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何去何从?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专版解析“百年大变局”!

特稿 新华每日电讯 2019-11-20

8月29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推出“百年大变局”专版。(编辑陈琰泽)



※ 写在前面


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陈贽、刘丽娜、齐紫剑


走近新千年第三个十年的门槛,世界呈现这样的图景: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自由主义秩序造成严重冲击;经济格局“南升北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催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威胁未除,地区冲突战火难息,大国博弈驶进未知水域……


世界,仿佛正进入“无锚之境”,何去何从?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之快、世界影响之大同样百年未有。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生着百年未有之不确定性和百年未有之机遇。站在新时代的关口,如何选择,怎样行动,关乎国运,关乎未来。


审“局”察“势”
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国际格局进入转型调整期,
多极化世界更趋均衡,
中国成为最大自变量


27和193;40%和80%;100亿和85亿。


三组数据,折射百年维度下世界之变。


1919年,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所谓“万国”代表仅来自27国。今天,联合国会员国已达193个。百年前后世界地图显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浪潮后,世界面貌已天翻地覆。


伴随民族国家政治觉醒,是经济权重和人口对比变化。


去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约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约80%,其十年后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


联合国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约100亿,其中85亿将属于目前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在百年“时间隧道”上比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是国际力量对比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一个世纪内,数十亿人口跨越式发展,曾在西方话语中被视为落后代名词的国家与民族,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亚洲——从“列强争夺之域”走向“新的世界中心”;非洲——从“绝望的大陆”走向“希望的大陆”;拉美——从“西方冒险家的新世界”走向“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


二十国集团作用日益突出,七国集团影响日渐式微。从“帝国的黄昏”到“新兴的黎明”,百年前几个西方大国“喝杯咖啡就能决定他国命运”的时代一去不返。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习近平主席用三个“前所未有”,形容进入21世纪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世界政治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长周期。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国际格局变化背后,交织着两股巨大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变局激荡、秩序重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此轮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最独特、最震撼的篇章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直言:“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重点将是关于中国。”


临“危”寻“机”
变乱交织中,重重挑战下,
实现发展赶超,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开创和平发展新范式的历史机遇显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必有前所未有之不确定性。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犹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交织,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互生。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进一步受到冲击。


全球不平等加剧,财富分配严重失衡,技术革命带来全球产能过剩,世界人口流动加剧了社会认同危机,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大国关系进入未知水域。一段时间来,美国“失态”“失义”“失信”冲击全球。“美国优先”,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关税“武器化”……既有国际秩序的设计者成为“破坏者”和“颠覆者”,令世界忧虑。


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矛头指向崛起的中国,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和技术围堵在国际上搅起层层波澜。传统西方强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国面前感到种种不适,戒惧倍增。


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挑战令人忧虑,但变革机遇也蕴藏其中。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主席的这些重大论断,洞悉历史,深邃辩证。


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共同愿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成长性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


这样的机遇,前所未有。


有西方大国忙于“退群”“建墙”,但向往和平、向往更美好生活,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多边主义的声音仍是国际主流。世界期待更有责任心的大国承担更大使命,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和国际规则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构建和平发展新范式。


这样的机遇,百年未遇。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只要运用得当,新的外部环境压力可以变为强大的内生动力。


这样的机遇,辩证转化。


中国的奋斗与世界的未来,相遇在命运的交汇点上。


启“知”成“行”
提供“大思路”,创造新希望,
与世界共进,构筑命运共同体


严峻全球挑战下,选择渲染恐惧,还是选择创造希望?这代表了不同世界观和时代观。


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呵护好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主席这样强调。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


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全球需要,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发现,从基础设施投资到构建新全球供应链,中国引领作用已在不断催生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新现实。


面对挑战,中国需有战略定力、耐心资本,需要学会“与压力共舞”,继续与世界共进。


面向未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强音,机遇大于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阔步迈进新时代的中国不会畏惧艰险,将坚韧坚定,砥砺前行,“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这是舞蹈《吉祥吉祥》。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亚洲奋起


