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乱不乱?(附安全指引)

小淕 纽约遇上花生屯 2022-07-20


Sun7/28



2017年,27岁的章莹颖刚到美国不久,因赶时间搭乘学校一名助教的车,不幸遇害……这个案子我断断续续追了两年,直到凶手克里斯藤森在7月被判终身监禁。


章莹颖失踪的缘起,牵动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想当年,我也是在差不多的年龄到了美国,也因为赶时间,搭了学校里一个教授的车。结果当然了,我被安全送到目的地。


记得那天下大雪,我在校园里迷路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皑皑雪地里,忽然有辆车停在我身边,自称是教育系的助理教授,问我要去哪。


那车蛮脏的,那人胡子拉碴略显萎顿,我起先犹豫了一会儿。但因为约了去校医院打疫苗,时间快到了,我道声谢坐上车。


不都说在美国搭顺风车习以为常吗?不都说“不要上陌生人的车”吗?怎么选择?


假如得知章莹颖一案在先,大概率我会拒绝那位教授的好意。但往回看,既已证实他是个热心人,是不是,换一个方式,这车依然能搭呢?


比如,提炼三条搭车安全措施:


1、先判断司机有无醉酒、吸毒,或神色有异,直觉靠谱的才搭。


2、问司机能不能拍下车的照片和车牌号码,发给家人朋友。


3、开关车门,试探一下自己一侧的车门有没有被锁死。


谨慎的同学再加几条无妨,总之安全无虞是第一。




20美金和口哨


办入学注册那天,我拿到学校发的一支黄色口哨。至今塑料面子都磨花了,我换了几个钥匙串却依旧挂着它。


哨子是用来在紧急情况下求救的,如果在校区遇险,校警听到吹哨会应声出动。


现在校园里大都设立了报警柱,按一下,闪蓝光发警报,设施更先进了。


听说走夜路危险,那时候我还懵懵懂懂的。我是春季入学,很快到了暑假,在室友介绍下到一个中餐馆做招待,中午11:30到晚上11:30,足足做半天。室友特意提醒我随身带一张20美元的票子,若有人打劫就给他。


“如果带了多过20元,全给,别犹豫。”他说,一般20元便能打发走劫犯,前提是你身上加起来只有那么多。如果给发现还藏着别的,那跟一分不带一样危险。怎么危险?


“有可能一枪把你给崩了。”


在美国呆久了,后来听说行情也在变。有几年,因为下班了需要走夜路,同事提醒我带两张20的。


美国乱不乱?其实我更多是从身边人的提醒、新闻和影视剧中体会到,算是一种常识性的预备经验。钥匙串上也挂过激光笔和辣椒水,后来激光笔没电、辣椒水过期,也就摘掉了。居安忘危,大忌啊。


透露一个秘密,纽约市枪支管控非常严格,连在曼哈顿开枪店的老板,随身都带辣椒水防身呢。


一些州和地方严禁贩售和持有防身用辣椒喷雾,买之前最好查清当地法规。



Z字型逃跑


提到枪,免不了要提的是,遇到枪击怎么办?


美国全国枪支协会(NRA)教官的建议分四句:


“观察环境,能跑就跑,跑不掉躲,躲不过才反击。”


观察环境,是为了观察离你最近的掩体和出口、以及规划逃行路线。遇枪手第一反应当然是跑,借助一个掩体到一个掩体,能跑多快跑多快。女士们务必脱下高跟鞋,有平底鞋换上那更好。


如果枪手瞄准你开枪,应利用掩体,Z字型变速奔跑,尽最大可能躲开子弹。


实在逃不掉,就躲起来。躲不过,只能绝地反击。在与枪手短兵相接时,之前提到随身带的小工具就能用上了:合法的辣椒喷雾以外,甚至钥匙本身都能作为自卫利器,笔等尖锐物也可以。生与死的较量,必须不遗余力地反击。


有人或许要问:不能拔枪自卫吗?


这种警匪片、枪战片里的情节最好忘掉。首先,不管是严格控枪的纽约市、还是枪支管理相对松散的比如拉斯维加斯,对于法外的匪徒来说,任何约束都是不存在的,良民倒是常常处于无枪的状态。比如我刚提到纽约市有枪店老板平时都依法不携枪而用辣椒水防身,再如2017年造成59人死亡的拉斯维加斯枪案,死者都是参加音乐节的观众,像这种大型聚众庆典,进场必是经过安检不能持枪的。


可叹受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的拥枪权,本意是赋予美国人民防御外敌和抵制苛政的能力,现实中,却造成滥用枪支而危及许多美国人的生命。


对于综艺节目翻明星包包里都装了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不关心,我会建议在包包里放一双平时好走路、出事好逃跑的平底鞋,装一个口香糖盒(Altoids tin)里放止血带和一把EDC小刀——不过各州对携带刀具有不同法律规定,宜先了解清楚。 


拉斯维加斯枪案凶手就是从这Mandalay Bay酒店32楼窗户往下扫射。/小淕



避开罪案高发区


拉斯维加斯枪案现场处于闹市区——对了,这就要说到,在美国生存基本法则之一,没事尽量少去闹市区……去了尽量少待,既然要待,那就复习上文,提前规划逃生备案。


纽约时代广场也算一个。前几年恐怖活动频繁,时代广场常常成为计划/实际袭击目标。闹市区人流复杂,治安管理难度高,而一出事必然是外界瞩目焦点,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首选。


