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互联网+时代,如何架构北斗应用产业的生态链

2017-06-02 农燕 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

作者 | 农    燕(《卫星与网络》杂志新媒体副总监)

        刘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5月刊


刚刚结束的导航年会上,有令人高兴的风向,从谈GNSS转向了谈PNT。大会第一天的主旨报告,多数是在谈应用。这意味着北斗系统的工程建设已经胜券在握。年度主题“北斗+万物互联”,也意味着应用界在回归北斗作为一个时空基准信息源的本质:北斗有大能,但并非无所不能。要发挥北斗的价值,需要在应用上下真功夫。


互联网+时代,如何架构北斗应用产业的生态链


产业的僵局


早在2005年,已故的杨嘉墀院士就与王礼恒、屠善澄、张履谦、戚发轫、童铠五位院士一起,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孙家栋院士不但经常呼吁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还以80多岁的高龄频繁出席各种北斗产业会议,甚至亲自视察具体企业的产品和元器件,竭力推动北斗的应用发展。


两代院士的亲力亲为,体现出了科学界和战略研究界对于北斗应用的期望。那么,北斗用好了吗?如果在搜索引擎里键入“北斗导航”这个关键词,来搜索一下有关的新闻。可以发现一片称颂之词。包括“开始全球组网”、“打破美国垄断”、“精度大幅度提升”,还可以看到“厉害了北斗”之类的妙语。看起来,北斗产业的发展势头还不错。


然而如果看看北斗产业的统计数据,再看一看本届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企业展区的冷清场景,就不由得平添一丝担忧。正好就在本届年会的同期同场,隔壁正在举行“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人头攒动、声势浩大,很多前来参加导航年会的代表,大部分都抽空过去参观和体验了一下。


同期同场举办的体博会,参展企业达1000多家;第八届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参展企业为140多家。


可以发现,北斗所得到的溢美之词,和北斗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是太对称。


北斗产业及其管理层,并不缺少歌功颂德的声音。而我们一贯的观点是,歌功颂德,于发展的帮助,只是一面。面对问题,真正的态度和实质性解决之道,我们认为,还是要多从危机意识及审慎的角度来真实面对,那就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不妨再用中国的体育产业来对比一下北斗产业。按照有关学术研究,“体育产业”这个词汇的正式出现是在1985年国务院颁布《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办法》之后。而导航产业这个词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比体育产业晚了大概10年。


导航与北斗产业对比(2015年数据)

注:导航产业数据来源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体育产业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体育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除了产值上的巨大差异。我们还可以发现,导航产业在GPS应用作为铺垫、国家大力推动北斗建设和应用,发展了20多年以后,还是没有形成哪怕是一家可以称为龙头的企业;也没有知名品牌;没有打开大规模消费市场。两位院士的呼吁和担忧,依然有着严肃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或许有读者会指出,这两个产业不具备可比性。体育是大众产业,产业基础和涉及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北斗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所能相比的。这样的“不可比”态度,或许正是北斗产业难以爆发的根源。移动通信、互联网、手机算不算高新技术产业呢?一个行业如果自己都不能摆脱高冷的定位,自己给自己找客观原因,自己不拓展思路,不接受外界各种变化、文化,面对创新,没有什么激情与动力,就只能迎来冷清的局面。


这里要重点讨论一下“中国驰名商标”。这是由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的,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在导航领域有四个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有关,分别是纽曼、新科、万利达和卡仕达。但是通过查证,发现纽曼商标的使用商品是MP3播放器、移动硬盘,新科、万利达的使用商品是影碟机,卡仕达是好帮手的子品牌,使用商品是显示屏和影碟机。也就是说,国内还没有一个品牌是因为导航或者北斗应用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而体育产业里的“中国驰名商标”之多,已经是完全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生态圈的理念与北斗的现实


作为产业本身而言,驰名商标往往和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龙头企业在产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大规模采购、大规模销售和大手笔赞助,更是作为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生存和发展。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产业生态圈的概念。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狭义的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


生态圈和产业链的理念有着显著的不同。简单说,产业链是纵向的,消费者处在链条的末端,相关企业各自占有链条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因此,产业链是可以被纵向整合的。生态圈则完全不同,是以一个或一群龙头企业构成中心,以大量面向最终用户的企业构成外围,形成有机的发展模式。



多年以来,北斗产业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强调产业链。看上去,北斗似乎也确实建立起了从星座、天线、芯片到终端乃至服务的产业链,那么产业为什么发展不好?或许我们可以引用罗清启先生对于家电销售行业的评论:“从本质上看,这种企业发展的状态更多的可以表述为以企业为中心的短缺时代的逻辑,而不是过剩时代下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或许,这正是资本不积极进入或者说迟迟不肯进入北斗产业的原因。


他进一步提出:“要变成一个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基础的完善生态系统……通过持续优化消费者购买体验,真正生成能够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完善运营逻辑。”到这里,我们应当已经明晰生态圈与产业链的区别了: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一个是以企业为中心。哪一个才是今天的北斗产业更加需要的,也就不言自明。


任何一个健康的产业,都在自发或者自觉地向产业生态圈的模式前进。北斗作为一个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汇集的产业,从一开始就应当自觉建立围绕用户进行创新的生态圈。这让我们想起当年的卫星通信,如今这个仅仅围绕政府单子的产业链最终是一个什么体量?


