《史记》和《春秋》的区别:《春秋》所著是因孔子那时,上面没有圣明的君主,身处下位不被重用,所以撰写《春秋》明断利益之分,作为一代圣王的法则;而《史记》继承了《春秋》的精神,把褒贬放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风云之中,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所做的就是记述历史事实,整理、编次史料成文,“史家之绝唱”就此诞生。
司马迁入狱后面临了他这一生最重大,也应该是最艰难的一个抉择:是怀着崇高的情节离去,但在后世自己只是被视如草芥而非高洁君子;还是承受四面八方的鄙夷,撰写出一部空间绝后的史书?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三个原因,在死和生之间,司马迁即使忍受莫大的屈辱也选择活下来,为了写下《史记》的最后一个字。
死生亦大矣。司马迁的选择对于他自己,对于后世来说都是正确的。他本可以选择为节一死了之,但他纵观历史,预测未来,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瞎编了。
❹
第七讲:1900的生死抉择
作业
综合《海上钢琴师》和《一棵大树的旅行》,结合自身,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作何选择?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自由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人们即将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每一次异国他乡的旅客蜂拥的登上美国,而他却一人独守留在了游轮,他放弃了名利和爱情,把自已困锁在一搜游轮之上。
1900,一个从未真正存在过的人,他这么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而楚门,一个一直万众瞩目的人,他这么想:“一个聪明人,应该走出去。人应该享受这个世界,而不是企图去理解这个世界。”
两个处境差不多的人——没有父母的至亲,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却又相差极大的人——一个不为人知,一个芳名远扬。然而他们面对那通向外界的门,一个选择坚守自己海上的音乐之城,而另一个则选择逃离自己封闭的桃源之岛。弗吉利亚号把1900带向死亡,而圣玛利亚则把楚门带向自由。
在现在这个程式化的世界中,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像楚门一样被封闭起来了,更可悲的是,我们与楚门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封闭楚门的是他人,而封闭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而让1900伴随那场爆炸,与巨轮一起沉入海底的,正是他自己。对于他最后的选择,我理解他的选择,却不能认同他的方式。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现实社会的人,如果有一天他登陆了,就像是被硬生生地塞进一个世界一般格格不入。1900无法在上帝的钢琴上演奏出他新的人生,所以他放弃了生存,选择与承载着他的一生的弗吉利亚号一同沉没。但是,也正如1900自己所说,“光一个陆地城市中的道路就有这么多条”,他完全有可能选择一条生存之道,去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得到本该属于他的名利和爱情。1900不如楚门。也许是他察觉到上岸之后,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1900,他会有新的名字、身份、工作,而海上的那二十多年人生将会消失,这同时也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离开固然有代价,楚门选择了勇敢面对,而1900却退缩了。
最终,他还是随着巨轮而去。我也不能设身处地,以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总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就是如此难以琢磨。谁知道他在生死抉择面前会如何呢?是坚守再船上,还是像那棵大树一样去远行?不过,如果我也面对这样的生死选择,我可能会根据形势来作出决定——毕竟我既不是1900,也不是楚门。
而楚门,一个一直万众瞩目的人,他这么想:“一个聪明人,应该走出去。人应该享受这个世界,而不是企图去理解这个世界。”——楚门是因为自视为“聪明人”才要走出去”享受这个世界“吗?
