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说干就干——王博伟校友专访
王博伟
人物简介:王博伟,1981 年生,甘肃人。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技术发明人、ACF 实验室创始人。2016-2018 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中法班(第一届)。长期从事仿生吸能材料与冲击防护技术的研究工作,解决人体防护、物品防摔、汽车防撞、工业减震、军警防护等问题,如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员防摔、特种兵跳伞防撞防摔、某品牌手机防摔等。已参与各级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 10余项,获奖30余项,获中、美、澳、欧等国家和地区专利60余项,完成国家标准3项、军工标准1项,登录SCI论文2篇。2020 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广东林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兼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辅具分会理事、知联会副会长等职。
“我一个高中同学写了首诗,深刻地刻画了我当时矛盾的内心,这种矛盾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依然存在:
神与魔在人的心中交战
我的心在世俗与高贵间盘旋
哪里是青山,哪里是逆转
哪里是明月,哪里可以得安闲
最后他的结论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得安闲。”
一、“不羁放纵爱自由”
“搞材料,说白了就和做馒头差不多,白面酵母兑上水搅和搅和,北方人都会这个。”
“有次做冲击试验,铅球把脚砸了,就换成保龄球,保龄球太轻,就又换了回来。”
“瓶瓶罐罐买不起,用一次性杯子行不行?搅拌机买不起,买个电钻自制几个搅拌头行不行?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无论如何我千方百计都能做。做试验不就这么回事嘛,没那么难,做就是了!”
……
几乎所有见过王博伟的人,都难以抵挡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幽默风趣、坦率直爽——但这只是王博伟的一面。“我的性格里有两种东西。”采访伊始,王博伟开门见山地说。
1981年,王博伟出生在甘肃榆中的一个教师家庭。王博伟的父亲是师范毕业,早年当过老师、办过砖厂、炼过矿石、做过公务员,后来在当地司法局工作,直到退休。
“父母对我的期望就是做一名律师、当个法官或者检察官。他‘折腾’了一辈子,所以就不希望我‘再折腾’。”王博伟说。
父母有父母的想法,儿子有儿子的主意。尽管在报考志愿时向父母做了妥协——选择了法学,王博伟却倾心于童年时期在父亲的矿山里将石头炼成铅锌的化学试验,或者也能办个类似的企业:“石头扔到炉子里能变成金子;不同原料混在一起,搅一搅,就变成了另一种全新的东西,多神奇、多美妙!我喜欢干这个。”
大学期间,王博伟性格里的“两种东西”一直在“交战”:“前两年,我是老师同学个个都认识的英语学社社长,后两年,我是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不想跟任何人社交的‘怪人’。”
临到毕业,家里人给王博伟找好了工作,他却并不“领情”——“那时候我想着干嘛呢?要么去搞点材料,要么直接去创业,可是搞什么材料?又拿什么创业呢?后一想:先骑着自行车把中国各地跑一遍,或者到国外去看看,就像唐僧,托个钵就出发了,后来才遇到孙悟空一行人等,没准儿我也能遇上个谁或碰到个啥呢。”
王博伟校友日常生活中的玩滑板照
说干就干。王博伟和好友商量了一下,把骑行的首发站定在了天津:“当时想得挺美,不跟家里要钱,骑一个月的车,赚一个月的生活费,从天津一路南下到海南,再从西南、西北绕一大圈。”
旅行计划最终破产——“还是因为钱”。聊起这段经历,王博伟眉飞色舞起来:“你们肯定想不到我在天津找过什么临时工作?群众演员,还没选上!”