新华社记者凌朔


泰国湾北端有个地方叫罗勇。100多年前,这个小地方开始卷入大事件:一战中,这里的渔港被改造成军港。二战时,日本和美国军舰频繁至此;越战期间,这里成为美军轰炸机基地……到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时,美国人又想征用罗勇的机场作为“战略支点”,遭到当地人抵制。


今天的罗勇,是泰国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约3.5万美元,容纳上千家国际企业,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知名园区。


这是亚洲崛起的一个缩影。亚洲经济的体量、亚洲话语的分量、亚洲价值的质量,正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最生动的因子。亚洲的奋起,贯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浓重一笔。


——经济:从无足轻重,到举足轻重


19世纪的欧洲,视亚洲为“文明的反题”。他们用亚洲的落后和停滞来映衬欧洲的先进和进步。


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题为《亚洲世纪即将开启》的文章说,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亚洲;以购买力计算,到202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亚洲以外经济体的总和。


——话语: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超越


伴随着亚洲经济体量的崛起,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迅速上升。


一战前,世界几乎听不到亚洲集体的声音。亚非国家第一次响亮发声,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此后半个世纪,亚洲国家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积极发声,亚洲思考和亚洲经验越来越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成为传遍全球的亚洲话语。


——价值:从仰望西方,到重拾自信


亚洲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和合共生”。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正是“和合共生”的现实表达。今年5月,一场以亚洲文明为主题的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从文明角度挖掘潜力,从文明高度推动合作,从文明维度思考未来,是亚洲的价值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新感悟。


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康纳今年2月在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发表《欢迎来到亚洲世纪》指出:数十亿亚洲人,是向前看、外向型和乐观的,这决定了“亚洲的崛起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参与记者:赵旭、姜磊、杜白羽、田明、耿学鹏)


这是2016年10月6日在南非开普敦拍摄的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好望角。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


非洲新生


新华社记者赵卓昀


1901年,在东非的肯尼亚,英国殖民者修了一条米轨铁路,目的是把印度洋之滨的蒙巴萨港和地处内陆的乌干达连接起来,加强大英帝国对东非殖民地的控制。


2017年5月31日,嘹亮的汽笛声中,车头绘有肯尼亚国旗的首班客运列车缓缓驶出蒙巴萨西站。由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


与百年前那条服务于英国殖民者利益的旧铁路不同,蒙内铁路这一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培训大批技术人才,也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横贯肯尼亚的一新一旧两条铁路,成为非洲百年巨变的见证,也是非洲与世界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历史车轮向前,非洲追赶不停。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片古老大陆正在重获新生。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为非洲加快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非洲与印度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700多亿美元。非洲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进口额在2006年至2016年间分别增长142%和192%。


展望未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论断: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百年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非洲在行动:对内加强团结,通过非盟推进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贸区;对外加强合作,尤其是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推动非洲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与拥有相似发展经历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强交流,借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符合非洲国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非洲拥有世界最年轻的人口,是世界的未来。到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总数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所以,非洲应有更大话语权。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非洲就必须发展经济。”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库布斯·范施塔登说。(参与记者:荆晶、张玉亮、吴长伟)


这是2016年5月21日拍摄的巴西里约热内卢。新华社发(王卫光摄)


拉美自强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近代以来,拉美在世界历史潮涌中起起落落,从“西方列强殖民地”到“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从“门罗主义阴影下的拉丁美洲”到“拉美人自己的大陆”……主宰自身命运,实现真正自强,是拉美人的百年梦想。


直到二战前夕,拉美经济多依赖单一资源出口,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95%以上。西方资本干涉与控制,又极大限制了拉美经济转型空间,摆脱“中心-外围”依附关系、实现自主工业化,成为拉美国家谋求发展的主要路径。


历经百年奋斗,成就斐然。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利用核能发电的拉美国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跻身世界四大民用飞机制造商;智利充分利用铜矿资源并将之转化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初,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被美国资本控制,经济依赖单一资源。为挣脱外部强权操控,压迫与反压迫、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在拉美从未停止。20世纪中叶,古巴革命胜利为拉美人反抗强权的斗争点亮了明灯。1999年12月,美国被迫将霸占近百年的巴拿马运河归还巴拿马政府,标志着拉美国家实力地位的整体提升。


