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城市半径」排名!大城市买房,最远可以买多远?
2022,各大城市最新的“通勤半径”出炉,这将成为我们买房、就业的一个重要参考。
近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统计了中国(内地)44个重点城市的通勤大数据👇
《报告》重点研究了通勤时耗、通勤半径、通勤交通等指标,其中有关”通勤半径“的数据,尤为引入关注,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对一个城市规模边界的观测。
这个“通勤半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报告》指出,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4个重点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研究出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的通勤画像。
01
各城市通勤半径排名
北京上海超过40公里
话不多说,先上干货,以下是各大城市最新的“通勤半径”排名👇
44个城市中,北京的通勤半径达到41公里,排名全国第一。
上海的通勤半径比上一年扩张了1公里,达到40公里,是全国第二个超过40公里的城市。
仅次于京沪的是深圳、重庆,二者的城市半径均达到39公里。
广州的通勤半径也比上一年扩张了一公里,达到32公里。
通勤半径超过30公里的城市,还有这些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通勤半径受到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地形地貌、规划水平、房价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说通勤半径越大,就越厉害。
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城市规模本身就大,再加上房价高,职住分离情况严重,通勤半径大,也是情理之中。
重庆虽然房价不高,但它的地形地貌很特殊,属于多中心城市,其通勤逻辑和平原城市肯定不一样。从高空看重庆,就好像一个个山谷组成的城市群,通勤半径大,也在情理之中。
天津属于平原城市,房价也不算太高,但通勤半径也达到37公里,这可能与天津的双中心(老城区—滨海新区)格局有关,毕竟滨海新区距离老城区超过40公里。
大连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都不大,但通勤半径达到34公里,比广州还大,这可能与大连的地形地貌有关,它是半岛地形,而且市中心在岛尖区域,从哪过来都很远。
杭州的人口规模不算太大,但通勤半径居然达到33公里,这可能与杭州的地理特征有关,杭州城区有西湖,很多建筑限高,导致城市发展是平铺式的,不够紧凑,再加上西湖、钱塘江、西溪湿地等大型生态用地的切割,通勤动线也就比较复杂,半径自然不会小。
武汉的通勤半径只有28公里,个人感觉有点被低估,因为武汉号称百湖之市,市中心又有长江穿城而过,通勤动线复杂,城市半径不会太小。
02
广州的城市半径
为何比北上深小这么多?
广州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都是超大城市的水平,通勤半径为何只有32公里?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广州的空间布局是紧凑型的强中心结构,不是松散型的多中心结构,通勤人群以“天河-越秀”为圆心,向四面八方均衡分布,通勤半径不需要太大。
第二,广州近郊区域的房价较低,番禺、白云、黄埔与中心城区非常近,而且房价也就三四万的水平(二手房数据),很多年轻人可以在20公里通勤半径内买房,不需要跑得太远。
而同等收入的年轻人,在京沪深,可能就要跑到30公里甚至40公里之外的地方买房了,这也导致京沪深的通勤半径相对较大。
另外,北京、上海、深圳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更多的多中心特征,通勤的动线更复杂,通勤跨度也就更大了。
03
超过极限半径的房子
能不能买?
总的来说,一线城市的极限通勤半径可以达到40公里左右,二线城市(杭州、武汉、南京等)的通勤半径是30公里左右,三线城市的通勤半径大约是20公里左右。
在这些城市买房一定要有“城市半径”的意识,超过极限通勤半径的那些房子,以后不太好出手。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广州南沙、中新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等新兴的科技产城,都在城市的通勤半径之外,它们的房子到底有没有价值?
如果站在中心城区的角度,这些产城确实太远,很难与中心城区保持高频联系,但这些产城的目标显然不是成为主城一个附庸,而是想通过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建设,建立自己的内循环,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城中城。
另外,通勤工具也在升级,比如南沙已经开通了一条时速达到160公里的高速地铁,一下子把南沙拉到珠江新城半小时生活圈,从时间距离上解决了通勤半径的问题。
所以,在一座城市的极限半径之外买房,也不是完全没价值,如果是南沙、知识城、松山湖、光明科学城这种能够自我造血、自成一体的“城中城”,还是可以另眼相看的。
但请记住,在城市的极限半径之外,建一座像知识城、南沙这样的“城中城”,真的很难、很少,大部分其实都变成了睡城,大家一定要学会甄别,不会甄别的,可以加入城市战争的“知识星球”提问。
04
一小时通勤圈是底线
45分钟通勤圈内才是优质房产
观察各大城市通勤半径的年度变化,还可以发现,通勤半径是个动态数值,它会随着交通技术的升级,不断突破旧的极限值。
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城市的极限通勤半径呢?考虑到交通技术一直在升级,用“时间距离”来定义,要比“空间距离”更可靠。
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关于都市圈的定义,用的就是“时间距离”: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以下是《报告》统计的各大城市45分钟通勤人群的比重排名👇
《报告》认为,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所以,45分钟通勤圈是大城市很重要的一个资产圈概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