我忘了耶。这是句台词,好像是有一个人对楚门说的。
可以暑假或者五一把片子再重新看看。
❺
第八讲《我的世界观》
作业
阅读马小平主编《叩响命运的门》一书中的《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p424)和《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p437)两篇文章,结合历史和现实,写一篇随笔,谈谈你所理解的科学与科学家,或者谈谈你的世界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我的世界观
我是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人。我只是一个单纯的学生,自然不会向往爱因斯坦这样的高度,因为我在生活的面前是那么地渺小,也是那么地不知所措与无助。政治书告诉我,要上进,要有激情,要勇敢地改变并提高自己,要珍爱生命、体现生命价值。然而我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何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创造我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觉得我存在这个世上的每一天都没有用处,我呼吸的每一毫升空气都是在浪费。我想去追寻点什么,但是,我甚至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也就不知道我该去追寻什么。我一直向前走,一直走,不知前面是何方,也忘记了后面是何处。我只知道,我已经不能回头。我还知道,前面未知的道路还需要我努力地去探索——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做得很好。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追寻,该去追寻什么样的意义。我只感觉到它有时很简单,就是以良好的形象去解决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我也还感觉到它有时也很复杂,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假象,我们都只是匆匆的过客。
我不止一次地想象过死亡的凄美画面,但这是很自然而然就出现在我脑海里的。仍然记得段考完不久,从高楼往下看,我就会想对身边的人说一声“记得把我的段考成绩烧给我”然后纵身一跃。然而我并没有遭受莫大的打击,反而当时喜事连连,因为我有时太累了,太迷惘了。但我不能停下,因为我身边的人都在走,我停下后会感到更加地凄凉。我不能落后,我的信念一直这样告诉我。
但是,我还是不舍得辞世的。在无聊的度日和痛快的离开的长期的挣扎中,我逐渐认识到了一些东西,也改变了一些东西。在这逐渐的认识与改变中,我却并不能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了。相反,由于这种认识与改变更加坚定了我追求那种召唤我的东西的信念,也加深了我一个人走的信念,我变得更加孤独了,也似乎在更加的刚强中显得更脆弱了。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痛苦吧。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段有关成长的话:我们就这样生活着,时而有人陪伴,时而孤身一人;自然而然地,今天否认昨天的一些想法,明天又敲碎今天的一些信念;这个,就是成长——既无法强求,也不可避免。是啊,成长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思想中,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变动着。
上帝把我出生了的这个事实交给我,顺便规定了我的结局,所以死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也许我没有什么很好的天赋,也没有过人的体力,更没有什么外在的可以借助的资源,但我只要一只沿着追求意义的道路走下去,这仿佛就成了我生活的意义一般。诚然,人类一直都走在一条道路上,这条道路无论有多少个岔路和死胡同,最终都会通向死亡。而我的人生意义,就是用一生去走完这条路,并在路上不断磨砺自己,看透自己。这样,我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我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❻
第九讲:我与地坛(上)
作业
推荐阅读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的梦想》四篇文章,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的梦想或者自己的母亲,题目自拟,不少于1000字。
我的梦想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需要我们努力去达到的未来的一种情况,所以,作为一个孩子来谈论自己的梦想,一般大家都会说自己长大想的要从事的行业。实际上,梦想更贴切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心目中最理想的自己。
从小到大,我有过无数个理想。随着我的成长、我的阅历越来越多,我向往的自己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不真实。同时,因为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这个时候,我开始不断的接触一些虚拟的东西,譬如小说、漫画。我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我并非一个十分感性的人,但是当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走进我的生活,他们就会引导着我的情绪。这些角色被他们的作者所创造,被他们的作者赋予了身份、性格、情感,他们同样也是真实存在的“人”,但也仅仅是角色而已。不过无论是谁,他们都与我是天差地别: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他们只生存于一个华丽而短暂的梦;而我,活在这残酷而漫长的现实之中。我浏览他人的人生,这么做仿佛让我拥有一些不同于枯燥生活的体验。可是,即使我这么做,那也不是我的人生,我只不过是浮游于他人的世界寻找着那一丝精神上的满足感。