今日之拉美,经济更自主,政治更独立。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机制创始国之一,积极推动南南合作;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成为百年变局下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为拉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经济下滑和左右博弈引发的“政治地震”,使地区一体化和经济转型面临新挑战。美国不断加大对委内瑞拉、古巴等拉美左翼国家的制裁,令地区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但今日之拉美,执政党无论左右,谋求自主发展的愿望同样强烈,它们为此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其中,拉美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已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越来越多拉美国家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片丰饶却饱经苦难的大陆正调整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参与记者:赵焱、吴昊)


8月7日,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一名儿童把羊抱在怀里。新华社/法新


中东图治


新华社记者邵杰


“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三年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这番振聋发聩的演讲,既饱含对中东人民苦难经历的同情和关切,更寄托对中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期待。


1919年开春,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代表现身巴黎和会,要求西方列强承认两地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法等国此前已就瓜分中东达成协议。大国干涉引发对抗,成为中东百年来难以摆脱的厄运,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中东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当前中东,武装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肆虐横行,一些域外力量继续争夺在中东的影响力。中东地缘政治板块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重组,力量博弈、战略对冲、利益交换成为中东政治的基本形态。


叙利亚内战是中东动荡局势的一个缩影,其中既有宗教和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等因素,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干预更是有目共睹。


美国因素长期影响中东格局。2003年,美英等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没能在中东建立“民主样板”,反令伊拉克深陷战乱,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兴起。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大幅调整美中东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搅起地区矛盾冲突,使中东局势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今后,中东地区仍将是各方激烈博弈的主战场之一。如何平息动乱、恢复和平,进而振兴经济、发展民生,乃至在世界大变局中占据主动,成为中东各国人民思考的重要命题。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东各国把平乱图治的共识化为一致行动,将为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前景增添亮色。


在此背景下,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欢迎。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同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等合作文件,中国“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填补权力真空”,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认同。中东国家向东看、向中国看已成为地区新趋势。(参与记者:涂一帆、吴丹妮、施春、王波、刘学)


这是2013年1月1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上空燃放烟花,庆祝新年。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俄罗斯重生


新华社记者董龙江


1999年最后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提前卸任。叶利钦紧紧握住接班人普京的手,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照顾好俄罗斯!”


过去100年,苏联的兴起和衰亡是国际地缘政治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历经苏联解体带来的阵痛和迷惘,20世纪末的俄罗斯亟须寻找新的定位和方向。


追寻昔日荣光,重拾大国荣耀。俄罗斯浴火重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极。


观察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离不开俄西关系的重构。


苏联解体后,百废待兴的俄罗斯曾向西方求援。然而,俄罗斯非但没得到西方许诺的援助,反而被迫吞下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的苦果。随着综合国力逐步回升,俄罗斯对西方从“一味妥协求援助”转向“有限合作争权益”。


但西方不愿与被它们视为“冷战输家”的俄罗斯平等对话,其对俄防范与遏制的战略必然与俄谋求重返世界一流大国地位的目标发生冲突,双方交锋不断上演新戏码。


探究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离不开亚太崛起带来的新动能。


300多年前,彼得大帝宣布迁都彼得堡,俄罗斯开启向西通往欧洲的门户。300多年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积极“向东转”,加快融入亚太的步伐。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开发战略。日本、印度、韩国和东盟等都成了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更是俄罗斯“向东转”的关键伙伴。


考量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也离不开脱胎于苏联的欧亚地区。欧亚地区是俄罗斯确保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俄罗斯将复兴梦想与欧亚地区一体化紧密相连。


在经济领域,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正式启动,迈出欧亚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一步;在安全领域,俄致力于打造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核心的军事一体化机制,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世界,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欧亚地区一体化的任务更加紧迫。正如俄罗斯地缘政治专家亚历山大·杜金所言,复兴欧亚地区、实现地区一体化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参与记者:周良、魏忠杰、张骁)


7月25日,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人们在特罗卡德罗喷泉里消暑纳凉。新华社/欧新


