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少女时代》和大陆青春片,到底是谁的三观不正?

2015-11-27 悉尼卡通 虹膜


文 | 悉尼卡通


作者是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台湾的青春片是有传统的,在台湾电影产业的低迷期,最先抬头的也是像《蓝色大门》这样的青春片。如果说《蓝色大门》《听说》《盛夏光年》等还延续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艺术血脉,从中不难发现《恋恋风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那么这部近来爆红的《我的少女时代》则走的是迥然不同的一条路线。




我们先从它的导演说起。


这只是陈玉珊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她早已是一位资深的影视制作人了,她最擅长的类型就是偶像剧。所以影片中随便捡起一段,都是台湾经典偶像剧中曾出现过的桥段元素,有时甚至会在一段中将几个桥段杂糅。


影片虽然怀旧,但绝不是古早味的清汤寡水,而是让你从舌尖烧到胃袋的金门高粱,怎么high怎么来,用料猛而密。这倒是跟前阵子的《夏洛特烦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招式耍得是否纯正,先乱棍打死老师傅再说。


然而,按照惯常大家看台湾偶像剧的思维,明明那些中二料只能蒙一蒙学生妹,可为什么撒在这里却把平时人妻御姐架势十足的你吃得死死的?这里不妨先聊聊另一部现象级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虽说《那些年》口碑极高,但老实讲,如果把那惊世骇俗的乾坤一吻拿掉,整部电影会掉几个档次。为什么?九把刀毕竟是作家出身,影片的自传味道很重,为了追溯他回忆中的细节,其实前面的铺陈是比较散甚至有流水账之嫌的,但最后结尾一击,不仅打破了观众的预期,而且对所有散文式铺垫做了一个总的收束,抹平了负面印象不说,还有了组合攻击的加权。这,就是戏。


《我的少女时代》中,除了校庆集体反抗一节稍强,其他没有一段戏能靠拢《那些年》结尾那种一桥扛起一部戏的高度,但《那些年》只有这一场戏,而《我的少女时代》全是戏,积小胜为大胜就是这个道理。




本片最关键的并不是结尾高潮,而是进入回忆阶段后的开场。开场段落的极尽夸张、跳脱、漫画式描写,其实是为全片铺基调,也是受众筛选——只要能接受这种风格前提,那么我后面再出现什么现实逻辑中的不合理,你都不会有疑问,甚至反而觉得恰到好处。


可一般偶像剧哪敢这么玩,前面铺得跟嗑药似的,吓跑部分传统观众不说,我后面的桥段都不够用。偶像剧哪怕内容再夸张,呈现出来还是给人感觉像「生活」,但电影则从画面表现的无限想象到时空要求的有限范围都更容易达到「童话」的感觉。所以,陈玉珊的偶像剧优势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放大,而短板又得到了有效回避。


或许,还是有人会觉得,即便放进了漫画情境,影片中的情节还是会显得不合常理,比如女主角林真心居然毫无铺垫地用溜冰自残的方式来鼓舞徐太宇。这段戏如果单拉出来,不仅不真实,而且很雷人。




片中类似的桥段很多,可是为什么看的时候,大部分人并没有恶感?这是因为影片做到了两重真实。第一重是在用料上,选取了一些怀旧点,不管你青春多么苍白,点洒得那么密,总能有一块跟你的青春是重合的。这一条其实并不高明,连大陆的堕胎死人青春片都知道这么玩。


但第二条就很厉害了,那就是心理真实。影片对青春期男女那些细微的小心思把握得实在很到位:你可能自己当年绝不会采用这样的做法,但你能保证自己没有过类似的念头吗?


还记得那年在他身边偷偷许下的小心愿吗?


而且,影片将「人不中二枉少年」一条表现得很彻底,比如全片核心的情感点:男女主角互相爱慕,但又自以为是地认为放弃是为对方好,从而错过真爱。这种单纯得让人想笑、幼稚得让人想哭的小心理不正是青春岁月才会有的吗?而这种心理真实又反过来可以对那些看似夸张的行为进行解释。所以,心理上的真实才是创作者在表面的素材堆砌之下的真心,也是本片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


但影片的问题也不少。桥段塞得太满,多到再拍一部电影都够用。为了狠铺男女主角的情感高潮,青春片三大法宝堕胎死人出国直接用上两项。无数次伪高潮后,到真正的高潮却力有不逮——与《那些年》恰好相反。

同时,它生怕观众无法看明白,各种信息都重复轰炸,特别是后半段,叙事节奏拖沓,冗余段落不少,最后居然堆出了134分钟的片长!其实,如果调整一下,收到100分钟左右,效果可能是最好的。


其实,我们在讨论电影之余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初恋往往最让人觉得刻骨铭心?哪怕现在的校园恋情也早已不那么简单,但相较大龄男女的生猪配种,还是会单纯好多。




科乐美的经典游戏《心跳回忆》,你在里面折腾了三年,换来的也不过是一段告白。这才是青春爱恋给人的印象,《我的少女时代》抓住的就是这点。两人折腾了那么久,最亲密的接触也不过拉拉小手。但你的阙值早被影片重新拉回了青少年,手指轻触的刺激恐怕比今天看一百部AV来得还要强烈。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大陆主流的青春片创作者却不明白。如果真要看重口,看乱性,看模仿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直接看《欲望都市》《绝望主妇》不比你们这些无痛人流硬广来得畅快多了?难道只有充满泡沫塑料气息的人造畸恋才配叫青春吗?


女神犯嫌但不作恶,男神讨喜却不高冷,就连堕落已久的古惑仔都能被感召回头:教练,我想上台大。你看,《我的少女时代》用上进、端正的三观给大陆同行好好上了一课。



(本文原载于《新京报》。)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美国电影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色情电影 | 影评人 | 体育电影 | 烂片 | 亚洲电影 | 审查 | 金鸡奖 | 台湾新电影 | 抗日电影 | 小众百佳 | 歌神影帝 | 奥斯卡 | 抄袭 | 黑社会 | IMDb | 冰血暴 | 内参片 | 功夫 | 天注定 | 贾樟柯

编辑Olia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