我羡慕他们,但我同样也不想当一个角色。也许是为了消磨时光,我会在现实和梦境中交替。现实中,我还是我;梦境中,我可能会把自己融入进这些虚拟作品的背景之中,尝试把原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某个举动变更......梦醒之后,我会情不自禁的拿起笔,为梦写上后续。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有了新的想法,我会把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进文字中,按照我的意念、添加我的情感,修改一些细节。我不再流连于某一个作者的故事背景中,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而我的无数个理想自我,就是我的角色,实际上他们都是“我”!如果平行世界存在,那么我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成就未来的不同的我。
每当我在创作一个故事时,就好像创造了一个世界一般。我创造了生命,让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当我写好了这些,自然是公布在网路上。我自知这些不是什么入流的东西,自然不敢给家长、老师等过目。虽然放在网络平台上,也许会受到一些质疑和嘲笑声,但我依然这么做了。这么做过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最让你备受打击的,不是旁人的嘲讽:至少这证明了你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人看了的,并对此有了感触的。最让作者难受的,实际上是他人的不闻、不问、不顾。这让我有一段时间有些失落,丧失了写作的热情。最痛苦的是,我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浏览了我的文章,却不作评论或赞赏等。
更加可怕的是,我并没有一个支持我的人。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这些在我看来,是我思想的体现,但这些不能换成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分数。难道我就要放弃这些所谓“不务正业”的爱好,去学习如何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吗?因为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能力把爱好发展成职业。但是,我还是重新创作。一段时间过后,我就会怀念写作时自己的感触、情绪的变化——我喜欢这件事,大概我只是想静静的自己写一些“不入流”的东西,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了。慢慢地,我看的书也多了起来,我笔下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看点,也会有人在我的文章下留言。这又是我写作的另一大动力了。
其实,只要你真心想要做某件事,是不会在意有多么困难、是否有支持者的。因为欢悦、成功等等这些,会在你走下去的这条路上出现。走下去,我的故事,还在继续。
❼
第十讲:我与地坛(下)
作业
重读《我与地坛》,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1000字。
如何生活
史铁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与地坛》是寄托了他什么情感的一篇文章呢?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痪了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在一个健全的人看来,他的遭遇是不幸的。可是,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糟糕的时候,遇到了地坛。或是说,地坛找到了他。于是,史铁生15年间风雨无阻的前往荒芜的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史铁生的经历和《我与地坛》都让我受益匪浅。俗话说,“上帝关上你的门,也会为你留一扇窗”。虽然这句话被一些网友改成了各种情境中的胡闹话语,但它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正如史铁生、张海迪等。他们或重或轻的遭受了挫折,但与之相对的是他们卓越的、引人艳羡的成就。我们能说,命运对他们不公吗?又或者说,他们是个幸运的人吗?实际上,这件事取决于人们自己,人们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决定了他们未来生活的样貌。
生活充满选择,生活需要选择,同样生活也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挫折。倘若某一天我也变成了一个身体不健全的人,我有两个选择。A是发奋图强,迎难而上;而B是一蹶不振,畏难止步。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人生。而只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才能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应该会选择A。因为,在如何抱怨命运或是抱怨事故,也改变不了上天交给你的事实。我们应该怀抱更加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好好活着。
