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第36期—《云岭遍开映山红》(作者 丁仕达)

闽西日报 2020-09-07

闽西日报夜读栏目






上 岩 城 




“岩声”第36期—《云岭遍开映山红》

《岩声》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在1923年创办的,是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为了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夜读栏目“岩声”于4月27日晚开播啦。“岩声”将于每周六夜晚和您如期相遇,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和外地作家描写闽西的美文,在一些特殊节日,我们也将推出“特别专栏”。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lymxxww@163.com)格式:“岩声”+文章标题,我们将择优刊播,共享美文,共度良宵。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您好,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岩声”。今夜,我们共同来欣赏丁仕达的《云岭遍开映山红》,一起朗读。


《云岭遍开映山红》

作者:丁仕达


时光总爱作弄人,眼前这片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岭,它那经久不变的粗犷轮廓映入我的眼帘,不由自主地把我带进二十九年前的一天。


图丨王坚


一九九零年盛夏的六月,我和县委办的两位青年干部一同徒步登障云岭,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障云,是上杭县通贤乡西北面的一个高海拔山村,由燕子塔、叶坪山、障云岭、白石坑、桂坑里5个自然村组成。这里山峰层叠,峭壁悬崖,路隘林深,常年浓雾密云,于是大家悟出了“障云”这个地名的道理。沿途地形十分险要,正因为交通闭塞,山高水长,使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为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革命据点之一。


行进路上风景十分秀丽。满山火红的杜鹃团团簇簇,竞相辉映。像彩蝶在空中飞舞,灿若云锦,让人炫目。杨万里有诗曰:“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成锦祥,清溪倒映映山红”难道不正是此景的写照吗?


当我们抚摸岁月,近距离接触障云,了解它的身世,却是另外一种心境,油然多了几分厚重,几分景仰!泣血的映山红,极尽其生命,向人们展示它那雄浑壮丽之美。踏上这片红土地,那激情燃烧岁月的场景,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1928年共产党员罗化成、李天富受组织委派,前往才溪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秘密农会,发展党的组织,这星星之火很快燃遍障云这个小村。1929年农历三月初八,共产党员张赤男来到障云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劳苦大众组织起来闹革命。秘密发展了张桂雄等7人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组建了障云乡党支部,张桂雄任支部书记。同时秘密组织了农会,邱南光任主席。从此障云在党支部领导下,农民运动开始兴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闽西,北上抗日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主力部队离开闽西后,国民党反动派立马复辟,对苏区人民群众进行反攻倒算,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天空,障云人民在那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坚持红旗不倒,当时,敌人重兵压境,上杭县委,县苏维埃机关从旧县撤到通贤。通贤被敌占领后又被迫上山转移到障云岭,同时新泉县委、县苏机关也转移到了障云岭。为统一指挥,提高抗击敌人“清剿”的战斗力,上杭与新泉两县合并成立新杭县,钟奕辉任县委书记,张华兴任县苏主席,统一组织了新杭县游击队,把500多人整编成5个连,其中2个连驻在障云岭担负县委、县苏机关的安全保卫任务。游击队发动群众在障云岭山区所有山隘路口设哨口、建栅栏、挖陷井、埋竹枯钉、装石滚炮等,利用各种方法与敌人开展斗争。为保障军需,军民齐心协力在障云村燕子塔北侧大山深处的客家民居秘密建成了兵工厂。


兵工机械及火药原材料从汀州用船运转才溪,肩挑人扛运到山里,这里山高林深,群众基础好,在群众家的厅堂里安放机械马上就可组织生产枪支、子弹、地雷、火药等武器弹药,红军兵工厂的原材料供应紧缺,生产武器弹药只得土法上马。没有生铁,到群众家收购废铁烂锅,没有火药原材料,到群众家的残墙上刮“白粉”制硝。生产的弹药,深夜运送,由当地的群众送到长汀宣城、武平湘店、连城新泉等地游击队手中用于消灭敌人。确保前方战士的军用物资的供需。据上杭当地党史资料记载,当时的燕子塔红军兵工厂共有工作人员21人,其中7人是妇女。厂里有8间房子,楼下设兵工厂,专门负责修枪造子弹。楼上则是7个妇女造布筋草鞋和子弹袋的场所。


