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85%!300多亿蒸发!辉山乳业很惨?更大的“雷”其实还在后头
又一家农业股惨烈的倒下了,只不过这次在港股市场。
3月24日上午11点左右,在港上市的辉山乳业(06863.HK)股价在毫无征兆情况下突然跳水大跌,盘中最大跌幅90.71%,午盘收盘跌幅略有收窄,股价报0.42港元/股,跌幅85%。
这种跌法,可远比当年汉能薄膜的下跌惨烈多了,要知道,仅1小时内,辉山乳业市值就蒸发了322亿港元,仅剩56.6亿港元,创港交所史上最大跌幅记录,公司不得不申请下午紧急停牌。
最重要的是,该股还是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且为沪港通交易标的。
辉山乳业暴跌的背后
惨剧之下,流言四起。
最早传出的消息称,辉山乳业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30亿元投资沈阳房地产,结果资金难以收回,现金流断裂,最终被银行发现相关资金票据造假,进而导致资金不计成本地抛售股票,引发市场踩踏效应。
不过,辉山乳业董事长杨凯向媒体回应称,此传闻系谣言。
很快,人们把目光转向浑水公司 在2016年的12月16日和19日发布的两份针对辉山乳业的做空报告。
但浑水创始人Carson Block接受采访时却称,
「我绝对没有预计到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首次发布报告后,这支股票数月来走势平稳,(今天)没有任何苗头就暴跌,我是第一次见到。」
恰在此时,一份多达23家银行参加的金融维稳会议名单流出,人们终于发现,辉山乳业暴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资金链濒临断裂,未按时向债权人还本付息,发酵几日后,终引发资本市场股价的塌方。
另据财新报道,此次参加辉山乳业维稳会议的债权机构实际多达70余家,金融债权预计至少在120元-130亿元。
涉财务造假?!
公开资料显示,辉山乳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主要从事奶品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及销售,是国内第一家具备脱盐乳清粉商业化生产资格的企业,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上游资源及第二大的奶牛群,是辽宁省最大液态奶生产商。
早在2013年9月,辉山乳业便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近400亿港元,并跻身中国乳业境外上市公司市值前三甲。
而在此次暴跌前,辉山乳业刚刚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成为国内第四家优质乳认证企业,此前认证企业中包含了现代牧业、新希望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企。
更让人困惑的是,从公司此前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各项指标表面看并没有很糟糕。
截至2016年12月31日,辉山乳业总资产341亿元,总负债217亿元,资产负债率69%。另据公司2016年12月23日公布的半年报,公司在2016年3月到9月的收入25亿港元,归属于股东的利润是3.47亿港元。
那么,这样有着真实业务的农业公司,缘何会突然陷入债务危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或许正如浑水公司在此前的做空报告中所指责的那样,辉山乳业财务报表有相当的水分。
事实上,在这两篇报告中,浑水公司直指辉山乳业“几乎分文不值”,在利润虚报同时,还存在“资金造假”的问题:
(1)至少自2014年起,辉山通过虚假宣称牧草苜蓿大部分自供(该公司长期以来都是从第三方购买大量苜蓿),来夸大利润率。
(2)资本开支造假。自IPO以来,辉山奶牛场建设资本支出夸大了8.93至16亿元。
(3)董事局主席转移资产。辉山乳业董事局主席杨凯似乎从公司窃取了至少1.5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4)营收数据被严重夸大。税务局数据显示,在剔除内部供货的销售数据之后,四家销售辉山乳业产成品的企业2015财年合计营收为23.52亿元,较辉山乳业报告期调整后营收的33.33亿元低了29.43%,较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的36.85亿元低了36.17%。
(5)即使没有财务造假,辉山乳业也似乎处于违约边缘,因其杠杆过高。公司2016财年的杠杆运用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审计师需作出警告意见。
更多的“雷”,农业上市公司已财务造假无数!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辉山乳业这一家农业上市公司涉嫌财务造假,如果翻看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农业上市公司曾经出现过不少问题公司。
(1)银广夏
有着“中国蓝筹第一股”之称的银广夏,在1998至2001年的四年时间虚增利润7.72亿元。
(2)蓝田股份
曾经以其“优良的业绩”制造资本市场的“神话”,实际情况却是,该公司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间,虚构营业收入达到36.90亿元(实际只有6400万元),虚构净利润达到9.4亿元(实际是亏损3200多元)。
(3)绿大地
这家于2007年上市的企业,曾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虚假合同和虚构交易,虚增资产7011万元,虚增营收2.96亿元。上市之后到2009年,再次虚增资产2.88亿元和虚增营业收入2.50亿元。
(4)万福生科
该公司曾于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约1.6亿元。公司也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农业股为何偏爱造假?
资本市场造假层出不穷,固然是缘于资本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但农业股如此偏爱造假,原因何在?
(1) 自然灾害为农业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契机
农业公司很多时候是靠天吃饭,投资者无法对经营情况进行预判。
比如獐子岛事件,2014年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公司一百多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绝收,公司净利润亏损约8.12亿元。
但有媒体报道称,这么做是为了遮掩前几年前播撒虾夷扇贝播苗造假、偷工减料、播撒量虚报及过度采捕而导致虾夷扇贝断代、产量下降的刺破气球的行为。
(2)经营的特殊性为农业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便利
农业公司的业务往来方,很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农户,因此,现金交易方式较多,难以留下交易凭证,让企业核查变得很困难。
(3)国家优惠政策为农业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支持
受益于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措施,农业上市公司即使虚增收入和利润,实际承担的税收也很少,因此相应的造假成本低。
显然,未来,农业股的“造假魔咒”仍会不断应验,因此,想投资农业股的小伙伴们要擦亮眼睛了,千万不要引“雷”上身!
浏览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下方
中介“炒学区房”真不算事!他才是鼻祖,一夜暴挣10个亿,还成就了一个企业帝国!
- 本文为金评媒原创文章 -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