我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抓紧当下的每一天,把握好一分一秒,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说,人从出生就注定了死亡,那么我偏偏要向死而生,在我为期不久的生命中,活出自己最精彩的模样,否则就是白白的到人间兜兜转转不到100年,就化作尘土不知道去哪儿了。百年、千年、万年之后,或许我没有名垂青史,但我也不会像是从未来到这个世界上一般。
我为何不死,我为何而生?我一边问着自己这两个问题,一边沿着人生道路前进。
❽
第十一讲:《海边曼彻斯特》
作业
重看《海边的曼彻斯特》,关注每个人物的肢体语言、透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选择2-3个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题目自拟,不少于1000字。
救 赎
影片以一串平实的生活镜头剪接开场,我们看到这个名叫Lee的普通中年男人,做着最普通的蓝领工人工作:修马桶、修水管、铲雪。他似乎没有家庭,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闷酒,沉默寡言却一点就着,怒火仿佛扣动扳机,瞬间出膛而出,直冲面门。一个孤独、寡言、易怒,同时又有些失败的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简单镜头,便呈现在每个观众面前。
刚看到开头的时候,也许大多数人都和我作同反应,想把进度条往回拉一些,以为自己一不留神漏看了什么内容,所以面前呈现的是一个莫名其妙的Lee。但影片仍然在继续。
就在Lee又要重复昨天的枯燥生活时,一个电话中断了他毫无意义,不见尽头的灰色生活。我追随着他一路回忆,直到车子在曼彻斯特的医院停下。交织的现实和回忆,让我看到了Lee和Joe,还有自己的小侄子开船出海,一切都那么美妙。但,那也只是曾经。如今,那个在船上一会儿帮腔Lee,一会儿又与Patrick同一阵线,永远那么快乐的Joe,在苍白的床上永远阖眼。
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没有失去亲人的落泪。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态,即使走进停尸间,看到已经冰凉的哥哥的遗体。随后Joe16岁的儿子Patrick出现,同样的冷静、寡言,几乎还没走进房间就返身离开。他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要短。“好的,可以了”,同样的镜头角度,更短的时长,如同一段可有可无的空镜头,这便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那时,我还以为刚出现就是因为争执被教练罚下场,对待父亲死讯那么冷淡的Patrick怕是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周旋于几个女友和自己少年心气的生活里,而Lee自己成为了遗嘱中的监护人。一开始,他极力想摆脱这个角色,但又不忍太过决绝,不明所以的我又看到了一段回忆。
一场大火,烧坏了过去所有幸福温馨的回忆;一次过失,Lee失去了自己可爱的三个孩子,又以另一种方式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他甚至连自己的情感都失去了。我终于能理解他那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面对哥哥尸体时的淡漠,不愿意重新饰演父亲的角色以及他等等奇怪的举动了——那是他给自己的惩罚,仿佛只有这么做他心中的愧疚才会减轻。生活给他的打击让他永远不能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像以前一样。Lee逃避着,拒绝把一点感情分给任何事物,他并非没有了情感,只是心被那场大火烧得伤痕累累。
最终,他还是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无意中,这成为了一种角色扮演和心理治疗。Lee重新开始部分扮演起父亲的角色,他是他中途而非的角色,而侄子开始重新拥有了变调的父爱。当然,Lee是在拒绝、恐慌之后,慢慢地试探与接纳。其实,最能治愈孤独和疏离的就是日常的琐碎,Lee终于走出了阴影。那三张永远伴随着Lee的照片,也许他不会再满怀悔恨而注视着它们。他的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他不再因为迫于生活而让Patrick重新开始,不再想把留有Joe痕迹的船卖掉,反而给它换了一个新马达——这仿佛也昭示着,他有了从新开始的勇气和动力。
Patrick也让我看到了他不同的一面。相对于Lee,他仿佛更不在意父亲的死,我们可以看到他天天周旋于各种娱乐活动,但同样也看到了这些事情对于痛苦的麻痹性一过,他再也不能忍受丧父的痛苦。生活在曼彻斯特,仿佛哪里都是父亲的残影,于是他也开始逃避,最终所有的压抑、痛苦、孤独因为冰柜里的肉这个契机,全数爆发。Patick哭泣,哽咽,从这个时候,他和Lee之间的关系才进一步发展。两人都深知彼此的心情,却因为不善言辞而不能互相慰藉。
影片的结局,是两人又如往常一般,坐在船尾,钓着鱼,只是没有讲起那个鲨鱼相关的玩笑。我庆幸的看到,Patrick成为了Lee的救赎,让他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可是,我总容易忽略一件事,那就是Lee和Patrick之间的种种,都是Joe安排的。