红军医院旧址原为当地邱氏家族的古民居,有上、中、下厅,两侧厢房及附属设施建筑物,正中有一大门,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图丨王坚


红军医院在此因陋就简设立了药房、护理室、治疗室、重症伤员病室,有医生2人,护理人员6人。但由于药品奇缺,不少伤员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医生护士们发动当地群众上山采中草药来救治伤员。中央苏区时期,通贤苏区广大群众,以深厚的革命感情,积极热情地关心支持创办医院、药材合作社,为支援革命战争,为苏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模范的赞歌。


我们在兵工厂,红军医院旧址上伫立良久,仿佛又见到那兵工厂炉火扑哧扑哧的火苗,像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杜鹃盛开,又见溪涧中浣洗渗血纱布染红了的涓水流淌,军民顽强的意志多像不畏狂风暴雨侵杀摧残,依旧昂首挺立的杜鹃花。


时光回到2019年初冬,我只身再访障云,往事历历在目,沿途,镇党委宣传委员江永姑,文化站邱永保,障云村支部书记邱亮书同志如数家珍般,轮番滔滔不绝讲述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则特别感人肺腑,1935年农历二月初四深夜,国民党军八十三师伙同三个县地方势力,共5600多人,摸黑分4路同时进攻障云。障云军民奋力抗击,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血战。他们运用土炮土枪等武器从清早打到下午4点多,共打退敌军17次进攻。终因敌众我寡,弹药奇缺,被迫分路突围。一部分转移到岩下山、双髻山与代英县游击队汇合,一部分突出重围到武北山区坚持斗争,另一部分突围后转移到连城,与那里活动的红九团汇合。这些红军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领导下,不折不挠坚持游击战争,后来在障云乡又重新建立了新的游击据点,障云乡人民在共产党游击队领导下,一直坚持革命斗争到解放。就在那次战役中红军游击队突围转移后,敌人闯进障云,见屋就烧,见物就抢,见本地人就抓,见外地人就杀,穷凶极恶。队长阙桥书”(原名阙金魁)带领300多人躲在独头山树林里,妻子和一个婴儿也在身边,小孩因受敌人的枪声惊吓而不时啼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不暴露目标以确保群众安全,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不让哭声传出,结果孩子被活活窒息而死。敌人退走后,大家才知道,这是为了300多人的安全,牺牲自己年幼孩子生命的壮举。母亲紧紧抱住死去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在场的群众都难过得纷纷落泪。为纪念这一壮举,当地群众把此处取名为“女儿窝”,这个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人数众多,障云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1949年的全中国的解放。


图丨王坚


唐朝李白有诗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正是此情此景我心境的揭示,我的眼眶湿了。



秋冬季节的杜鹃依旧,她那淡绿色的枝干昂然坚挺,长着淡绿色的叶片,满目青翠,就像英雄的障云人民一样,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丁仕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原福建投资企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多次正式出版书法作品集、画册。书画作品在国内大陆和港澳及美国、新西兰等地展出。




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图片除备注外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音频:听听
编辑:黄婷
检查:罗爱萍
审核:陈良锦 蔡添高
监制:林琳
推荐阅读
“岩声”第31期—《千古源头民是宗》(节选)(作者 邱明)
“岩声”第32期—《生长的两岸》(作者 戴春兰)
“岩声”第33期—《铺满月光的山路》(作者 黄发有)
“岩声”第34期—《永生的张胜友》(节选)(作者 翟泰丰)
“岩声”第35期—《秋白颂》(作者 彭旭东)


点这里互道晚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