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为什么统一写成“internet”,附IT互联网干货术语

2017-05-07 译匠

在时尚专题持续推出的时候(回复“时尚翻译”至译匠公众号回顾),有小伙伴将其形容为女性专题,今天我们要策划新专题:IT互联网,绝对号称是男性专题。但是虽然是男性专题,妹子们如果能加以了解也会技能加分的。今天主要为大家分享一篇简单的探讨文,并附上一些简单易懂的行话术语,方便大家找到感觉。最后也邀请大家对感兴趣的细分领域内容进行投票,方便我们后续安排更多干货内容跟上大家的需求。


互联网为什么统一写成“internet”(作者:方可成,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这个问题非常小,似乎也无足轻重,但是细节分析的能力、对细节的敏感却是作为翻译值得不断提升的点,包括译匠的小编们在内!! 同时也能通过这个小点,从语言用词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互联网在当代生活中的巨大价值。


经常阅读外媒的人最近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去年6月开始,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在内的多家美国主流媒体都做出了一个拼写上的改变——Internet(互联网)的第一个字母不再大写,统一改成“internet”。


这是一场长达十几年的争吵和拉锯的最新动向。尽管你的Word还在不厌其烦地把你输入的“internet”自动更正为“Internet”,但大I变小i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在英语中,首字母大写的拼写方式往往被用于专有名词(比如生产iPhone的苹果公司Apple),而其他表示普遍事物的名词(比如树上结的苹果apple)则都是小写。所以,从“Internet”变成“internet”,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反映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互联网?它到底更接近苹果公司,还是树上的苹果?


1


小写阵营的决定性胜利


关于internet的首字母到底应该大写还是小写的争论,至少从2002年就开始了。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Joseph Turow把自己新书里的“Internet”都改成了“internet”。他获得了MIT出版社责任编辑的支持,《纽约时报》也跟进做了报道,但这种拼写方式并没有如他所愿成为主流。


概括而言,北美之外的媒体比美国媒体更早采用小写的i。《卫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BBC等英国媒体,以及《南华早报》、《悉尼晨锋报》等出自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地区)的媒体,都早已加入小写阵营。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路透社还在坚持大写I。


新潮的网络媒体也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小写的internet,比如BuzzFeed、Vox、Quartz和Gawker。但也不尽然,比如赫芬顿邮报、FiveThirtyEight、The Daily Beast就属于大写阵营。


《连线》杂志的例子最为有趣。2004年,这家全球知名科技媒体高调宣布:“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大写internet这个词。”然而,仅仅两年之后,“Internet”又重回《连线》——因为这家杂志被康泰纳仕集团(Condé Nast)买了下来,新老板要求编辑们改回大I,直至今日。


虽然大写I和小写i的两个阵营不断来回拉锯,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有利于小写阵营的。语言学家Susan Herring曾经做过统计,她在检索牛津英语语料库(其中收录了大量语料,从学术论文到媒体文章到网站评论)之后发现:2000到2012年之间,平均而言,“Internet”的使用率比“internet”高一倍;然而,从2012年开始,“Internet”的领先优势急剧缩小,直到2015年底,“internet”已经追平。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美联社的加入,是小写阵营的最新胜利,也是决定性的胜利。美联社的写作风格手册(AP Stylebook)被全球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奉为圣经,今年6月出版的新版手册会将internet的拼写方式迅速推广到全球。




2


“留声机”也曾经被大写


为什么Internet会逐渐变成internet?语言学家给出了不少解释。


有人说,这是现代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简单、易用。比如,电子邮件原来被写作“electronic mail”,后来简写成“e-mail”,再后来,中间的小连字符索性也被扔掉了,“email”变成通用的写法。


同样,“Web log”变成了“weblog”,最后变成“blog”;“on-line”变成了“online”。人总是懒惰的,能省则省,能少按一下shift键也是好的。


也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小写internet给读者带来的好处——在英语阅读中,大写字母就好像道路上突然出现的减速带,非常影响阅读和理解的效率。所以,能小写就尽量小写吧。


还有人发现,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其大写,后来随着该事物被普遍接受,人们又转向小写。留声机(phonograph)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刚出现时,P是被大写的。


3


互联网是和水、电一样的存在


这些技术层面的解释都有道理,但是从大I到小i的转变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其实,internet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是被小写的。根据1974年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这个词指的是任何由多台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后来,internet被大写,因为人们用它来指称其中一个具体的网络,也即脱胎于美国国防部项目ARPANET、后来发展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国际互联网的那一个网络。Internet成了专有名词,指的不是任何计算机网络,而是我们所使用的那个网络。就好像美国人在提到宪法的时候,如果用大写的“the Constitution”,那么指的就是美国宪法;如果用的是小写的constitution,那么指的就是宪法这样一种普遍事物。


然而这样的区分在今天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这个互联网”、“那个互联网”的区别,我们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同一个互联网。这个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就好像如果全世界使用的都是同一部宪法,那么再区分“the Constitution”和“constitution”已经没有意义了。