担心他想不开,时刻关注着他的动向,在他选择自我放逐的生活时仍然想让他有家可归——Joe对Lee的关怀随处可见。Lee肯放下过去,重归阳光,是Joe最迫切地希望看到的。即使,当Lee终于改变的时候,Joe已经猝然长逝,改变后的Lee依然成为了Joe的救赎。
即使,当Lee终于改变的时候,Joe已经猝然长逝,改变后的Lee依然成为了Joe的救赎。——这句话的表述不够严谨。
我改改。“即使,已经猝然长逝的Joe再也无法看到重新走到阳光下的弟弟的模样,但如果他在天之灵把一切尽收眼底,Lee的改变正是他的救赎。”
感觉最近自己《百年孤独》看多以后,看啥都孤独,看谁都要救赎。
(樱空释)
《百年孤独》为什么我没读出一点孤独的感觉……额,甚至还感觉很热闹,似乎一切都是在演出,为了制造悲剧而悲剧。不知是老马本身还是译者的缘故,话锋之中我也丝毫没读出孤独,感觉更多的是被外来事物入侵的好奇心,屋顶上偷窥的欲望,以及在生命最极端的侥幸中放纵。基因创造了这个马贡多,也毁了它。我以为人的欲望暖色多过冷色,欲望是在旺盛生命力之上的放逐追求,并不觉得有太多孤独的成分。反而带给我的是希望。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很多说读过此书的人都说感到很孤独,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可否向我尊敬的小同学请教一下这个偏离了帖子主题的问题。
抱歉现在才看到,给你答复。因为我的年龄阅历和阅读次数的缘故,我个人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和准确。我的看法是,其实所有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他们的外在表现可能清晰也可能不清晰,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个个寡言少语但聪明干练,并且都有一定的名声,所以他们的不善言辞、乏于表达情感的这种孤独就不易于见。所以作者把这个家族的人放到了马孔多这个热闹的地方,目的在于反衬这个家族的人的孤寂内心。即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伴侣(甚至多个),最终两人之间必定有一个先一步离去,他们的内心世界仍然是孤独的。例如乌拉苏尔和家族的第一个何塞,乌拉苏尔是一个极其能干的女人,但是她的话少且生活并不顺利,丈夫也先她一步离去,自己的孩子、女婿离她越来越远,她的内心也越来越平淡孤寂。家族的第一个何塞,沉迷于科学研究,至死不渝,即使中途有很多小插曲发生,但科学的地位在他心中是不可动摇的。他把自己封闭在“实验室”里,一个人。至于作者是不是为了写悲剧而这悲剧这一点我也不是很懂。我为什么觉得孤独是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类似的人,不善于表达,专注于自己的爱好,不是很会聊天,就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就为你解答到这里。
(樱空释)
太谦虚了,大宝贝。
对于本书,我认为老马是在可以表现一种热闹非凡,杂而不深的世界,以人物的渺小来衬托特定时代,特定思想下的悲剧。就拿何塞来说,他痴迷科学,具有非凡创新精神,却被妻子阻拦,老马给予我们两套不同的世界观,即冒险或保守走向死亡,他们走进的是一套全新的规律,他们被这样陌生的规律欺压,最终覆灭,同时也给了我们两套方法论面对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具有对孤独一词敏感的特质,所以老马可能也是利用这一特质上位。(笑)
另外,北暮不要妄自菲薄,不要随意给自己下定义。我也曾经有过如你一样的生活状态,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现在我自知随意,开朗,还善于调动周身的情感,参加学校许多社团,还混着一官半职。遥望我的初中生活,整日闭锁,没有任何社交,将全部时间典当给学校的课本,孤独地感觉全世界没人理解我。可人总是会变得,你要相信,一切都会向心而生。愿你生长成为你想活成的样子。(干了这碗毒鸡汤)
❾
第十二讲:《西西弗神话》
作业
重读《西西弗神话》《巨人传初版序》,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1000字。
生 活
地狱高山之脚,永远有一个身影:他推着巨石缓缓地登上山顶,然后看着巨石滚落,接着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又一次地看着它滚落……
西西弗,一代君王却最终沦为一座山、一个巨石的奴隶,终生摆脱不了日复一日的命运,虽然他没有承受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残忍惩罚,但似乎精神的折磨要远远大于肉体上的疼痛。
我想过,若换作我,只有三种结局:要么我的身躯被巨石碾过,要么我会死于众神的怒吼之下,要么,我会战胜诸神,重返人间。但是,那个名叫“诸神”的上帝,那个名叫“上帝”的命运,无论是在神话中亦或者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战胜的。在还没有勇气潇洒离去或是奋起做无谓的反抗之时,我只能继续推着那块巨石,日复一日。
何时是个尽头?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是谁在绕着谁旋转?想想每天我们都做些什么:听说读写,吃睡行学。能有什么新花样,再看的本质一些,无非是一堆堆聚在一起的、维持几万个日日夜夜的化学反应罢了。
