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膜 | 香港最伟大的黑帮片已经诞生十年,这座城市变得更好了吗?

2015-10-21 云中 虹膜

文 | 云中


作者是导演、影评人,「电影公嗨课」联合创始人。


2005年10月20日,是杜琪峰的《黑社会》公映的日子,距今已有十年。


在《黑社会》之前,很少有导演用那样的方式去处理黑社会题材。没有偶像化和漫画感的黑帮处理,有的只是草根的纪实感。没什么帅哥和让人享受的场面,但却有种朴实的力度。

首先是视听风格上,与以往杜琪峰影片有些不同。我比较的是《枪火》《PTU》这类具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相比那些巧合的故事,大量人物造型的刻意用光,《黑社会》显得老实。影像更自然,更低调,更有生活的魅力。

杜琪峰说这是部讲述黑帮文化的电影,所以这回他镜头下的黑帮,首先不是酷帅怪,而是普通生活。



《枪火》


一开始,就是一群女人搓麻,一堆男人喝茶,谈社团选举的事。吵吵嚷嚷,一派家常气息。社团一群老领导做重要决定的过程,也就是在个小破屋里喝喝茶就搞定。整部片子里的黑社会,基本都没有以往华丽、舒适的环境,大家都是普通「混混」而已。


有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它代表了这部片子的某种倾向:任达华身为老大候选人,佐敦的话事人,只身走到路边一家肉摊买肉给儿子吃,就像任何普通人一样。在以往老大形象里少有这类表现。杜琪峰说,你身边的任何一个朋友,也许就是社团的人。他的镜头真正表现了这一点。所以你看任达华家里,装修得多俗,黑社会老大,审美水平无须太中产。

不光是住家普通,整个影片的环境和场景的选择都很普通,也是香港市民随处可见的场景。这种生活化,尤其体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方面表现在对话上。影片的对话很多,但都多在点上,不会变成罗嗦。众多方言和切口,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生活感。光是各种混混的「绰号」都一个赛一个的精彩,「串爆」、「老鬼奀」、「吹鸡」等等。



《PTU》


这部电影是典型港味的,包括每个混混背后的地盘,其地域特点同时也反衬到人物性格上。比如佐敦的话事人乐少,与荃湾话事人大D的性格分野,同他们生活、成长的地区就有着不少关联。整部电影带出了一种强烈的本土文化感,并在「洪门宣誓」一节追根溯源,达到高峰。

在影院看《黑社会》,在视觉上的一个感觉就是「黑」,不少场景光线较暗。整体色调偏向青、蓝、灰等颜色,甚至有点接近黑白片的对比效果(试想一下本片拍成黑白会不会更有个性)。一些场景着重突出自然光效,补光、打光的痕迹被隐藏得很好,显得非常自然。

比如叔父们在投票选举的老宅里,就是一扇大窗户的光侧面打进来,大家喝茶、争论,屋里能见度很低。这种写实感其实有着强烈的戏剧作用。这是个经过岁月洗礼和沉淀后,难以改变与动摇的空间。墙上布置的老照片,唱片里传出的老音乐,处处显示着一种封建家长式的传承感——但他们又在进行着看似「民主」、「新式」的投票选举。



叔父们投票选举的老宅,一扇大窗户的光侧面打进来


所以在这种老宅内爆发的关于选举的矛盾和冲突,更有着象征意味。这场戏是争论推举谁当老大,可真正突出的是不说话的大家长邓伯。他一直不吭气,只给大家倒茶,可只要他一说话,所有人都不敢说话。这种「家长」式压倒一切的气场,与这个老宅的气质完美结合。


影片的自然光线处理是贯穿全片的,从梁家辉在船上拉票,到最后两位老大坐在一起钓鱼,外景用光基本偏向自然,一些夜景时胶片颗粒感甚至粗得甚至有点过,但这却渲染了真实性,与全片「只用刀不用枪」的纪实感很和谐。只有在室内一些段落,杜琪峰还是忍不住要给人物打上戏剧般的顶光。

在场面调度上,由于谭家明加盟了剪辑工作,所以整个视听风格在自然中带着凌厉,平均镜头的时长比杜琪峰其他电影要短很多(尤其对比《PTU》、《放·逐》这类风格作品),很多动作被分解,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被镜头的风格所影响,更多是被镜头表达的内容所牵动,也就是「更容易入戏」。



《放·逐》


总之,《黑社会》是杜琪峰克制了自己的风格化,一切为讲故事而服务,在视听上进行了一种「自然化」的倾向,结合着「黑社会」题材惯有的怪异、乖张,就像一曲老式的蓝调,越听越有味儿。


这不是《教父》般「史诗化、传奇化」的黑帮,也不是《无间道》里「酷帅型仔」的黑帮。这部黑社会那股子又土又倔的土匪味儿,实压压的没一点儿煽情和渲染。这部片子表现的不是情怀,而是「关系」,黑社会内部的关系,由游戏规则而产生的关系。


煽情何其容易,描述「关系」却是难的,因为「关系」是无形的,而且是客观的。用趋向自然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客观真实的内容,这是《黑社会》的魅力所在。



《教父》里「史诗化、传奇化」的黑帮


影片的主题是表达人的权力与欲望,主线是争夺老大的位置,这种设置并不见多高明,剧本没有多余的事件,很清晰地围绕着选举、夺棒、暗斗等段落一层层地往下走,剧本比较突出的是,它讲的是人的关系与斗争,其中最复杂的当然是黑社会内部的关系,是依赖的又是冲突的,你的利益和我的利益是两回事,但有时候你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像片中老胖子说的,社团最讲究的就是平衡。其实黑社会,也就是社会。


所以《黑社会》虽然有很给人冲击的暴力,但它讲的不是暴力,也不是什么动作场面、劈友镜头。它讲的就是在权力和欲望驱使下,人的斗争和人的关系,以及整个黑社会文化对人的关系的影响。片中是没有太多「情义」的东西,一切全是利益,所以显得真实。


林雪老念叨着帮规,其实帮规所坚持的信条,在现实争斗中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林家栋在草丛里刚把林雪揍个半死,两个电话过后,两人成兄弟了,生与死都逆转了,但帮规还是那些帮规。



《无间道》里「酷帅型仔」的黑帮


这种处理,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映射到很多现实生活的层面。在续集《以和为贵》中更是贴近当下,探讨黑社会变成了怎样。如果有第三集的话,也许就会展现黑社会将来会怎样。

这样的主题用自然化倾向、但又带着浓重的个人情绪和风格来体现,就产生了奇特的效果,这种效果,如果在时空上进一步拉长、展开,就真正有了史诗的味道。不是像《教父》那种精致的史诗,而是属于香港的草根史诗。《黑社会》有潜力成为这样的史诗。

(本文选自《木乃伊防腐宝典》一书,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到亚马逊购买。)


如果你觉得本文精彩,欢迎点击右上角将文

章分享到朋友圈,这对我们是很有用的支持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武打 | 文艺 | cult | 裸戏 | 凯恩 | 历史 | 股市 | 美国电影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色情电影 | 影评人 | 体育 | 体育电影 | 烂片 | 亚洲电影 | 好电影 | 审查 | 金鸡奖 | 百团大战 | 台湾新电影 | 抗日电影 | 小众百佳 | 歌神影帝 |

编辑:徐寒冰 | 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