市中心、贫民窟、酒吧所在地、黑人聚居区治安不佳,属于一般常识。而一个治安差的地段常常兼具以上多个特征。我当年上学所在地纽约州Albany留学生间就会互相提醒,市中心非洲裔居民比较多,社会阶层和经济水平也相对低一些。尽管从人道角度讲我们很多人都同情这些人的生活处境,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他们的生活区罪案率通常偏高。 


上世纪8、90年代,纽约曼哈顿下城唐人街和小意大利区也属这一类,市中心、低收入新移民聚居,一时黑帮横行,让人丧胆。如今面貌虽已大改,亦不禁引人往那岁月深处探寻历史的遗响。


在美国,不同区域治安水平差异,甚至可以发生在相隔几道街的地方。有几年,我居住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不是威廉斯堡那样的新兴网红区。居所隔一道街是家医院,占据了一个街区,后来听街坊说,医院再过去两道街就“不太平”了。至于怎么不太平?晚上我有好几次听到空中直升机掠过、地面警车呼啸着远去。


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一景。/小淕



夜间少出门


就算身处治安比较好的区,甚至可“夜不闭户”,夜里少出门也是金科玉律。


一般美国人通常少有夜生活。当然,喜欢泡吧的夜行动物例外,那最好打的出入——喝了酒依法是不能开车的。步行能免则免吧。


夜间在外晃悠,你常会发现白日里熟悉的街头变了样。此时这里或许是醉鬼、流浪汉、帮派成员或犯罪分子的领地。在家里听到窗外有人大声咒骂、飙车烧轮胎,或许是很多纽约客的生活经验。


好几次,我还听到窗外有爆竹声,且又不是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前后。好奇地Google一下,找到一则2015年的新闻描述芝加哥青年帮派夜间用爆竹作武器互相攻击。——总之,深夜放爆竹,该不会是纯粹的娱乐事件吧。与其探头张望,不如打开电视等等看新闻会不会播报有街斗。


 芝加哥青年帮派互甩爆竹街斗。


一句话,作为过来人的建议是,选择留学目的地,或者租房、购房,当地犯罪率是必须排查一项。记住:犯罪率越高的地方,白天也未必安全,犯罪率低的地方,晚间亦当谨慎出行。 


可参:www.crimereports.com 


另,FBI各州性罪犯登记导航网,输入邮号,可查周边是否有性罪犯居住:

www.fbi.gov/scams-and-safety/sex-offender-registry



小心尾随


而万一需要在不安全的地区或时段夜行,务必留心有无尾随者。


在美国,行人会很注意保持前后距离,这不仅是礼貌问题,也是安全意识使然。


我有次赶时间一路小跑。在离开一对男女二十步开外的地方,那男的突然脚一顿,扎下“马步”回身看我,一手护住女伴。看清我无公害的形象后,释然一笑。 


国人习惯了人挤人的环境,有时候不太注意保持必要距离,就算留美多年也未必入乡随俗。曾见有位男士一路高歌,走近一个非洲裔女青年的身后,却一时也并没有赶超过去的意思。女青年装作低头看手机,侧身闪到一边,让他先过,对他的背影瞪了一眼。 


与陌生人保持安全距离,不仅限于身后,前后左右都一样。我在林肯中心附近,就差点被一个迅速靠近的南美青年捞起肩带顺走了包。他甚至是大着胆子迎面走来,装作认错了人,拍拍我的肩。贼胆大。


可见在治安好的地方都不能掉以轻心哪!


章莹颖案凶手房间书架上摆着罪案小说和影碟。


所幸我在美国这些年,算是有小惊无大险。而回头想章莹颖的遭遇,总不免后怕。这种事,极大概率是碰不上的,而碰上了就是100%的厄运。 


怪谁?从治安层面往深处挖,回答“美国乱不乱?”的问题,免不了要挖到文化根子里。深扒凶手克里斯藤森的人也都知道了,他素喜犯罪小说,最爱看的电影是讲述道貌岸然连环杀手的《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美国影视文学里的罪案类型片和小说,作为热映/热销榜上常客,不仅是现实的反映,实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些人。好比上面提到那些加入帮派的青少年,他们受流行罪案文化影响而误入歧途,也是教育界、忧心父母和社会有识之士常常讨论的话题了。


但有什么办法?身处自由社会,你还能限制人家的出版上映自由?既不能,那就只好承担自由带来的风险咯。


(图侵删)


参考:

Chicago Gang Fireworks Battle Lights Up Street-ABC News




你想看的精彩 在这里!


5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像极了你的太空人梦想

“灭顶”中国人的美国移民改革法案前景,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美国人如何淡定自若

美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问题

印度90后高科技人才对我说:他们的国家赶不上中国



关于作者

小淕

纽约乡下客 上海老土人

喜欢听音乐 读菜谱



关注我们!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妹儿

如果觉得我还用了心

就请点个「在看」吧~

如果你有因此收获一丢丢快乐

也请随手转发朋友圈吧;)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