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膜 | 中国最具争议的四部抗日电影

2015-09-03 LOOK 虹膜


编按:当你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正在电梯前观看阅兵式的盛况,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聊一聊抗战电影这个话题吧。几十年下来,中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真的太多了,抛开优劣不谈,其中绝大部分的主题和取向是高度一致的,但也有那么几部,突破了主流抗战电影的模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文 | LOOK

主流战争片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肯定战争合理性、正义性的前提下尽情讴歌正义一方的英勇无畏事迹,将战争传奇化或者史诗化,另一种持反战的主题,对战争非理性的一面予以全面深入的剖析。不过在以上常规模式之外,自然还会有一些另辟蹊径之作。

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借了康拉德《黑暗之心》的一臂之力,从现代性殖民的角度切入越战,反思整个人类现代文明的处境。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投射到了战争状态下,非常态的处境使得人对存在的感知变得异常的敏感与尖锐。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则以一种后现代式的游戏策略,将迷影情怀、战争、暴力美学熔于一炉,重新在大银幕上书写了一次二战历史。

中国人一般称作的抗日战争,日本人称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从命名的角度即可看出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定性,这是一次日方发动的侵略性战争,中方是抵抗的一方。如此性质也决定了关于这场战争的叙事(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的最基本模式。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大陆、台湾、香港,主流套路基本雷同,都是歌颂抵抗一方的英勇无畏,浩然正气,侵略一方的人面兽心,唯一的差别不过是抵抗的主体是共军还是国军。能够突破这种模式的华语片并不多,但这四部异质化的「突围」之作问世之后皆不出意外地引发了强烈争议。




第一部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从主题来看,这倒还确实是一部抗日片,但整个形式风格,包括抗日的主体都与惯常的抗日电影大相径庭。抗日的主体,「我爷爷」余占鳌,并非什么国军共军,而是一个土匪头子。他抗日也并非为了什么民族大义,道德伦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原始生命的冲动欲望下驱使出来的,概念化的说法大概即是尼采所讴歌的酒神精神。张艺谋汪洋肆意的影像语言准确的将莫言小说的语言质地释放了出来。电影《红高粱》公映后改变了第五代的创作风格,影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过这种争议倒并非围绕其作为抗战电影异质性的一面展开,展示民族丑陋、渲染东方奇观才是各界的争议焦点。




第二部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民族性、国民性的问题。影片中的主角,农民马大三,在抗日年代、鬼子来了的情境下,非但没有抗日,反而悉心照料日本俘虏。抗战结束,本应结束战斗以和为贵,家破人亡的马大三却开始抗日了。《鬼子来了》其实是要解构唯意志论的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神话。这样的角度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实在太强,影片最终没有过审,姜文本人被禁止拍片五年。




第三部是李安的《色 | 戒》。这是迄今为止最激进的一部挑战主流抗战电影模式的影片。张爱玲、李安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由女性主义阴性化、个体自由主义角度切入,反抗父权制、男性化、国家主义神话。区别是,张爱玲要更加现代主义,敏感于福至心灵倏忽不定的体验,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之体验,并非累积叠加而至,而是瞬间的启悟般的出离(ecstasy)经验。李安则受到好莱坞情节剧(melodrama)、黑色电影影响,将张爱玲未写出、留白的文本视觉化、可见化,这样的策略使得李安很容易就接收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将革命的原动力单一地解释为欲望的驱使,从而对革命本身进行嘲讽式的解构,影片中令人瞠目结舌的三场性爱戏即是解构的最高潮。我甚至觉得《色 | 戒》是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一个转折点,由《色 | 戒》之后,中国电影渐渐开始放弃意识形态层面的影像书写,直至沦为空洞、羸弱、贫乏,最低劣层面的逐利游戏。




第四部是陆川的《南京!南京!》。这是一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的抗战电影。影片最吊诡之处并非如何挑战抗战电影的底线,而是陆川找到了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很莫名的视点,他是从日本人的视点来拍摄这场战争。由这个视点出发,陆川企图对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去恶魔化,给予人性化的观照。影片最后的那场在中国人看来屈辱又古怪的死亡之舞,正是陆川这种思维进行「诗性」升华至顶端后的产物。这样的思路并非不可以为之,但陆川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日本整个大东亚共荣圈概念、帝国主义思维完全无视、完全缺乏理解的前提下,为了人性化而人性化(难逃美化的嫌疑)展开的。如此一来,所谓的日本视点不过是他自己意淫出来的视点。这是影片最无力的一点,汪晖批评陆川了解「国际中产阶级的趣味」,是精到的评论。


本文是《虹膜》杂志2015年8月下的卷首语。



文中提及的电影


1.《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2.《红高粱》(Red Sorghum, 1987)

3.《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 1998)

4.《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2000)

5.《色 | 戒》(Lust, Caution, 2007)

6.《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 / Nanking Nanking, 2009)

7.《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王家卫 | 黛德丽 | 武打 | 爆米花 | 猫咪 | 胡金铨 | 文艺 | cult | 戴锦华 | 裸戏 | 阿黛尔 | 凯恩 | 历史 | 股市 | 贾樟柯 | 邵逸夫 | 陈凯歌 | 小时代 | 西游记 | 郭敬明 | 隐形人 | 图灵 | 蔡明亮 | 美国电影 | 塔蒂 | 肖申克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赵涛 | 色情电影 | 大圣访谈 | 影评人 | 体育 | 体育电影 | 死亡诗社 | 烂片 | 亚洲电影 | 开罗宣言 | 长者 | 昆汀 | 好电影 | 审查 | 金鸡奖 | 侯孝贤 | 三体 | 刘慈欣 | 阿亚萨斯 | 罗攀 | 隐娘的缺陷 | 百团大战 | 台湾新电影 | 细节 |


合作、互推请联系:irisfilm@qq.com

编辑 | 徐寒冰



长按识别码可下载《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于移动平台的电影杂志,每月出版两期,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中文世界里最具深度和创见的电影文字。苹果用户可点击上方二维码下载《虹膜》,或在苹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来下载。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阅读等所有主流阅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