欧洲彷徨


新华社记者张伟


2005年,一本名为《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的新书引发广泛关注。那时,欧盟刚完成史上最大规模扩张,接纳10个新成员,“欧洲合众国”的轮廓日益清晰。此书作者马克·伦纳德认为,欧盟通过市场、共同机构和国际法把各国联合起来,这种制度设计具有普遍吸引力,会被世界其他地区效仿。


然而,在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担任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的伦纳德一扫先前的乐观。他警告说,如果英国“脱欧”与其他一些可能发生的危机叠加,欧盟将“面临真实的解体危险”。


从“欧洲世纪”到“欧洲解体”的观点,反映出欧洲局势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在内部,2009年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国家普遍经济低迷,难民移民大量涌入,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在此背景下,欧盟反复成为各国民粹主义势力的攻击对象。


在外部,欧洲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不断伤及欧洲利益,令跨大西洋关系裂痕不断加深。


是紧密团结还是趋向松散?是保持开放还是封闭自守?一连串问题,正考验着彷徨中的欧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面对世界格局之变,面对经济、安全等挑战,欧洲国家仍需从一体化中寻找答案。


欧洲国家已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然而,对欧洲来说,一体化绝非坦途,更不是必然。回顾欧洲历史,合与分两种力量始终交织存在,相互博弈。


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对欧洲来说,未来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抓住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一大关键。在欧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和欧洲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进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越来越合拍,共同语言和合作机遇不断增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加强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参与记者:应强、张远、柳丝、金晶、张代蕾)


这是5月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拍摄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30日说,美国将从6月10日起对所有墨西哥输美商品加征5%关税。新华社发(沈霆摄)


美国焦虑


新华社记者柳丝、刘晨、徐剑梅


几个月前,美国前总统卡特接到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电话。特朗普对“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感到不安,询问怎样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番通话,可以说是美国当下焦虑心态的形象写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处于“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长彼消的变革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脚步难以阻挡,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让世界更加扁平。在此背景下,焦虑感加深、内顾倾向加重成为美国最鲜明的特征。


过去百年来,美国一步步走向“巅峰”的过程,深刻反映着其看待霸权、对待世界的心态变化。二战后登上“世界之巅”的美国,主导构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从中获取利益并维护了自身超级大国地位。


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和逆全球化冲击,美国应变方式堪称极端,出人意料:国内“筑墙”、海外“退群”,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抛开国际多边机制,企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外交》杂志指出,这意味着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和前几代美国领导人精心建立的国际组织的“漫长告别”。


美国之变,显于外部,源于内部。从外部看,全球化、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整体性低迷导致国际格局巨变。美国虽仍是“一超”,却再难“独霸”。从内部看,美国社会面临多重困境:寡头政治和金钱政治,贫富悬殊和中产阶级衰落,社会福利政策不平等,种族歧视等等。


面对世界形势变化和国内困境,美国表现出严重焦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指出,目前的美国,对外没有适应政治多极化、挑战多元化的趋势,企图回到大国竞争的老路;对内没有系统处理贫富矛盾、族裔矛盾、代际矛盾、地域矛盾,从而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复合性、结构性难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提出“丛林再现”一说,描述大国竞争加剧及民粹主义、部落主义抬头的状态。他说:“美国的做法在加快‘世界花园’退化为‘丛林’的速度。”


超级大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是共建“世界花园”,还是退向“世界丛林”?面对新的现实,焦虑的美国正处在一个需要作出抉择的十字路口。


往期文章

荐读 | 上海迪士尼致歉,回应为何“不接受调解”
荐读 | 冯诚:吃一碗兰州牛肉面 | 神州风物

话题 | 亚马孙快被烧毁,我们一无所知?真相是…

话题 | 《小欢喜》完美收官,凭什么成暑期爆款
话题 | 总理3天两次过问,猪肉价能回归正常吗?

评论 | 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评论 | 《哪吒》屡破纪录,它做对和做错了什么评论 | 五部门发文治“校闹”,下一步该做什么人物 习近平为何说每次读他的书都“受到教育”
人物 | 哪个清华男神,被朱镕基誉为一代宗师?
人物 | 从“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实习生赵芮萱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