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为什么盛产大城市?

2018-03-17 孙不熟 城市战争

文|孙不熟


大城市是怎么来的?广东的经验值得看看。


广东省近日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显示,全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共分为5级,其中超大城市两个,分别是广州与深圳,特大城市两个,分别是佛山与东莞,大城市则达到11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56个。


城市规模如何评级,不是广东自说自话,而根据的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评价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注意统计口径是“城区”,而不是全市。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按照国家标准,广东省无疑是中国最盛产大城市的省份。要知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公布的超大城市只有6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而广东一个省就占了两个,而且其他几个均为直辖市。


另外,2016年10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则把武汉列为超大城市,目前已确认的超大城市只有7个。


次一级的“特大城市”也十分稀缺,很多人口与经济大省,最多也就一个特大城市。比如,根据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城市规模等级”表述,江苏省只有南京位列特大城市,而浙江省则空缺,最大的两个城市杭州与宁波分别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


而广东省在“特大城市”这一项居然也有两个,分别是佛山与东莞两个地级市。也就是说,佛山、东莞在城市规模等级上高于大部分省会城市,包括杭州。


熟悉珠三角地区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佛山与东莞两个超级地级市的常住人口妥妥的超过500万,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更是超过千万,将二者列为“特大城市”,也是对既定事实的一种顺应。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四个公认的一线城市中,广东独占两个?如果算上咫尺之遥的香港,这个狭小之地居然冒出三个一线城市。


七个超大城市中,广东独占两个。


就连地级市也发展出两个特大城市。


无论是看人口规模还是看GDP规模,广东与其他几个体量相当的兄弟省份相比,老实说,领先优势都不算太大,但在大城市的产出量上,为什么又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几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是——密度


香港高密度建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没错,就是密度。我不认为广东在发展大城市方面有过什么高深莫测的方略,大道至简,秘诀就是把密度做到了极致


比如,广深佛莞四个城市,都够大吧,但它们的面积加起来才多少呢?大约15770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北京市或者杭州市的面积。但四个城市的常住人口相加大约是4263万,接近两个北京或者5个杭州,而实际管理服务的人口很可能超过6000万。


四个城市的GDP相加大约是6万亿,相当于2.2个北京、4.8个杭州。另外,四个城市的胡润榜富豪数量共计152位、世界五百强企业11家、上市公司至少412个,都彰显了广深佛莞地区超高的经济密度。


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变化中的东亚城市区:十年空间增长测量》,认为广深佛莞四个城市组成的都市圈,已经超过东京都市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会区。这说明在世界银行眼里,广深佛莞其实可以视为一个城市了。


那么,如果再把咫尺之遥的1100平方公里、700万人口、20000万亿GDP的香港统计进来,那么广深佛莞港城市带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就显得更大了。


所以,这些城市之“大”,不体现为面积,而体现为密度。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珠三角城市呈现出如此巨大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呢?解释当然有很多种,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以香港为师的历史因素。众所周知,香港的城市密度堪称登峰造极,这个只有1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弹丸之地,却聚集了700多万人口、2万多亿GDP,而且其土地开发强度只有20%,另外80%的土地都是待开发地块。珠三角城市毗邻香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肯定有香港集约式发展的影子。


二是土地资源匮乏。与一马平川的北方省份相比,南方省份常常崇山峻岭、河网密布,适合城建的平地普遍较少,广东更是如此,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平原非常小,大约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大约只占全省面积的5%。即便是香港与深圳两个国际大都会,地貌也呈现为低丘陵地带,适合盖楼的平地极少。平地如此稀缺,当然没有条件像北方城市那样低密度开发了。


图片来自“广东地理”


三是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珠三角的市场化程度高,包括城市建设,也往往灌输着浓浓的市场意识,受权力意志的干预少。既然是市场意识占主导,那当然是希望每一寸地的价值都最大化地利用,尽可能地盖高楼,尽可能地做大容积率。


香港的集约式发展、高密度开发,让城市显得逼仄、拥挤,曾饱受批评,但在客观上,这种模式又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效率与活力。例如,在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逛街,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南方城市的沿街商铺非常繁荣,公共交通更为便利,商业氛围与社区活力也好很多,这些便利本质上都是”高密度“提供的。


城市的本质是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广东经济今天的创新与活力,要归功于集约式发展与高密度开发的城建模式,正是因为多年来坚持这个模式,才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堆出这么多精彩各异的大城市。而大城市,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筹码。


当前,像四川湖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大城市,我认为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广东的经验,走集约式发展的模式。


在此意义上,这些城市仅仅把人口规模做大还不够,还得提高密度,让城市建筑更高一点、更密一点、更挤一点,密度比总量还重要。


    延伸阅读:

    人口比人才更值钱了

    广州新总规,可与京沪等量齐观

    省会城市:人口从一千万到三千万的红利

    从关联度看中国城市的圈层关系

    买房之前要看懂“城市半径”

孙不熟:地段为什么不保值?


来吧,加入孙不熟的付费社群,一对一,陪聊。

扫描以上二维码加入孙不熟的社群,读懂城市、学会买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