到了“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王博伟选择了妥协:“那年七月,家里催我赶紧回去准备司法考试。我也没办法了,就先回去了。”
回到家里的王博伟并不甘心,备战法考也并不用心:“一方面,当年我们省应届生考公务员一个月也只有600、800元,另一方面,我压根也不喜欢干这个,复习那段时间,其实我成天在网上找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10月,兜里揣着家里给的1000块钱,24岁的甘肃青年王博伟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广东面试工作。“我记得当时找了三份工作:一份是在广州商学院教商法当班主任;一份是在‘真功夫’餐饮做策划助理;还有一个,就是在一家台资的化工材料厂做经理助理。”
再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博伟选择了那家台资企业——尽管这不是当年他心目中的“最优解”:“这么跟你们说,当年我但凡口袋里有1000块钱,够一个月吃饭的,我现在应该是广东商学院的王老师。”
话一出口,又是一阵笑声。
二、“风雨里追赶”
进入公司之后,王博伟仍旧“不得安闲”,工作之余,他开始延伸自己当年的“业余爱好”,买一些“瓶瓶罐罐”,关起门来自己鼓捣。有一次,他脑子一热,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给董事长洋洋洒洒写了一份“建议公司搞一些高性能材料”的报告,没成想满腔热血被董事长浇了一头冷水:“他都没看完,‘啪’的一声把报告扔桌子上,说这不可能,实现不了。”
“当时真是受刺激了,真的都快哭出来了”,王博伟赌了气:“我心想你说不可能,我一定要做出个可能性给你看看。”
说干就干——从董事长办公室出来,王博伟直接去了广州化学品市场。“买一堆原料,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一间屋子自己住,一间屋子做试验,厅里面当仓库。”
回忆起自己头一年的试验,王博伟笑称是“乱搞”:“那哪能叫试验?一堆东西搅和搅和,液体变固体——但也仅此而已,你去做,你也能‘变’。但我这人有个好处,自学能力比较强,不懂就学,学了就做,我是边看书边试验。”
做了一年多尝试之后,王博伟“大概理解了‘化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也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荒诞不经:“我突然发现董事长没骗我,确实不可能,理论上就行不通。”
王博伟形容自己“当时直接瘫了”:“别的困难都不叫困难,在我当时的认知里,理论上行不通,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因为当时并不理解科学具有证伪性,还天真地把科学当真理来着。”
面对挫折、无奈,王博伟向来有“两个秘诀”:“一是睡觉,二是看书。睡了大概两三天,就开始泡图书馆,一来二去,和一位眼熟老人聊起了自己的事情,他说‘任何学科都有其假设和前提条件,这都是人为设定的,一个学科的限制,可以通过找到该学科更底层、更大的或者第一性的原理来突破,或者通过跨学科来突破,你不能只看一个学科或一个理论就妄下定论’。”
老人点醒了王博伟,从这时起,他广泛涉猎,当然不是什么都看,一是围绕着冲击吸能的主题,二是跟主题相关并且能够拓展思路或触动心灵的内容,慢慢地找到了仿生软骨的结构以及力和时间的关系,逐渐地确立了研究的方向、方法和模型:“有点感觉了,就开始寻找并论证自然界动植物的仿生结构,当然,是跟抗冲击相关的结构。”啄木鸟的嘴、七星瓢虫的壳、柚子皮、竹子、关节软骨……王博伟基本都仿过一遍:“那时候真是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就这样,居然鬼使神差地做了下去!”
王博伟校友在实验室
事业起步期,王博伟实验室的环境十分艰苦:“到后来买不起瓶瓶罐罐,我们就买一次性杯子,甚至为了省钱,用胶水把报纸黏起来做成圆锥状的类似装冰激凌的那个样子,当试验用的杯子;买不起搅拌机,就买个电钻自制几个类似螺旋桨的小叶片代替;买不起冲击设备,也自己做,四根角铁架子,中间挂钢丝绳,另一头拴上10斤的铅球自由落体,用重量高度和时间来计算冲击力。就这个条件,但铁人王进喜说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哈哈”
三、“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采访过程中,王博伟常常用到“契机”这个词:“人做很多事,其实都是需要契机在里边的。”对他而言,关注到“软骨、仿生、吸能”,也是因为一个“冥冥之中”的契机。“大概是在实验室成立两三年的时候,一个朋友做了关节软骨的手术,叫的那个撕心裂肺啊。”这唤起了王博伟幼时的记忆:“我奶奶肯定也是这样痛苦,奶奶年轻的时候因为关节软骨等问题,加之医疗条件有限,后来整条腿残疾了。记得有一次奶奶摔倒在院子里,我去扶她,奶奶闭着眼睛神情痛苦地向我挥手,让我不要动,在地上足足躺着挣扎了二三十分钟……我至今还能记起她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神情。”
耳边是朋友的喊叫、脑海里是奶奶痛苦的神情……那晚,王博伟大哭一场:“我不知道是哭我奶奶还是哭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满脑子都是软骨,总之都有吧,半个枕头都湿掉了。”天还没亮,就在网上查找与软骨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下定了决心做人工仿生软骨。
现在回想起当初“搞软骨”的经历,王博伟坦言“先天不足”:“团队里有涉及化学的、力学的、仿生的,但是没有学医和生物的,我们只是仿生关节软骨的功能与构造,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让材料的结构尽可能接近软骨的结构,并没有考虑太多除了‘生物相容’以外的其他情况——所以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了结果,只是无知者无畏,懵懵懂懂就开干了。”带着团队成员埋头苦干了六年零三个月(前三年是王博伟自己干,后面就带着团队干),“人工软骨”无论从功能上还是结构上都已经非常接近了,但始终解决不了滑液分泌的问题。“当时我们联系了一家国外的检测机构,希望能够做一个测试和评估,结果,那边表示说有两个结论,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问我听哪个,我说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当然都要听。”
