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访】一个热爱设计的普通设计师
空谈“灵感”没意义。好的设计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没有痛苦过,难有好设计。
——单峰
12
手记✎ 采编 黄小芳
单峰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帅气。接触后发现,他热爱思考,脑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许多人一样,他也喜欢旅行。平时开朗随和,但一遇见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事情,他就变成了另一幅模样……
INTRODUCTION DESIGNER
单峰
出身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
硕士毕业后加入石振宇教授的工作室
曾完成
人民大会堂主会议厅天棚灯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馆天棚灯
等产品的设计
GRAD滑动控制灯,荣获2012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原创奖银奖
可通过滑块对光线进行调节,使得灯管调节直观并准确,并增添产品的趣味性
ONEPLUG单手可拔插头,可以使用单手轻松拔出的插头
荣获2012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原创奖银奖
人民大会堂天棚灯
该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主动散热结构,因而得以承受大功率的需求
成为人民大会堂主会议厅照明灯具
后加入乐视体育
一手创建工业设计部
任乐视体育工业设计总监
带领团队完成了
乐视超级自行车、Liveman系列运动相机、无人机、智能穿戴系列
等众多产品的设计
乐视超级自行车,荣获2016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智能自行车系列列包括城市、公路、山地多个车型,高度集成电子部件并连接互联网,可使用App进行控制。
Liveman M1手持相机
荣获2016日本GoodDesign大奖,2017德国iF设计大奖
Liveman C1运动相机,荣获2017德国iF设计大奖
Liveman系列全家福
犼 智能山地车
鲛智能公路自行车,荣获2017美国CES创新大奖
他现在是汉能集团工业设计部副部长
带领团队探索薄膜发电技术在消费产品上的应用
单峰参加2016德国Re:Publica大会,分享中国企业的创新
INTERVIEW CONTENT
-1-
“打了鸡血的工业设计”
说起来
单峰与工业设计的缘分
源于他朋友的一句话
“‘工业设计’好像跟画画有关系。”
当时单峰随手将它填作一所普通学校的第三志愿
就去做复读的准备了
但“还好”他最后没有复读
也“还好”没被前两个志愿录取
而是去读了工业设计专业
“还好还好”
他话里颇有没错过“真爱”的感觉
因为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工业设计
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打鸡血的专业
单峰说
在学校里学到的设计理论
似乎昭示着工业设计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专业
而正式工作的那一刻
发现自己被狠狠地摔到地上
变得务实和理智
然后,慢慢爬起来,走起来,跑起来
才终于发现
嘿
工业设计果然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专业
中间遇到挫折时有想过放弃吗?
的确陷入过长期的迷茫和挫败中,现在也是,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工业设计。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多成功的前辈、后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做出了独树一帜、让行业一致叫好的产品。我还没有做出这样的产品,所以仍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个人倒是有个比较深刻的体会:设计的思维可以让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解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我很肯定是长年的设计训练让我产生了这种思维惯性。这大概也是近些年“设计思维”理论被不断引入到各个领域的原因吧。
十多年过去
单峰对设计有一些困惑
但更多的是思考
他还有另一个深刻的体会
就是一定要注重细节
任何活计,都要精益求精
自信是建立在对细节的把控上的
有什么想分享给年轻的同行或一同奋斗的设计师的?
做设计有很多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地方,不是浅尝辄止那种,而是要对细节进行思考。不论是用户研究的方法、手绘的技法、效果图的绘制、还是对工艺的了解,都不能是“大面”的。别人的效果图看起来更加立体生动,可能就是几个小高光的细节;一个外壳用了5度而不是3度拔摸角,可能就是为了避免侧面的咬花拉伤。当逐步地把这些细节累积到设计大脑里,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我从来不赞同设计会被知识所束缚的说法,这说不通。我觉得人只有懂得越多,思维才会越灵活,如果一个设计师因为懂了很多的生产工艺就失去了天马行空的能力,那显然也不是一个好设计师。
-2-
从创意、用户需求到战略
在工业设计领域
创意是解决方案
可以表现为造型、色彩、肌理、结构、交互方式等等
单峰表示
当设计师思考一件产品应该选择红色还是绿色时
凭借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感性
不是拍脑门,也不是个性
而是一个很理性的钻研过程所导出的结果
可能有人认为
一些设计大师是凭借天才般的感性就完成了出色的设计
但其实他们的背后有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在创意这件事情上
单峰崇尚原研哉的Re-design理念
把已知事物的“皮”剥开,去解析最本质的部分
这与柳冠中先生的事理学有着相通的部分
抱着这样的理念观察生活、持续思考
是单峰认为寻找创意最有效的途径
在用户需求上
单峰认为
设计师需要理解“场景-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
才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和心理
这时候“物”,也就是产品,才能产生意义
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探索到真实的用户需求
有时候,设计师的个性与用户的需求会不会出现矛盾?
