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宇森回归,还能饭否?

Argoon 虹膜 2024-04-01


Argoon


《静夜厮杀》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世人,吴宇森还在拍电影。

但随之而来的最大困扰是,这些年的吴宇森,似乎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理由。很多人还没有逃离《追捕》扩散的失望阴影,又或者更早一些,两部《太平轮》,甚或两部《赤壁》带来的沮丧或怀疑。

《赤壁(上)》 

然而,光是这几部电影,就已经能把时间推到2008年。这十五年里作品数量不多,重要节点却不少。
一是吴宇森终于重新回归华语影坛,网罗两岸三地明星合作大片,这才有了《赤壁》。二是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宣布次年为他颁发终身成就金狮奖,这可是华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颁奖人还包括徐克和昆汀·塔伦蒂诺。三是2012年,吴宇森确诊喉癌,暂停拍片,返美治病,五年后才出山执导《追捕》。
时光飞逝,《追捕》也已经是六年前的作品。现在,经历太多起落的吴宇森久违地祭出好莱坞作品,一如当初华语作品《赤壁(上)》给影迷、影市带来过的火热期许,这里头包含一个相当关键的动作,就是「回归」。

《追捕》 

相比转换拍摄环境、台词语言宣示的回归讯号,《静夜厮杀》更重要的是让吴宇森回归了他想要的舒适与自在。
二十年前,拍完《记忆裂痕》的吴宇森觉得「受够了」好莱坞,因为没有办法找到更好的剧本。一方面是大制作的美国电影牵涉的问题太多太杂,很不纯粹,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好剧本规模小,预算少,于是人家不会将他视作潜在导演。

《记忆裂痕》 

《静夜厮杀》给吴宇森带来的兴奋感在于它是小规模的独立电影,而且落到自己手上。他可以拍自己擅长的动作戏,可以在几乎没有对白的故事里做自己职业生涯的冒险,可以跟潮流对着干。他觉得可以贴近心灵与思想,接近被《奥本海默》和《芭比》所凸显出来的已经发生过改变的观众群体。
现年七十七岁的导演有这番热情与雄心,至少给人一丝振奋。
只可惜《静夜厮杀》还远远配不上。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不如彻头彻尾的烂片,因为我们预支了它本可能的模样,毕竟这电影太吴宇森了,也理应相当吴宇森才对。

《静夜厮杀》 

它讲的是一位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布莱恩·哥德洛克,突然被街上火拼的黑帮夺走了儿子的性命,痛不欲生、颓唐度日后,他决定逐一复仇,端掉对方老巢,时间就定在周年祭日。
这样的故事涉及到普通人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惧的变化,涉及疯狂叫嚣的黑帮,涉及枪战,涉及复仇,涉及豪情,涉及孤胆英雄,也涉及双雄并肩、惺惺相惜的局面……
吴宇森的电影,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到《纵横四海》等等经典,或者是重洋远渡后的《变脸》,直至翻拍日版的《追捕》,有太多可以对得上的套路与模式。

《变脸》 

奈何英雄退散了本色之后,很难再把过往气色追捕回来,看《静夜厮杀》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它没有办法抵达曾经一往无前的痛快。那种痛快很多时候来自于横冲直撞加灵机一动,哪怕是拆东墙补西墙,可补了就有新奇,就有意味,如今这定然是会被瞻前顾后给消磨殆尽的。
自打几部经典港片封神,远渡重洋的吴宇森开始被另一套拍摄环境、另一种接纳模式左右,自此有太长时间在适应与回击中,时好时坏地调整自己的表达,终归还是难免在大投资电影里遗落绝对话事权,更难在相对工整的电影见到那种恣意的狂热,那种独属吴宇森的才情。
结果好不容易遇到相对理想的故事,吴宇森似乎自己绊倒了自己。

《静夜厮杀》 

故事本身的潜质大概让人轻忽,成品一整个毛坯的质感距离他的心中殿堂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甚或是级数上的鸿沟。
酣畅淋漓的复仇,艰难恢复的正义,都是可以叫人热血沸腾的易燃易爆品,但是一旦缺乏基本的逻辑支撑,就成了过于主观的爽文。哥德洛克毫无战斗背景,然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苦练开车、开枪与打斗技术,就已经有能力跟具备相当规模、相当经验的墨西哥黑帮团伙搏杀,并且做到以寡敌众而不落败。
剧情一飘忽,就很难相信,遑论投入真情实感。特别是当对手需要通过集体降智来适应爽文男主英雄的成型,很多时候只会觉得激情被延宕,悲情被消解。至关重要的温度没有了,冷冰冰地看他过关斩将,就像是冬日里做一个烦躁的大梦。

