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书第11期】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 每周荐书第11期 -
- 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著
黄迅余 黄建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ISBN 9787567521292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如认为对图像的控制和传播造成了世界的差距和不公,能给读者带来很大启发。
图像先于意念
-授权转载-
“死亡首先是一幅图像,而且永远是幅图像。”巴什拉(Bachelard)如是说。死亡作为复活、远游、过渡的意念是后来才出现的,次生的。在死后继续生存的学说之前,便有了关于永生不朽的图像(因为迟至今天,西方的死者才真正逝去)。天主教会的先人们本没有预想到圣像的出现,那么在4世纪时,圣像首先出现在哪里呢?就在石棺和地下墓穴里。当时那些还比较抽象的寓意画,讲述的又是什么呢?信仰战胜死亡,基督复活,殉教者继续生存下去。这种新信仰自称拒绝图像,但其早期的图像似乎正因为受灵魂不死的圣经传说驱动而产生。
永生不死的意念并非一成不变,灵魂的意念亦是如此,而且永生不死并非总与灵魂联系在一起(在天主教革命之前,死后继续生存首先与身体有关)。游牧民族对死者实行火化,将他们托付与风、星星或海洋;定居族群将死者以胎儿的姿势入葬,交还大地母亲来让其再生;二者不容相混。每种文明各有自己对待死亡的方式,各不相同,每种文明也各有自己的墓葬形式。倘若对死亡毫无处理方式的话,就不成其为文明了(墓葬建筑的衰退恰恰使我们的现代文明与野蛮相当接近)。远古社会将死亡作为一种组织的核心,墓葬建筑各不相同,因为各有不同的阴间。埃及陵墓,从外面不可见,完全面向内部,朝向死者的灵魂;内中埋有随葬品,使死者灵魂得到更好滋养,伴随它继续生存。而希腊的陵墓是外向的,直接吸引生者的注意;人们竖起墓碑,远远可见,让记忆留存。但就上面两种陵寝而言,作为逝者居所的陵墓,与神灵居所的神殿,两种空间是有别的。最早把死者遗体引入神圣空间的是天主教文化。从圣人和殉教者开始,继而是高层教士和王族。从石棺到卧像的盖墓石板,从中世纪的蛀蚀尸体雕像到圣人边上跪着的英雄像,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傲然矗立在其大理石的陵墓上的骑士像,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然而,陵墓,无论带墓室、藻井、穹顶,还是封土堆,无论高高在上,还是凿于石中,总是纪念式的建筑物。即,直接传意,就是“勿忘我”的警示。无论大型神话属于何种性质,荷鲁斯(Horus),戈耳贡(Gorgone),狄俄尼索斯(Dionysos)还是基督,都产生某种形象。彼岸,需要此岸的媒介。没有不可见的实质,则不会有可见的形式。缺乏对短暂脆弱的忐忑不安,则不需要回忆纪念。神灵之间,用不着拍照留念。上帝是光,而只有人是摄影师。因为只有过客,而且自知是过客,才会有留下的欲望。越是知道某些东西濒于消失——动植物、地方特产、老街区、海底生境,人们越会频频为之留下照片、影片。越是担心宽限期即将结束,越是疯狂地进行记录。
原始图像脱离了山洞的岩壁之后,旋即便与骨头、象牙、兽角、兽皮等从杀戮中获取的材料联系在一起了。尸体不仅是载体、借口和陪衬物,更是一种实质,是丧事的原材料。我们最早的艺术品——埃及的木乃伊里,尸体就是艺术品。我们的第一幅画卷是科普特人的裹尸布图画。我们最早的博物馆员,乃遗体防腐处理人。最早的“装饰艺术”作品,是盛骨灰的器皿——瓦罐、骨灰瓮、大口瓶、匣子。基督的信徒们本来拒绝镶嵌画,以示与罗马的图像膜拜有别,自己却禁不住浮想联翩。从地下墓穴到大教堂,到中世纪的礼拜堂——圣骨堂,我们看到尸骨“走出”地下,以骨粒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套装的盒子,升到荣耀的高处。既有圣人和本地殉教者的胫骨和干的内脏,就需要圣骨器皿,因此就需要礼拜祈祷和祭奠的场所,需要朝圣活动和随之而来的一切:金色还愿牌(ex-voto),祭坛装饰屏(retable),双联画,壁画,最后是画幅。于是人们渐渐地从对尸骨的热爱过渡到对艺术的热爱,从遗骸过渡到圣骨,继而过渡到艺术杰作。“天主教艺术”,就是从微末事物中点点转变,从翻制开始,由大到小。先在第一处尸骨坑上搭起祭台,随后在祭台上加上房顶;后来为了留下神圣遗骸的缩影,查理六世的巴黎象牙雕工刻出一座便携的双连浮雕,首饰匠进而制成首饰,成为虔诚女子挂在颈上的贴身坠子。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点击可查看: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