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消灭烂片,发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倡议

2016-02-06 magasa 虹膜
文 | magasa


对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最讨厌的一件事是什么?


不用问,是看到了烂片,不仅生一肚子气,觉得智商被侮辱了,还浪费了钱和时间。




但是啊,电影拍出来一定是有好有烂,这是不以创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不同电影的主打明星不同,成本不同,场面大小不同,导演水平不同,它们对观众的吸引力肯定也有高有低,有的片很多人打破头想看,有的片门可罗雀。即然这样,是否可以出一个主意:


按电影的优劣好坏、吸引力高低,来区分它们的定价!


牛逼的片就卖贵一些,烂片就卖便宜一些,这样是不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呢?


用价格来调节供求,经济学上不是这个道理吗?那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院不这么做?而是不管什么片票价都一样,这太不公平了吧!?




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不少国内外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发现对电影票定价这件事,竟然没有一个靠谱而确定的说法,为什么我们现在统一票价的的做法就是对的?




我们放宽视野来看,对差异性产品实行统一定价,其实在许多行业都存在,比如体育比赛的门票,比如音乐CD的销售或mp3的付费下载,完全不一样的比赛或者歌曲,它的价格可能是一样的。而电影票这种产品,仍有其自身特殊的地方。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电影院,当前都实行「统一票价制」,即不分影片大小、不分时间场次、不分座位优劣,票价基本是相同的。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差别肯定存在,比如上午半价制或非周末半价制、特定日期半价制也很常见,或不设划位,先到先得,或提供各种优惠交易手段和补贴,以及3D比2D贵,但大的原则上,电影院基本不会按照影片的吸引力高低,明显地调整票价高低。


这就是现状。


但我认为需要搞清楚的是,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其历史缘由,并非绝无可改。




我发现在历史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产业阶段和条件下,电影票定价曾经存在相当多的方案,远比今天要复杂多变。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展开介绍。


如今实行的统一定价策略,其实起源是1972年的《教父》。《教父》之前,美国电影院的电影票价策略可并非整齐划一的。




但是,统一定价这种做法并非《教父》率先发明,而是早就源远流长,经历过多次反复,再才经《教父》重新确立。


第一次的统一定价时代,是爱迪生搞的「电影视镜」偷窥秀,其票价为固定的一分钱或五分钱,每个人对着一台机器,从一个小的镜头中看进去,节目一般不超过一分钟长。作为一种新奇、便宜、简单的消遣,它没必要区分价格。




但是1896年后,卢米埃尔的大规模放映模式取代爱迪生的一个人偷窥秀,改变了电影观看的形式,也改变了电影定价的策略,差异化开始出现。


直到1905年,镍币剧院在北美兴起,重新确立了电影票的统一定价法。彼时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消费,统一定价有利于简化交易手续,加速观众的流动。而且这个时期的电影生产开始被爱迪生为首的托拉斯所垄断,大多数电影形式上都是标准化的单本剧,产品差异性不大,统一定价容易让人接受。




这种局面持续到二十年代之后的好莱坞片厂时代始发生改变。


好莱坞片厂建立起制作、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结构,这使得电影票定价策略和上游生产的联动更加紧密。电影本身形态大为丰富,片厂开始提供差异化的影片产品,片厂一般将所生产的影片按照吸引力高低分为A、B、C三级,票价明显不同。




这里的A、B、C三档和我们常说的A级片、B级片不完全是一回事,它的含义只是票价上的区别。那时候的影院也按照片厂隶属关系、位置和装修,分成了不同等级和轮次。等级和轮次不同的影院,放映的影片级别也不同,当然票价也就不同。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的「派拉蒙裁决」宣布片厂和影院的联营为非法,也就废止了很多影院经营策略,但唯独按照轮次和影片等级区分电影票价的方法不在限定之列,仍然得到允许。




但是,不同等级之间的电影票价差距仍然在不可逆转地缩小。我们知道,从二战结束那年开始,好莱坞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然后在电视等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竞争下陷入长达二十多年的衰退期。


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减少了,好莱坞片厂肯定要缩减供应,也就是减少原来的B级和C级影片的生产。产品等级差异淡化了,价格差异势必也会淡化。核心观众群也在缩小,并因此变得「刚性」,也就是说,看电影的始终是那批人,即使电影院卖贵一点,还是他们来看。而B级和C级影片供应减少,影院的轮次体系就崩溃了,这同样会促使票价梯级差距缩小。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票价在短时间内涨得厉害。




尽管如此,在五、六十年代,电影院仍按照习惯区分普通影片和超级大片,并对超级大片涨价处理。此外,不同的座位、不同的时间段上的价格差异也未完全消除。为了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弱消费能力群体,「学生价」和「长者价」也是那段时间推出的。


直到1972年《教父》上映。




《教父》就是那个年代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我不知道它的发行公司派拉蒙是否在幕后操纵了全美电影院的定价,但我怀疑有,不然很难解释电影院的统一定价行为,这么做在法律上可能是值得商榷的。


不管派拉蒙有不有干预,总之全美电影院一致决定对《教父》实行统一的定价,从此美国的电影票进入均价时代,大片小片终于一个价了。




美国的电影院实行统一定价和多厅影院的普及是几乎同步的,也许后者不是导致前者的充分条件,但很难说这两件事没有关系。


电影院扩容,影厅数量增加,场次相应增加,换句话说,好位子增加了,观众不需要去「抢」有限的几个黄金座位,随时走进电影院都可以看到想看的片,而且对观众对号入座的监控变得更难,所以按照座位区域不同区分定价的做法消失了,对不同影片区别价格似也没有必要。


以上,就是今天的电影票为什么不区分定价的来龙去脉。




但是,人们难免要问,统一定价的做法从七十年代至今,实行了三四十年,难道就没人想过改变吗?改变一下,是否会搞活市场,带来更高的收入?