《静夜厮杀》 

越到后面,就越会觉得莫名其妙。随着声势浩大的黑帮成员必然地被逐一击溃,哥德洛克把能够表演的技艺大致表演完毕,就到了跟跟老大普拉亚正面交锋的时候了。这时候心高气傲的普拉亚在不平安的平安夜做什么呢?跟他的女人跳舞。
跳舞不是不行,风雨飘摇之际一段过时过节的圣诞热舞,用好了就有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横或冷酷,也有活在当下的洒脱或悲壮,尽管这反差效果用到了反派身上,还贴不上,因为紧接着的剧情就是女人单独持枪出来横扫。
也别说情分迅速断裂,或者配套女性终于有了相对高光的疯狂戏份,这号人物毫无庇护且毫无现实必要地出来开枪,还要引发男主对女性不合时宜的恻隐,再老套地引致前来帮忙的友军受伤,可谓相当乏味。

《静夜厮杀》 

更无语的则是哥德洛克跟普拉亚终于单对单,占尽优势的大反派再次死于话多,十分不解气地把庸俗套路推到极致,实属无关主角死活的歪掉的临门一脚。
这部电影所能理解的真实,是让哥德洛克在复仇过程中偶尔展露出新手姿态,譬如第一次抓捕敌手,还能把刀子放别人面前等等,可惜卖蠢制造不了神,也还原不了人。
试想这样悬浮的情节安排,能够给到观众多少落地的情感共鸣呢?于是电影决定通过各种父子之间的回忆杀来继续煽情,以此迅速闭环,却也在最后关头,把男主的多种身份压缩到「父亲」的局限,如同明目张胆的工具人,切断了身为人夫、人子的牵绊,也切断了双雄的关联。

《静夜厮杀》 

不过这里的双雄的概念也很模糊。在哥德洛克策划复仇的过程中,当初无从破案、不了了之的警察瓦塞尔客观上也是怨怼的对象,但是电影处理得很藕断丝连,强行让瓦塞尔在获知计划后参与进来,并在最后关头对哥德洛克做一个辅助和见证,别无他用。
两位男性没有充足的惺惺相惜,更不用说肝胆相照,吴宇森确实有在克制,但克制在了不那么必要的地方。
不可或缺的枪战、飙车、单打独斗,暴力是有的,但暴力美学稍微扁平了些,极具个人标签的「英雄式流血动作电影」更多落到了「形」上。曾经在《英雄本色》系列里出彩的黑道伦理情义,在如今脸谱化、简单化的人物对决中沦为扶不上墙的边角料。

《英雄本色》 

他甚至连标志性的白鸽都换成了一只在窗台上稍作停留的鹦鹉,一如各种致敬自己,或者说贯通自我表达的动作,铁了心要往低调处理。
有意为之的半吊子吴宇森电影,也就成了六年时间置换出的遗憾,而遗憾的发酵,还在于电影本来有着好的潜质。
挑选乔尔·金纳曼做主角是很好的开端。这个天生兼并冷感与热情的优质演员,十分适合等量传递电影本身持续起伏的温度。

《静夜厮杀》 

加上角色失声的设置,本来是可以对标好些好莱坞动作片角色并取得标杆性位置的,比如《杀手》偏于内心碎碎念的杀手,甚或《死侍》系列过于嘴碎的死侍,以及《疾速追杀》系列台词量适中的约翰·威克,正巧后者跟《静夜厮杀》共享Thunder Road影业这个制作公司。
重要的是还有一点,这种失声状态也可以用来譬喻吴宇森这些年的状态,不仅仅是喉癌的直接指引,还有在影坛上的销声匿迹,甚或是缺乏振聋发聩的作品,身处这样的处境,该怎样通过电影和人物来无声胜有声,有许多可以深思的指向。
可是尽可能边缘化的环境声还是能够喧宾夺主,想要小试牛刀也好,另辟蹊径也罢,《静夜厮杀》不具备后发制人的魔力。

《静夜厮杀》 

就像是金纳曼显然没有当年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运气,可以通过《变脸》在好莱坞翻身那样,其实吴宇森自己也没有。
绕了一圈,他要把自己的《喋血双雄》翻拍成美版,其实也不太能承载外界看好的目光,但这个现状,哪怕没有《静夜厮杀》,哪怕不是吴宇森,也很难改写。

《喋血双雄

只是我太不甘心,连吴宇森都会成为一个不必寄望的过去式。

合作邮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奥斯卡风向标,不靠谱
IMDb和豆瓣的年度热片盘点,大不同
拍一部电影骂审查,他为什么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