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社保窝案,防止“小官大贪”亟须机制堵漏 | 新京报快评
又见社保窝案。据澎湃新闻3月10日报道,近日,四川省纪委监委官网刊文披露了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窝案。
经查,2008年至2020年,凉山州就业服务管理局失业保险科原副科长丁健、西昌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保险业务员田雪茹等人违规为815人办理失业保险业务,套取国家失业保险金共计2308万余元,其中丁健获利453万余元,田雪茹获利120多万元。
另外,2011年至2019年,凉山州人社局养老保险科原科长温勇接受他人请托,违规审批通过180余人不符合提前退休规定的申请材料,收受请托人好处费91万余元,造成国家社保资金损失3600余万元。
从披露的信息看,这几人“盯”上的失业和养老保险,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这也让该起案件尤为令人愤怒,多少人的救急钱、养老钱,就被这群“硕鼠”一点点地蛀蚀挖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现如今,这几个不法分子已经得到了严惩,几位主犯均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部分损失资金也已经被追回。但该起窝案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依然需要被格外关注。
以丁健为例,他发现“这个失业保险,只通过我的签字和我的审核,(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把失业保险金领取出来”。
也正因此,他才逐渐大胆了起来。丁健与他人共谋,找到多名未缴纳社保人员的身份信息,伪造《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书》等资料,将虚假参保记录录入《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平台》,并通过审核资料,帮助相关人员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三人从中收取“提成”。
由此可见,审核机制缺乏监督,仅仅一位副科长,就可以决定失业金发不发、发给谁,这也就给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这种机制漏洞,更加发人深省。
事实上,从纪委披露的案例就能看出,社保资金被不少落马干部当作“唐僧肉”的案件并非孤例。
比如,2022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就公布了湖南一起千万社保基金案,衡南县人社局农保中心征缴股股长阳某,勾结一些乡镇劳务站负责人,先后收集死亡人员社保卡900多张,套取养老金1700多万元。
2015年,安徽省五河县纪委也查处了一起多名党员干部利用职权通过公安、人社部门为亲属违规改动年龄办理假退休的骗保窝案,查明违规变更年龄退休人员69人,共骗取养老金240余万元,涉及违纪违法人员39人。
这些频发的案例,都指向的是一些共性问题。社保涉及千家万户,但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因此,容易与外界形成信息屏障,反倒给一些关键岗位的干部以可乘之机。一旦这些干部动起了歪心思,其隐秘的手法便很难在短时间被察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窝案也可以归入“小官大贪”的范畴。在这些案例里,主犯的级别并不高,却都握有非常具体的审批权限。
对此,2017年中纪委就曾刊文提到,“巨贪的‘小官’,大多岗位关键、权力特殊,还有就是长期身处一个岗位,对所负责领域十分了解”,“‘他们多是利用职务之便主动伸手,这种‘小额’贪腐不易暴露,但蚂蚁搬家,日积月累,一旦被查,就是大贪”。
这些论断,用来理解这些案件都是非常精准的。这些社保系统的腐败分子,级别不高,不那么显眼;同时手法隐蔽,也不易被发觉。他们利用长期积累的知识、审批权限的集中,在悄无声息的操作中,将这些社保资金一点点搬运进了个人的腰包。
这也说明,反腐败永远在路上。除了清除腐败分子,更应该对这样的社保窝案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监督网格,对各级别干部做到全面、精准覆盖,并彻底堵上机制漏洞,真正杜绝下一个“硕鼠”的出现,为民众守护好这些救急钱、养老钱。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年轻人争相买金,也别忘了“投资有风险”这句老话 | 新京报快评
心理疾病低龄化,中小学应尽快建学生心理档案 | 代表委员议政录
严惩网暴“按键伤人”,法律震慑与空间挤压双管齐下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