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员工都回来,也不是想开工就能开得了 | 我的战“疫”(七)
除了生产环节外,还要上下游企业协调同步,整个产业链条才能转起来。这是由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决定的。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口述:黎东 | 30岁 | 企业经理 | 江苏无锡
整理:完颜文豪 |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丁莉 | 实习生
往年这时候,是我们生产的旺季,冲全年产值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做物流箱体的企业,春节一过,下游的物流公司就要买新车干活了。
春节后,客户会一直催货,我也在厂里盯着。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半,加班加点干。一般光这个月份的产值,就能占到全年的五分之一。
但今年,在本该最忙的时候,只能天天待在家里。现在出趟小区都要通行证,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疫情一来,公司收入直接变成零。手下100多个员工,即使按最低标准发工资,杂七杂八加起来,每个月也得三四十万。我们是私营企业,这么高的成本都得压在自己身上。
年前订单接得比较多,当时赶掉了20%左右,剩下的大头打算春节后开足马力干。没想到疫情开始扩散了,我还想武汉那么远,不会波及无锡这边。况且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重视,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
企业厂区大门贴上了防疫告示。受访者供图
等到武汉一封城,我们马上紧张起来,觉得情况严重了——这么大的城市不可能说封就封,肯定出了大事情。
其实,如果按最开始说的2月10日复工,对我们影响不是很大。往年也是元宵节后,外地员工陆续赶回来,才开足马力干活。
2月7日左右,全国的新增病例爆发式增长。我感觉这回悬了,外面一道道卡口、检疫口,疫情形势非常紧张,不可能按期复工了。
无锡的镇与镇、区与区之间的道路都封锁了,甚至街道与街道、村与村之间都有卡口,进出都要检查身份证。我们厂子靠近常州,那边疫情相对严重。虽然离得很近,但常州的员工也不允许过来。
黎东所在的小区,凭出入证通行。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江苏一些地方出了一个规定,对从疫情严重的湖北、河南等7个省过来的人一律劝返。我们企业有20个左右的员工,就属于这种情况。
外地有些员工回不来,生产环节的相应工序就断了,复工比较困难。很多员工在家歇着,没有收入也着急,一再向我打听情况,问什么时候能复工。
后来,这个规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我们无锡市放宽要求,除了疫情严重的湖北和浙江温州这两个地方外,允许复工复产企业的外地员工进入本市。
焦虑等待了好多天,我们复工的申请终于通过了。我们的员工大多是四川人,这两天正在通知他们回来上班。返回之后在哪儿隔离,眼下还是个问题,但至少能回来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估计2月底就能正式开工了。
可是,即便员工都回来,也不是想开工就能开得了。除了生产环节外,还要上下游企业协调同步,整个产业链条才能转起来。这是由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决定的。
从生产来看,最关键的是原材料供应。水电燃气这些没有问题,但生产和焊接必须用的氩弧焊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乙炔和氧气,供料的上游企业也还没复工。这两天,他们也在积极申请复工,还不清楚啥时候能保证供应。
从市场来看,很多地方道路都封锁了,下游的经销商和物流公司老板,现在也没有多少生意可做。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们也支持我们延期交货,还没有人来催货。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跟客户沟通。各个地区情况都差不多,物流公司没有复工,也没有提需求。
企业复工物资已准备就绪。受访者供图
我们企业现在年产值八千万左右,这几年都保持年增长20%到30%左右。去年积累了几个大客户,想把产值搞到一个亿。前些天,大客户向我抱怨,港口的船和航班都取消了,没有货源可以拉。
对我们来说,下游暂时不会有大订单了。现在复工有了希望,开始有一些客户陆陆续续咨询,希望能有新的订单。
今年被疫情这样一弄,亏本是肯定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我感觉压力非常大,这些困难不止我们一家企业,很多行业都会受影响。
虽然企业还有一笔大额贷款,但我们现金流把控得还好,大部分是现款现货,资金回笼较快,还能够坚持下去。
政府现在也出台一些帮扶政策,可能会下调一点利率,税收可以延后交,还有些土地费可以减免。
由于厂房是我们自己的,没有租金这块固定成本,少了不小的负担。不然的话,每个月几十万的租金,我们这种中小企业根本吃不消。
我还有一个运输公司,给马术比赛运输马匹,我们为用户提供专业车辆租赁服务,每年有一大笔收入。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很多大型赛事都取消了,包括我们服务的马术比赛。这笔收入断崖式下滑,直接变成了零。
其实,我们做制造业蛮苦的。员工平均都在30岁以上,年轻工人不好招,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我记得早些年人工成本比例很低,甚至都可以忽略,现在已经占到企业成本的大头,还要全员缴纳社保。
我感觉制造业利润太薄了。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利润可能还高一点,但主要是拼产量。
这些天我在家里也很焦虑,有时候静下来想想,企业再这样干下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趁现在产值也不算高,人工又那么多,抓紧转型升级,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
我甚至考虑可以采取外包模式,不要什么都自己干,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不光把人减下来,也可以轻资产运作。
我们定制化的产品比较多,每个订单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生产设备比较大,宽度、高度、长度等尺寸也不一样,没法实现全面自动化,只能在局部工序上尝试,逐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
从来没想到,这辈子会遇到这样严重的疫情,但愿这是最后一次。
现在我就怕今年消费带动不起来,大家都觉得口袋里没啥钱,物流公司老板就会说,“省一点吧,我就不添新车了”。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订单会少,但也要在困难中求生存。(应受访者要求,黎东为化名)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刘荒 | 责编:刘婧宇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