王博伟校友和团队在实验室
王博伟校友和团队谈论问题
坏消息是——“这东西不能内置,说是解决不了滑液分泌的问题,内置后很快就磨没了。按照相关标准和经验,是时候承认事实并且宣告试验失败了,同时建议我们调整研究方向。”
好消息是——“这东西抗冲击的性能出奇得好,当时的数据是97.8%,倍数级别于他们之前测过的几乎所有的材料,这已经不是普通材料了,而是具有超性能的超材料,英文是metamaterias,超材料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该材料具有超性能,而这种性能是目前自然界的物质所没有的或者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发现的;二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的;三是其性质往往不主要决定于构成材料的本征性质,而是决定于其中的人工结构。ACF(Artificial Cartilage Foam)即人工软骨仿生吸能泡沫材料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人体关节软骨的功能与构造,人为设计并发明的一种具有多尺度新奇微纳结构的仿生吸能材料。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还没来得及失落,又燃起了一个新的希望:“本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人工软骨,软骨没做成,却冒出个吸能超材料。说实话我之前对超材料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但是,ACF超级吸能的这个事实、我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ACF表现出负的模量和密度等现象,完全符合超材料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方法,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又是一阵大笑。“既然无法内置,就拿出来外用,另一个没想到的是,ACF竟然能应用到任何涉及冲击、碰撞、振动、跌落的场景中,这和当初只做内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2006年3月到2011年6月,整整六年零三个月,在“没有休闲娱乐,没有节假日,每天的工作强度都在十个小时以上”的情况下,王博伟带领团队做了超过一万两千多次试验。“很多专家听了都特别震惊,说自己一辈子都没做过这个量。我查了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才试了1600多次。”王博伟笑着说。
“后来很多人都问我,‘你当初哪里来的远见做这个方向’?现在你们知道了,我哪有什么远见?只是因为非科班出身,当时什么都不懂,脑子一热说干就干了,我当时要是懂就肯定不干这个了;也有人问‘当初哪里来的恒心一件事情做十几年,特别是在黑屋子里面不出来做试验的6年’?其实我哪有什么恒心?当时想着顶多一年两年就能做出来,我要是知道十几年都做不出来,那我当时就不做了,再说,我一毕业就干这个,除了它,还能干啥?”再一次把采访团队逗得哈哈大笑之后,王博伟定了定:“当然,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你们不知道,有段时间,我真不想干了,我想哭、我想吼、我想把实验室砸了、我想环游世界……可现实是,睡一觉起来还是那面墙,只能接着干,那段时间,我头发白了一半。”
四、“永远高唱我歌”
有了重大突破之后,王博伟在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办了公司,凭借ACF技术先后获得中、美、澳、越、欧等国家与地区专利60余项,完成中国国家标准3项,军工标准1项,主导并参与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2篇,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几十个国际、国内在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方面的奖励和成果。
王博伟校友及其团队荣获港科大创新创业大赛冠军
王博伟校友的专利技术获得广东省专利银奖
王博伟校友及其项目荣获南粤全球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及最具投资价值奖
同时,各类合作伙伴也纷至沓来。当年那个两室一厅的实验室,如今已成为一家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包括中试)、产品化、市场化、资本化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业务涵盖人体防护、物品防摔、工业减震、轨道交通、桥梁建筑、军警防护等多个领域。当年那个埋头“乱搞”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企业家了,因其在仿生吸能领域的重大研究和转化成果,王博伟于2021年入选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入选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现任广东林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高级工程师,佛山特种功能材料高校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主任,佛山市新阶联理事、南海政协常委等职。