从大I变成小i,也是在重申互联网的公共性:它和水、电、天然气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应该属于所有人,政府应该像提供水电供应一样提供互联网接入。水、电、天然气,没有一个是大写的,互联网也不应该被大写。


十几年前,当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教授Joseph Turow把自己书里的“Internet”都改成“internet”的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把互联网这个词大写,看起来太像是某个商品品牌了,就好像是用Kleenex(舒洁)代替纸巾这个词、用Frigidaire(北极牌)称呼冰箱一样,有一种将公共品进行私有化的感觉。


在这个商业公司控制着绝大部分互联网流量、威权政府不断攫取所谓“互联网主权”的年代,有一批西方知识分子正在重提互联网的公共性。《纽约时报》和美联社在这个时候改变internet的拼写方式,或许能够提醒大家:互联网是小写的,因为它是水,是空气,属于全体民众;它不应被大写,因为它不再是政府项目,也不是商业品牌,不应被某个政权、某家企业占有。


互联网既然如此重要,成为了和水、电一样的存在,那么作为从事语言文化交流的翻译小伙伴们,就不能不对这个领域加以深度了解,所以附上一些常用的术语供小伙伴学习。


编程常见术语


Annotation:

注解,用来将信息或元数据与程序元素(类、方法、成员变量等)关联的辅助途径,应用在软件框架中,对不同注解信息采取不同处理过程或改变相应程序元素的行为,提高代码灵活性。


Iterator:迭代器,是遍历各类容器内所有对象的方法类。可把访问逻辑从不同类型的集合类中抽象出来,从而避免向客户端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


Serialization:

序列化,以有序的格式或字节序列持久化java对象。常在网络传输数据,保存对象到文件时使用,因为网络架构和硬盘都只能识别二进制和字节。


Synchronized:

同步,当用它修饰一个方法或者一个代码块时,能保证在同一时刻最多只有一个线程执行该段代码。

字符编码:


ASCII:

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是现今最通用的单字节编码系统。


GB2312:

中国标准的简体中文字符集,收录的汉字已覆盖99.75%的使用频率,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广泛使用。


GBK:

GB2312字符集的扩展(中文编码表升级,融合更多的中文文字符号),分为汉字区和图形符号区,主要扩展繁体中文字的支持。


Unicode:Java用的便是unicode,用两字节表示一字符,允许在同一服务器上混合使用不同语言,为每字符设定唯一二进制编码,以满足跨平台,跨语言文本转换要求。包含的编码方案有UTF-8等。

付费模式


CPA:(Cost Per Action)每次行动的费用。
CPC:(Cost Per Click)以每点击一次计费。
CPS:(Cost Per Sale)每购买成本,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换算广告投放金额。
CPM:(Cost Per Mille)千人成本指由某一媒介或媒介广告排期表所送达1000人所需的成本。

行业术语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搜索引擎营销,是一种网络营销形式,就是全面而有效的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展示排名。
SNS:(Social Networking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用网络把人们连接起来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在网上对他人呈现。
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户体验设计,互联网产品大都是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
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demo:产品小样。

数据指标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
MAU:(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跃用户量。
PV:(Page View)页面浏览量,可以理解为页面被人看过的总次数。
UV:(Unique Visitor)唯一访问量,可以理解为页面被多少人看过。很明显UV不会大于PV。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
CR:(Conversion Rate)转化率。是指从流量到实际销售转化的能力。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

策略与运营


Acquisition:泛指用户获取。在用户运营中使用的极为广泛,做任何产品的运营的第一步就是获取用户,比如在网页端的推广流量的获取、App 推广中用户的下载等。
KBR:Key Business Requirement。关键商业需求。是一个企业商业目标中最关键的。KBR 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其他目标,并且也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制定 digital marketing 的目标,以及针对这些目标选用什么样的指标或 KPI。
Target Audience:目标受众。任何人都可能看到你的广告,但只有那些合适的人才会购买你的商品。所以,合适的人就是你的目标受众,是你最希望影响到的那群人。 
Direct:翻译为直接访问,比如用户直接在浏览器输入网址访问,或者用户直接点击收藏夹里的网址进行访问,都会被记为直接访问。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基本上就是在微博上有话语权的那些人,也是我们常说的微博红人之类的。这些人在一些行业可能是专业的,或者非常有经验的,所以他们的话通常都能够让他的粉丝信服。因此KOL的影响力在微博营销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经济日报官方平台也发过一些术语,以图片形式呈现,与上文可能有一些重合,大家可以自取。


最后再邀请大家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投票,方便我们调整后续的价值输出。



译匠研习社(回复系名至译匠公众号获取专题)

北美口译游学(跨国热招)

时尚翻译系(口译实训班热招)

汽车翻译系

医疗翻译系

法庭翻译系

金融翻译系

翻译技术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