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沪之后,它重新定义「城市能级」

孙不熟 城市战争 2023-03-23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先生的研究,基于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大城市存在“门户枢纽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两种属性。

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属性就越显著;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门户城市属性就越显著。
 在此意义上,成都是国内少见的既具备中心城市属性又具备门户城市属性的大城市,堪称双核驱动,这也是对「双核城市」的一次重新诠释。

最近,“能级”这个词在多个省市的十四五规划、两会上成为热词。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广东省两会,指出要提升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能级。

四川省两会上,也明确提出,强化极核和主干功能,
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能级

而在更早的2020年10月,中央重要会议审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提到要提升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为什么大城市都喜欢用“能级”这个表述?从词义上看,“能级”这个词同时涵盖了规模(人口与经济体量)、质量(经济结构与产业层次)、影响力(虹吸效应与辐射效应)三层意思,是一个非常精简有力的概括。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迈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有助于为目标来服务。
 
例如,成都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有个清晰的目标: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
在中国(内地),谈到城市能级,当推北上广深,而在过去五年,「能级」提升最大的城市很可能是成都。

为什么这么讲?下面我们分别从经济体量、基础设施、消费腹地、城市属性、空间布局五个维度来展开论述。

01
经济体量:从「二线」到「新一线」

2020,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16.7亿元,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七名。

过去五年,成都的经济总量增长45.6%,增幅在内地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带来城市能级的跃升,“二线城市”的表述和成都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新一线”。从2017年开始,成都每年都是稳居第一。

在一些权威国际排行榜上,成都的排名也是显著上升的。根据GaWC发布的2020最新排名,成都的排名上升12位,排名全球第59,在国内的排名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深圳,排名全国第七

 图表来自“城市进化论”

和GaWC的排名相似,另一项国际排名——由英国智库Z/Yen与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28期),给成都的评级,同样是全国第七,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和台北。
 
除了总量增加,成都的经济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尤为体现在新兴产业。
 
以上市公司为例,截至2021年1月,成都共有97家A股上市公司,境内外上市公司合计122家,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上市公司总市值,都稳居全国前列。
 
上市公司聚集带来了资本聚集和人才聚集,受益于此,成都早已不是简单的沿海产业承接地,它在很多领域产生了新的供给,比如互联网和电子信息产业。
 
目前,成都是阿里巴巴除杭州之外研发人员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业务涵盖了阿里巴巴的CTO线、支付宝国内事业群、国际事业群、反洗钱、大安全、AI智能运营、金融核心等多个核心业务。
 
腾讯在成都也有着深厚的布局,腾讯游戏非常著名的天美工作室就在成都,王者荣耀这款国民级手游就是成都团队研发出来的。据此,成都还是中国重要的“手游之都”,被誉为是仅次于广州、深圳和上海的网游第四城。
 
电子产业方面,成都同样有深厚的产业集群,从英特尔的芯片到富士康的iPad,“成都造”的电子商品撑起了整个四川的工业出口。
 
可以说,成都早已不仅仅是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而是在很多领域表现出新一线城市独特的供给能力。

02
基础设施:从「通道」到「枢纽」

最近五年来,成都的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从地铁到高铁、机场,都在过去十多年里实现爆发式增长。

2020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达到518公里(不含有轨电车 ),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全球范围内,也超过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

2016年底,成都共开通了四条地铁,合计176公里,而到2020年底,成都已开通12条地铁,总里程数达到518.9公里,相当于5年前的三倍,增幅在全国十大城市中稳居第一,在中国地铁建设史上展现出惊人的“成都速度”。

2020年12月,成都新机场天府机场航站楼基本建成,将在2021年3月底竣工验收,6月正式投运。届时,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实现“双机场”运营的城市。

也是在这一年,疫情给航空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成都机场表现出超强的韧性,双流机场客运吞吐量居全国第二,并跻身全球十大机场行列。

根据国家中长期“十纵十横”铁路网规划,位于西南的成都是一个醒目的节点,因为4条运输通道穿成都而过。
  
两条纵向综合运输通道,一条是北京至昆明运输通道,一条是额济纳至广州运输通道。两条横向综合运输通道,一条是沿江运输通道,一条是厦门至喀什运输通道。
 
如下图所示:
 
 
历史上的成都,一直是全国铁路网在西南地区的节点城市,是大西南联系全国各地的大通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铁、高速、城际、高铁、航空等多种基础设施的网络式布局,成都已从通道城市升级为枢纽城市。

相比通道城市,枢纽型城市的复杂度更高、集散能力更强、能动性更足,它不仅仅是一两种交通工具的集合,而是全方位立体式交通的总和;不仅仅是大西南联系全国的节点城市,还是全国联系全国的枢纽城市;不仅仅是人流与物流的中转地,还是人流和物流的始发地、目的地。

2017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首次明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打造为四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重磅公布。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的枢纽地位不言而喻。

03
 消费腹地:从「西部」到「全国」

从「通道」到「枢纽」的一个直接效应是,把客流通道变成消费目的地,这大大拓展了成都的消费腹地。

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来看,2020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位列全国第六,呈现出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的特征。
 
成都对全国消费的引领带动能力,不仅体现在总量,更体现在质量。在中高端消费领域,成都有着媲美北上广深的实力。
 
例如,众多国际大牌在国内的首店、新品发布会,甚至是全球首发发布都会经常选择成都。迪奥的2019年早秋男装系列、FENDI的2020年春夏男装系列等都在成都举行了全球首发。
 
国际奢侈品牌中,城市战争选取了爱马仕、LV、香奈儿、迪奥、GUCCI、PRADA六家。统计发现,成都拥有的门店数量稳居全国前列,数量为22家,仅次于京沪,排名全国第三