电影票价是电影院决定的,大多数人会这么觉得。所以这事完全由电影院说了算?No, no, no!




改变统一定价的阻力,恰恰不在电影院,而是更多在上游的发行方。电影院作为第一线的经营者,对零售价格的变化应该最为敏感,没理由它从没想过改变,它一定有想过。


事实上,美国曾有个别影院试过灵活浮动定价,但很快受到来自发行方的压力,有的电影院再也接不到大片,有的电影院被要求提高分账比例,于是无法坚持灵活定价的尝试。




最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来说,维持统一定价制度是现阶段最能让彼此达成妥协的,理由有这么一些:


如果实行电影票差异化定价,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就是发行方和影院,为了各自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在独立决策中确定的产品价格会高于边际成本,造成「双重边际效应」,最终对双方都造成损失。




有人会问,难道电影院和发行方的利益不是根本一致的吗?


当然不。


举个例子,电影院存在降低票价的动机,以便追求更高的观影人次,通过产生更多的爆米花销量来弥补收入,但对发行方来说,这样做总收入未必能提高,而且爆米花的利润一分钱也进不了它的口袋。



派拉蒙剧院前排队买票的人们


从消费者也就是观众的角度来说,实行价格差异化,有降价就有涨价。消费者能够接受因为成本上升带来的涨价,但不一定能接受因为需求变化带来的涨价。比如可口可乐曾试过在自动售卖机上按照不同天气条件调控可乐价格,热的时候卖得贵,冷的时候卖得便宜,遭到消费者的强烈反对,没有实行下去。


如果推广到电影票上,热门大片卖得贵,冷门小片卖得便宜,这可能会打破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之间已经形成多年的默契。观众已经接受了统一定价策略,他们相信影院上映不同电影所消耗的成本是差不多的,凭什么有的片卖得贵呢?




实行浮动定价,得有一个前提,要能较准确地预估需求弹性。但因为电影院长时间实行统一定价,业内也缺少相应的评估经验,所以风险很大。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是难以提前判断的,上映之前谁也不敢肯定。


若是上映之后发现之前的定价不准怎么办?再改就会带来更大的麻烦,突然涨价或许会激怒观众,突然降价则是释放影片不好的信号。所以,稳定的电影票价成了对电影产业先天拥有的巨大风险的平衡。




在浮动定价制度下,观众会自动把票价视为影片质量好坏的指标,所以如果价格浮动,会导致需求不稳定。最后越是便宜的影片,观众越不敢去看,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当代观众的消费习惯,和半个世纪前大大不同。在彼时,看电影是默认的全民首选娱乐形式,人总是要看电影,至于看什么,其实不那么重要,所以电影分不同质量等级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今天,看电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社交活动,所有人都想看同时段最好的那部,对影片的选择就变得重要了,差片会遭到更强的排斥。




另外,如果观众预期影院会在稍后降价,那么他会有意识地推迟观影时间,这会彻底打破「首周末」对电影发行的重大意义,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


其他一些次要因素,还包括增加影院排片和运营的成本,乃至要提高对串场的监控等等。




但我想,每一条反对改变统一定价制的理由,其实都可能被推翻。第一,前面介绍了,历史上不是没实行过差异化定价,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未尝不可复制历史,但需要其他配套的策略来抵消弊端;第二,其他产业实行差异化定价成功先例多有,电影票不一定不行。


有个别成功的先例,比如在日本,当年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上映时,因为太受欢迎,其票价比其他电影贵出三分之二,观众欣然接受,影片票房丰收。




但说来说去,要改变电影票的定价方法,势必改变发行商和影院之间已然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现状,这将是一场过于复杂的博弈,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比以前获益更高,也就没有人敢去主动尝试了。


所以,除非是电影的发行和传播方式出现巨变,大概我们很难看到新的定价模式出现。


广而告之:虹膜开设有多个读者微信群,每天都在热烈地讨论电影,希望加入的请先加微信个人服务号:mgshongmo。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今敏 | 法国新浪潮 | 浪漫爱情喜剧 | 1994年 | 绝命毒师 | 伍迪艾伦 | 2015最佳电影 | 政权暴行 | 金球奖提名 | 好莱坞 | 河正宇| 华语十佳 | 福尔摩斯 | 特工间谍片 | 青春片 | 小津安二郎 | 火星救援 | 郭敬明 |阳光灿烂的日子 | 奥丽芙·基特里奇| 徐浩峰


编辑:夏夏irisfilm@qq.com扫描二维码下载《虹膜》付费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