其实这是两个不冲突,甚至不相关的东西。任何形式的设计项目,其实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并最终呈现为一套解决方案。设计离不开创意,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路径,是个很理性的过程。设计师需要的是探索解决特定问题的特定手段,而不是把自己的个性硬塞进去,即便非要说个性,也要以不偏离轨道为前提。比如歌手的个性体现就不能坏了节奏,不能随意改变音调,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自己独特的气息转换、独特的情感表达,哭腔、假音、转音等技巧,但歌始终还是那首歌,根儿不能变。
刚刚提到创意,那您对于设计战略是怎么看的?
设计战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对企业的价值已经被反复证明过,我想说的是一个反向的东西:作为设计师,不能也不应该盲目放大设计的地位。把设计作为战略,是通过一整套的方法实践和制度保证的,其中有着合格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并不只是白纸黑字简单写入公司章程里就行了。
企业里的设计部门或设计师,首先要做好自己,检验自己是否具备前瞻性的设计眼界和过硬的设计实现能力。如果公司现在要设立一个CDO,你能不能做,敢不敢做呢?不能一上来就检验公司的战略是否有问题。
同理还有一直很热的绿色设计、所谓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大的命题跟职业无关,是所有人的事情,是一个方针。而对设计师的要求其实从来没变过,就是完成好的设计,这里包括了产品定义、设计方案、量产可行性、成本、环保等等问题。把本职工作做好,再谈理念,再谈战略,最后才能讲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敬重“专业”这个词。“专业”是要比匠心还要高一个层次的东西,匠心是一种态度,而专业是一种能力,是要依靠智慧和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我觉得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在做到“专业”之前,谈论“情怀”都是吹水。
单峰与Esslinger先生
之前曾经有幸跟Frog创始人Esslinger先生共事过一段时间,也尝试把设计思维的东西代入到中国企业的战略当中。这件事情对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是伴随着设计能力地成长而逐步实现地。我本人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收获甚多,老先生的经验和眼界,对待设计的态度,工作的热情,思考的深度,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有一次我们口头讨论一个方案的设计,随后乘出租车去另外一个目的地,没想到老先生在下车的时候,已经画完了草图,这件事情令我这个晚辈极其汗颜。这真的是一堂生动的有关执行力的课!
-3-
设计需要多做试验
单峰说
科学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做试验
做设计就要具备科学精神
不能指望着有一套方程式能帮忙解锁答案
而且
做任何领域的产品都一样
设计师一定是第一体验者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
就像前面提到的“场景-人-物”的基本逻辑
如果设计师本人都不进到场景中去
那其所创造的“物”必然是纸上谈兵
而且设计师在解决问题时是不会掺杂个人好恶的
试问考数学的时候
你会因为不喜欢做微积分的题目就跳过吗?
设计一款体育运动产品,您首先会考虑什么呢?在CMF方面会特别注重什么?
体育运动产品也是产品,设计逻辑是一样的。做设计,首先考虑谁来用、怎么用、好不好用的问题,归纳起来还是“场景-人-物”的问题。
谈到CMF——色彩、材质和工艺,不论是视觉还是触觉的部分,我们都是回归到产品和人的交互上来思考的。视觉和触觉都是产品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络形式。除了研究色彩和材料趋势,打磨体验也很重要,要多做测试。例如配色,不但要在图上、在样机上比较,更要放到人身上看效果。好比做背包,测试时需要穿上出街的装扮,进到背包实际应用的场合,看看背包配合你的穿着和环境是否和谐?你在打开背包,找东西这个抚摸的过程中是否舒服?这些都要去试。
目前偏体育类的智能硬件产品或偏智能的体育类产品,是否会特别青睐某些新材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标准永远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我们选用一种新材料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对这种材料的应用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一般不会无目的地去倾向采用新材料。例如我们在乐视超级自行车上选用的碳纤维,它本身并不属于特别新的材料,但是用在我们这种电子产品味道极浓、对结构工艺挑战极大的产品上,就算是“新”的了。这是很艰难的,但是设计师们在跟材料和工艺进行对抗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终极的快感。
如果对《材访》往期有兴趣,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