——生活到底是在做一件什么事情?或者说,不做以上这些事情,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问自己:“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让天天泡在作业堆里的学生来答,那么他们可能会给出这样一个回答:“放一个没有作业的,永远的长假。”学生厌烦着重复的生活,渴望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却没有想到:当假期也变得平常,当娱乐也变得普遍,生活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乏味的轮回!到那个时候,也许他们就会开始想要学习;但在学习这个生命活动重复了一段时间过后,假期又变得快乐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诸神给予西西弗的惩罚一般。但是,由于学生们心中急切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还在与作业斗争的过程中暗骂老师、国家领导人几句,却没想到过当自己有一天愿望成真了,学生的命运被推翻了的时候,他们又变得苦闷无聊起来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规律。当你越想逃离某种事物,反其道行之时,你就会离它越来越近。从古至今,没人逃出这个定律,比如那个充斥着荒谬性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抗拒自己的命运呢?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 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因为他并没有想要摒弃自己生理上的残缺,即使有,那也很快就过去了。他接受了残缺的自己并且从不颓唐,以超过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丝毫无惧。就在我们抱怨着这灰暗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要接受它,并且让它变得更加欢乐呢?我们为什么要思索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呢?为什么要害怕有一天它失去了意义呢?
其实西西弗怎么会是那座山和巨石的奴隶呢?在他把推动巨石上山当成一件他要做的事而不是诸神予他的惩罚时,他已经胜利了。我同样也不能沦为生活的奴隶,只一心念着自己的痛苦,而忘了我们在痛苦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
此刻,在我手中,在我们到达死的终点之前,我愿意快乐的走完人生的路。
❿
第十三讲:《慢慢走 欣赏啊》
作业
重读《慢慢走,欣赏啊》,阅读马小平主编《叩响命运的门》P48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1000字。
驻足欣赏
人生,本该是慢慢走,欣赏路边风景的。听说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朱光潜先生借用此话比喻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中,大多人行色匆匆,眼里心里只记挂目的地,只记挂想要达到的目标,却忘了在行走过程中留连欣赏路边的美景。人生索然无味,岂不可惜。人生固然要有目标有理想,这样才有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但真正重要的,是朝此方向前进的过程。在那漫漫人生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才是一世为人的最终收获。
偏偏,这个道理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很少人以全新的生活态度诠释它,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不在少数。不光是大人,学生也渐渐开始不在意其他,只知道匆匆忙忙的度过一天,一边学习一边等待着假期,并告诉自己:中高考一过,大学一毕业,开始工作了,我就放松了。可是,有多少大人就是因为还在做学生时这么想,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轮回之中!也许长大成人后,因为少时的努力,你会有享受放松的权利;但当忙碌成为一种习惯,休息也成为了一种无所谓的事了!
这样一代代的恶性循环,轮回到现在这个发达的时代,起点甚至变成了孩子。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面对多方面的压力;人数之多,又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人父母,都愿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即使不需要孩子多么风光,也希望他们能安安稳稳、幸幸福福的度过一生,所以从极小时就开始引导他们学习。然而,现在看到电视台上的那些“神童”们,我只觉得悲伤。这和揠苗助长,没什么两样。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只要有了自己在成长道路上一点点的积淀,你就会渐渐从“someone”变成“the one”。有些父母,并不体谅儿女在人生道路上小作停憩,硬推着他们前进,就把人生的戏剧演成一场悲剧。如果父母有意稍稍放慢一下孩子的成长步伐,悲剧可能就是喜剧了。目前有很多的家长,急于求成,更多家长是将自己一生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压到孩子身上去,给孩子过重的负担。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导致孩子的过重压力。
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了许久我才发现,有两种解释可以推翻这个假命题。一,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何必要去争枪声响后谁冲出去最快呢?不到最后一刻,谁输谁赢仍未分出。二,他们急什么啊?人生之路有无数条,最终不都汇聚成死路一条吗?这不就变成了一场比谁先死的无意义比赛了吗?
