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课本越做越丑:受塑料美学荼毒的学生怎么办?| 热点导写

2017-09-25 小编止啦 壹图壹材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审美的时代,终于有人发出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小学教材这么丑?一个叫“做書”的公号,展示了一些小学课本的图片并认为:和80年代相比,现在的课本似乎更丑了。


关于美的探讨由此展开,其中很多观点和联想,值得我们一看。




 ☟以下是“做書”的吐槽原文 

当我们把今年最新的小学一年级教材,和三十年前的小学教材一起摆在眼前时,最令出版界难堪的事情发生了:

现在的小学教材丑得

让人想哭!!

浓浓的廉价味道呼之欲出......

作为新时代的课本,除了纸张和开本外,从整体设计、排版到插画,艺术水平几乎全面倒退。

2017年“五颜六色” VS. 1988年的双色专色印刷

插画到底是美是丑,的确受主观因素影响。但是,最基本的审美原则是存在的。

就算再没有“美术细胞”的人,当看到三十年前的教材封面时,都可以感受到封面插画中浓郁的时代气息,那是我们真实生活过的年代。

每一张插画都栩栩如生,看后仿佛回到那个年代

这些封面插画一看就是描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不全是因为我们小时候见过它们,更多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

所有孩子都戴着红领巾。小学生们梳着常见的几种发型:女孩梳着小歪辫,或者羊角辫,又或是马尾辫,男孩留着小寸头。而那些衣服的款式、色彩,不仅有时代气息,而且一看就是那个年纪孩子会穿的。这些画面所反映的,都是那个时代,那个年龄段孩子所特有的。

虽然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很难定义出如今一代人的某些风格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插画所反应的世界就是毫无特点,甚至是被歪曲的。


上图是另外两本今年一年级新生的教材。左边的封面中,老师带着学生迎接新生的画面,看似很符合一年级迎新的主题,但是事实上,小学真的是这样迎接新生吗?

NO!这个画面只是插画作者意淫出来的。

学生家长一身上深下浅的紫色套装,在生活中非常少见。除了颜色,我们甚至很难分辨这位家长到底穿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家长和老师的鞋还撞款了……

这种感觉的由来正是因为这些插画中的世界是假的、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

大概受很多国产及日韩动画片的影响,右边封面插画上,三个人物的头发颜色各不相同。但是,艺术的发挥是需要逻辑的。不同的发色出现在这张封面图中,有什么用意呢?除了看起来花花绿绿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美是重要的,那么它对孩子来说就更重要。


谁该为丑陋的课本负责?最直接的责任人无疑是课本的美编和插画师。但是,课本并不同于普通的出版物,每修订一次教材,往往可以用很多年,即便再版,也会保持整体审美的一致。30年来课本的审美,虽然有一定的下滑,一些插画更粗糙了,但也大体保持了一致性。


一种意见认为,高水平的插画师都走向了市场,出教材的出版社可能请不起好的插画师。这肯定是一种误解,一直以来,课本的出版方都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请到插画师,大多数画家也都会把为教材作画看做是一种荣誉。


如今的儿童绘本市场,许多作品都非常漂亮精美


根本的原因在于,教材的出版方并没有动力把教材变得更美。事实上,在图书市场,教材总是最丑的,从小学到大学,任何一个学科莫不如此,统编教材比学校统一订的课外书丑,而统一订的课外书,又比市场上的同类图书丑。越是靠近市场的图书,就越是漂亮,对那些要靠市场生存的出版社来说,图书封面的颜值,是能否打动读者的关键。而教材的出版方却没有这样的烦恼。



☟论调:塑料美学占领中国  


长久以来,社会上缺乏发展成熟的艺术批评传统和审美教育,而只有在这样的批评讨论中,才有望形成某种共识,不仅让彼此领会“什么是好的、为什么好”,还得包括“什么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加上文化精英在社会上缺乏话语权,普通人对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往往也缺乏敬意,感觉那些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一句“装X”或“然并卵”便取消了其意义。

在这种孤立分化的文化语境中,看上去一片繁荣,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多元”,而是一个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你看到无比丰富的东西,但不知道如何分辨其美丑好坏。最终,人们对审美的感受往往就只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而缺乏一套客观的标准。

一些人将那些连语句都不通顺的伪文言的歌词赞为“太美了”,恰是因为传统雅文化断裂之后只剩下一种架空了的想像,那些堆砌的词藻也就是只是一堆破碎的元素,就像一个老外拿着中国的古玩来点缀自己的居室,说这是“中国风”,但却总让人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


美国歌手蕾哈娜演绎的中国风,遭到中国网友的恶搞


其实人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也不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要不然人们就不会拿“百度的设计比谷歌丑”来取笑了。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下意识地将审美问题转化为“没品位”问题,将个人的教养和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联系起来。说一个人“审美有问题”是没杀伤力的,但如果说他“没文化”或“没品位”,所有人立刻就懂了。


在这里,“品位”更多是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就像是某种资产,但培养“品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具有更好的审美,从而成就更完整的自我——换言之,在这里,无论品位还是审美,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其它目的的手段。

从历史上来看,一个社会在逐渐富裕化之后,总会在满足温饱之余,花更多时间在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上。如今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虽然也常被父辈所看不惯,但他们或许也能更坚定地去追求自我实现;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断裂,不论好坏,他们也比父辈更早地挣脱了束缚,得以自由地去创造他们所喜欢的事物。


尽管艺术批评传统的建立看起来还遥遥无期,但至少也有许多人已经在默默地为此耕耘,而网络也为人们讨论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在这一基础上,也许我们能看到,在下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在审美趣味上有望逐渐追上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速度——从现在的孩子做起也不算晚,

毕竟,如果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审美也一样。(维舟)



 壹图君说 



差不多一年前,壹图君发过一条推送,讲了一群台湾年轻人改造教材的故事。


【热点导写】美到哭!有一种课本,叫做别人家的课本


从台湾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以后,陈慕天没有按部就班地进入企业工作,而是与人文社会学系的张柏韦、电机系的林宗谚一起扎进了台湾小学语文课本。他们觉得现有课本陈旧刻板,缺乏美感,便提出“美感细胞——教科书再造计划”,用丰富的美学元素改造一成不变的台湾教科书插图风格,培养小孩子的审美,刺激他们的想像力。


目前,台湾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他们新书的试点学校,新书受到很多孩子喜爱,而陈慕天的目标是,在未来能“影响台湾一半以上的孩子”。


讨论的目的在于改变,社会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抱着对美的信念,用行动让更多人感知美,认识美。


/ 粉丝留言板 /


你认为美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和我们交流一下吧。


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医生被索赔 | 让妈妈回家 | 外卖毁灭下一代 | 卡西尼号 | 表情包禁烟 | 搞笑诺奖 | “黄蒲军校” | 00后CEO | 开学第一课 | 遛狗不系绳 | 玩游戏 | “小朋友”画廊 | 男女混宿 | 90后女神教授 | 日本细菌战纪录片 | 慰安妇 | 儿童性侵 | 贝茵体先生 | 漫画“我们是谁“ | 生活费够不够 | 985名校 | 参观清华北大 | 小确丧 | 《二十二》热门影视抄袭 | 格斗孤儿 | 借贷打赏主播 | 奶奶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