王博伟校友荣获获得佛山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担任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委员
2015年底,上海大学与里昂第三大学合办的“可持续发展专业”中法班招生,王博伟成为了首届中法班的学生,由此开启了他和上大的缘分:“这么多年,我始终想着能不能找一个理论,把我搞的这些跨学科的东西都串起来,‘可持续发展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东西。”
左:王博伟校友在上海大学中法班就读期间学习照
右:中法班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论文代表发言
王博伟校友在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交流学习
五年之后,王博伟的软谷实验室与上海大学联合共建的“上大-ACF创新发展实验室”在上海大学揭牌,在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创业等工作的同时,王博伟还设立相应的奖教金和奖学金,激励着学弟学妹们对未来的憧憬。
上海大学ACF实验室揭牌
现在的王博伟,仍然喜欢泡在实验室里,继续享受着试验的甘苦,一路走来,王博伟受到了很多前辈的关怀和认可,也得到了许多事业伙伴的鼓励和支持。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Voytek院士在2016年加盟王博伟的软谷实验室,共同承担一项研究任务,在共事了一段时间并了解到王博伟的科研经历后,Voytek表示:“Lorry(王博伟的英文名)是真正具有科研精神的人,也是同时兼具了创业精神的人。”瑞士TSG的老板Ruedi对王博伟说:“Lorry,你的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比ACF的超性能更有价值,材料保护身体,而精神保护灵魂”。“后来要评一些国外的荣誉,要求‘有国际影响力’,我想这下要被刷掉了,我哪有什么国际影响力,没想到这些专家学者和商业伙伴早把我‘推销’出去了!”
王博伟校友与Voytek院士和Ruedi交流合作
采访中,王博伟一直不忘感谢自己的父母、同事、朋友,尤其是自己的妻子:“十几年以来,她从来没有过一句抱怨,‘选对一件事成就一生,选对一个人幸福一生。’至于其他事,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那么重要的。”
这么多年从事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工作,王博伟对科技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除了“科学向善、技术向善”外,更要“科学向美、技术向美”:“一个理论、一项技术或一个产品,你要把它做成作品;一个人,你也要把自己活成作品。在我内心,科学和技术本身就是艺术”。王博伟笃信“美是终极的,就像爱因斯坦说长得不好看的方程式肯定是错的,就像罗马教皇摸着米开朗基罗的头说‘孩子,我很羡慕你,你比我更接近上帝’。”
被问到自己未来的计划,王博伟没有直接回答:“全球每年有超过20万人因摔倒或跌落致死;中国目前每年仍然有20万起交通事故,直接死于车祸的超过6万人;我国膝关节疼痛患者1.2亿,全球有3.6亿……每年因冲击、碰撞、振动、跌落、爆炸等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动荡不计其数无法估量——当ACF用于鞋服,因冲击或摔倒导致的伤痛可以减缓或避免;当ACF用于汽车,因碰撞或跌落导致的伤亡可以减轻或避免;当ACF用于工业,因振动或冲击导致的废品可以减少或消除;当ACF用于军警用于应急,因非战斗性导致的伤亡可以避免或消除;当ACF用于运动、医疗、电子产品、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桥梁建筑……一切与之相关的场景。最后,我只想说,ACF,让科技支撑生命,为人类美好生活!”
说干就干——王博伟还是当年那个王博伟。
★
2022年是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王博伟也为母校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去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今年是母校建校一百周年。从现在开始,是我们上大人秉承校训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再创辉煌的新百年。”
专栏 | 百年百人·校友风采
👉点击文字链接查看|往期推荐
【校友风采】学之大者,为国为民 ——林国强院士专访
【校友风采】在西藏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赵吉星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一位上大人的“双城记”——骆勇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让“京”彩在国际舞台绽放——滕俊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走不虚此行的路,做毫无保留的我 ——扎根社区基层的“海归第一书记”罗桑仁青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何可校友专访:钝学累功,求索中泰
【校友风采】十年,我与上大的缘 ——俱李菲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从受助者到服务者,一个自强者的奋斗 ——王任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我只是一不小心成了干企业的人” ——何志明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找到自己的宇宙——程杰校友专访
【上海大学校友会校友风采专栏】
总策划:陈然 彭明霞
撰稿:王路正 钟艺玲
编辑:钟艺玲 郑宝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