所以,在到达终点前,慢慢走,欣赏啊。时间不能停滞可是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靥。
⓫
第十四讲:《致加西亚的信》
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两篇短文和绘本《擦亮路牌的人》,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情澎湃,感慨万分。因为书中所表达的精神我都能理解,于是它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将这种精神明朗化,系统化,并辅以例子为佐证。但是让我感触较深的不是书的内容,也不是书中提倡的精神,而是服从本是下属该做的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像子女要赡养父母,吃完饭要洗碗一样天经地义的事,却要值得如此大力的推行,竟有如此多的读者把它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从侧面说明了这是一个严重的人性问题,如果从这一点来说倒是让我感慨万分了。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不衰,风靡世界,正是它倡导了这种理念: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而这种理念,正是很多人缺少甚至没有的。所以,可谓“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们通常都会厌烦日复一日的工作,从而向往另一份工作,而不是尽自己的努力把现在的工作做好。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我想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而且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这一句话我思考了很久,最终用了“收获”一词而非“收入”,因为“收入”仅仅是“收获”当中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综上所述,即使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业,我们也应该忠于职守,恪尽职守。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不能随意的决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方式),所以大多数人一生都只办一份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正专精于一个行业的人少之又少,却又不等于零。试问这些人都是从开始到结束都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吗?我有一定的几率得到否定的答案,但那又是一个十分稀少的数了。这些人之所以能把枯燥无味的工作上升到自己的爱好,并且尽力去完成它,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身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的理念,还有敬业精神。敬业所谓尊敬自己的事业,“状元”都会做到这一点,才会优秀。
急功近利的人没有这样的优良品质,因为他们的心中只装有“收入”,而敬业忠诚的人在工作的时候,正是他们在“收获”的时候,前者比后者得到的,自然是微乎其微了。
“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
什么?
意犹未尽?
还想看?!
你知道你读了多少字吗?!
仅仅节选
小北暮的作业
便有二万多字!!!
这
是她的成长轨迹
这是她
为了成长为
自己想要的样子
付出的努力
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条路,没有捷径
树上的卡夫卡如此
陈北暮如此
还有更多的孩子
皆如此!
只要你愿意
史老师就愿意
你会惊喜地发现
生命的成长变化
你是不是也看到了
史老师作业的良苦用心
从五百字
到800字
到1000字
到不限字数
从身边事
到心中事
到世间事
从剧中人
到史上人
到自己人
到送信人
鸿
鹄
就
这
样
飞
上
了
蓝
天
。
。
。
。
。
小北暮
期末考试成绩如何?
语文95.5分(满分100)
嗯哼
下次要考100分哦!
今天所有的努力
未来都不会被辜负
【史老师已开出课程】
❶寒假中学生论文读写课
❷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第一期
❸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第一期
❹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第二期
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父母自救,孩子得救
❻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第二期
●
点击课程题目
即可查阅该课程规划
打开课程规划页面最后
之淡蓝色“阅读原文”字样
即可购买该课程
●
来!
以心发现心
来!
以火点燃火
经夏至秋复历冬
生长收藏共成就
这一场
惊人的旅行
●
彩蛋来了
请观看视频
第十五讲《给爱的人以自由》
作业讲评片段
北暮和她的同学们
与史老师一起
分析解读作业
课堂氛围那叫一个
——此处省略一万字——
建议在WIFI状态下打开
土豪请随意
打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25t1x97b&width=500&height=375&auto=0
◈◈
微信扫码,赞赏支持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报名 史老师 《中学语文读写课》第二期
欢迎加入我们的QQ群:455754276
咨询课程,日常交流
彼此支撑,共同取暖
史金霞
微信公众号:体验大地 (sjxtydd)
新浪微博:@苏州史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