除了奢侈品,成都的豪车消费力也非常强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和杭州持平。
 
国际三大豪车——BBA的布局中,成都是国内第五大重地,成都的富豪们养活了一共43家豪车经销商。 

 
无论是奢侈品还是豪车,成都的消费力之所以如此突出,都和它作为全国性消费中心的引领地位有关,因为仅靠成都一个城市的消费力,是撑不起这么多高端消费的,一定需要虹吸大量的外来购买力才能撑得起来。
 
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票房常被人们用来衡量城市中产人群的消费力,这方面,成都人的消费热情同样很高,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第五城。


可以说,在中高端消费领域,成都已从西南地区的消费中心升级为全国性的消费中心,这就是成都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的底气所在

强大的消费能力,带来的是强大的资金虹吸效应,截至2020年底,成都已汇聚到4.37万亿元的本外币存款,排名全国第六,远高于重庆、南京、武汉等同类城市。

对全国消费、全国资金的虹吸效应,让成都的城市定位实现了一次重要升级。
 
2020年10月16日,中央重要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说明国家对成都的定位,已经从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全国性的中心城市。

04
城市属性:从「内陆」到「沿海」

传统意义上,世界城市的属性按照沿海和内陆两个维度来划分,沿海负责对外开放,内陆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但从成都这几年的发展模式来看,这一经典范式,正在被打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能感受到成都与国际世界超强的单线连接能力。
 
截至2020年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05家,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达到20个,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均稳居全国前列。
 
2020年,成都进出口总额达到7154.2亿元,同比大增22.4%,占四川省的比重近90%,超过杭州、南京、佛山等沿海开放城市。
 
作为一个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成都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大约1700公里,其和国际世界的联系度为何如此之高?
 
一言以蔽之,有铁路港与空港,即使深处内陆,也是“沿海”。
 
如果说中国第一大海港在上海,那么第一大铁路港很可能在成都,平均每天有8趟中欧班列往返于成都与欧洲大陆。
  
如今,成都已成为中欧班列最强的“老司机”,截至2020年8月,成都已累计开行6000多列中欧班列,累计运送货值近2000亿元,已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
 
截至2020年9月,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已初步建立,7条国际铁路通道、6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持续拓展,联接境外55个城市、境内16个城市。
 
除了铁路港,成都的空港同样是个巨大的国际入口。2019年,成都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6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3条,新开通15条,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700万人次,国际航线数量、出入境旅客吞吐量常年稳居全国第四。
 
在此背景下,成都一方面打通了欧盟市场,另一方面还开辟了东盟这个新兴市场。如今,成都与欧洲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东盟还是成都工业品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和海洋很远,离世界很近,这是成都打造外循环「门户枢纽」的底气所在。

05
城市布局: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
 
空间布局直接决定一座城市的运营效率、居住体验与美学价值。
 
历史上,成都的主城区一直处在成都平原东西两侧的龙泉山和龙门山两条南北山脉的相夹地带,所谓“两山夹一城”,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这座城市两千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传奇。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山夹一城”的传统格局已经与成都日渐膨胀的人口与经济体量不相适应,今天的成都迫切需要跨过东部的龙泉山,拥抱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与更优的空间格局,正如上海跨过黄浦江拥抱了浦东新区、广州跨过珠江水网收获了南沙新区。
 
2018年2月,最高层对成都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一举成为我国公园城市的“首提地”。
 
同一年,成都新总规终于打破两千年来“两山夹一城”的制约,向东跨过龙泉山,进入“一山连两翼”的新格局。

 
这个新格局的重心是“龙泉山”,这个曾制约城市发展的自然屏障,如今成了众星拱月的城市之心,成都对其定位是“中央公园”,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2020年1月,中央重要会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仅仅用了两年。
 
公园城市为什么如此重要?它是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表达,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
 
受中央嘱托,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的道路上勇当先行示范区。
 
2020年10月,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方面提出,“公园城市标定未来形态,凝炼了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示范区标定政治责任,寄予了敢为人先、开创引领的殷切期盼。”
 
与此同时,成都发布了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将从 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有分析指出,这有望成为继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aWC(世界城市排名)、PwC(全球机遇之城)之后,又一个重量级的城市评价体系。
 
在「公园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成都人亲近雪山是一种本能,亲近绿道是一种习惯,亲近蓝天白云是一种心情。

 
06
总结:成都重新定义「双核城市」

从二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从通道到枢纽,从西部到全国,从内陆到沿海,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近年来,成都的城市能级,分别从经济体量、基础设施、消费腹地、城市属性、空间布局五个维度实现了升级。
 
这次升级是全方位的系统性升级,其中基础设施、消费腹地、空间布局的升级,让成都“中心城市”的特征愈发明显,这是成都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的物质基础。
 
而经济总量、城市属性的升级,让成都门户城市的特征更加凸显,这是成都建设「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的战略支撑。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先生的研究,基于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大城市存在“门户枢纽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两种属性。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属性就越显著;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门户城市属性就越显著。
 
在此意义上,成都是国内少见的既具备中心城市属性又具备门户城市属性的大城市,堪称双核驱动,这也是对「双核城市」的一次重新诠释。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成都的「双核属性」可以更有效地发挥:
 
一方面可以提供强大的供给能力与消费带动效应,深度参与和支撑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港、铁路港等创新型外贸通道,加速中国内陆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外循环」。
 
如此,成都创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可期。

延伸阅读:

深圳之后是成都,中国又多了一个「示范区」

杭州GDP,为何始终不如成都武汉?

解读成都新总规:比肩北上广,撑起第四门户

这一次,京沪穗蓉作出了一致选择!

怎样才算甲级写字楼?终于有了官方标准

从购物中心租金看中国城市的排名

2020,各城市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

2020,清北复交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武汉这种能级的城市更新,北上广深都难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