从GPS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投资界、媒体、核心企业、创新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发展的生态圈。


● 政府一方面承诺保证GPS的持续运行、可靠工作,一方面通过星座的更新换代,不断提升导航性能。政府还发布政策法规,引导乃至强制使用GPS。

●  核心企业着重于开发天线、芯片等核心器件,向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等方向不断努力,形成了Analog Devices、飞利浦、高通、英飞凌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  遍布全球的各种创新企业不断寻找着各种应用的可能。例如一家欧洲机构在研究,如何编制算法,让一台GPS手机自主识别主人的行为状态,在步行、电梯、轨道交通、汽车、骑行之间切换导航和位置服务模式,等等。

●  相应地,形成了《GNSS Inside》、《GPS World》等国际知名的行业媒体,引来了各式各样的投资机构。


对照GPS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我们希望整个北斗行业都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北斗的领军企业在哪里?哪家企业具备这样的引领整个产业发展与文化及其认知的能力?如何引领并和产业及其管理层一起肩负起这样的发展责任?——如果业界对这些问题依然迷茫和彷徨,北斗产业还是会保持在一个原地打转的状态。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北斗+万物互联”。仅仅从字面来看,我们也不能把思路再局限于狭义的产业生态圈了。而广义的产业生态圈,除生产配套外,还应包括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配套,特别是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物流、商贸、中介服务等。在当今的北斗产业中,上市公司数量不少,新兴企业同样不少。然而多数企业依然把重点放在技术开发上,埋头于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正确的工作。在一些新的观点或认知引领上,则以甲方心态待之,而所谓甲方心态,基本上就是冷处理及排斥的代言词。


我们不禁要问,大会期间利用媒体,只是用来发发新闻稿?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媒体的真正作用和价值了吗?专业的、接地气的智库,是否充分借助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有正面帮助的元素被忽视了?


建立生态圈,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任何一家企业及其掌门人,如果真的有志于北斗和位置服务产业,就会充分认识北斗产业的生态圈发展现状与缺失。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态圈,对产业的整体发展及其体量的变化,对北斗产业中企业的壮大,都是迫在眉睫的。


01

企业家心态


办企业、用北斗,是为了解决经济或者民生中的问题、满足人民的需求。就像GPS解决了汽车导航的需求痛点,智能手机解决了个人随身数字化终端的需求痛点。北斗的企业家必须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需求痛点而投身行业,才能保持初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诱惑,都不会动摇。就像乔布斯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奋斗;华为在28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在向通信技术“一个城墙口冲锋”。


今天的人类社会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但生产和生活当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哪怕是发达的快递业,也存在着诸多不能尽善尽美之处。其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更加精确、更加及时、互联和共享更加充分的时空信息来解决。具体来说,一老一小关爱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物流、环保、医疗、救助,都需要北斗充分发挥作用。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去发现这样的需求痛点,发现这样的市场,用需求来牵引企业的研发和销售,而不是有什么卖什么这么简单的定位。


02

生态圈培育并不难


生态圈的发展需要成熟技术,并不是某个单项技术的成熟就可以带来使用模式的成熟和产业的成功。我们此前就曾经论证过,今天快递业的繁荣发达,不仅仅是地图和导航技术成熟的产物,还应当归功于锂电池的大规模国产化和由此带来的电动车大范围普及,归功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成熟,归功于个人信用制度、互联网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成功。北斗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仅需要北斗本身的技术发展。


举例来说,智慧城市及其相关服务的发展,除了现有的技术,还高度依赖于室内导航、地下空间技术的成熟;不仅仅需要装载了北斗芯片的智能手环,还需要医疗救护、日常保健及其他医疗大数据和服务体系的成熟。


北斗业者需要坐下来研究应用的蓝海到底在哪里;什么是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为了实现这样的应用,还需要开发或引入什么新的技术作为配合;需要引入哪些战略合作伙伴等等。同时,涉足其中的企业家更需要对技术开发周期有着足够的判断力和前瞻性,对跨行业技术有着旺盛的兴趣,对技术前景有足够的探究之心和一定的偏执狂的韧劲。而要想成为巨无霸的企业,除了企业第一负责人要重视并有这样的前瞻性,还必须有一大笔经费,用在未来布局及难以超越的第一位置的占领上,引领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最终独占鳌头。


03

直达人类的根本需求的应用


人类行走于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求索,安全、健康、成长、自我实现、享受口腹之欲或者诗与远方……很幸运,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来分析不同的人各自需要些什么。这也为北斗界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寻找自己究竟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还是用体育用品博览会来做一个对比。今天的人类热捧体育和健身,是在饱暖需求之后,健康追求的重要性空前提升。而北斗提供的时空基准信息,可以在人类的各层次需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需要医疗和健康服务来满足安全感;野外旅游的人们需要向大本营回传位置信息来保证安全感;手机电商的用户需要把自己的位置传给服务商,由此获得精确而快捷的送货、送餐、约车服务,一方面获得“世界为我运转”的满足感,一方面也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活动。


从人类的根本需求出发,提供能够直达心灵和肉体的服务,才是一种技术、一项产品或者服务、一家企业、一个行业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秘诀,才能创造出受消费者追捧的应用,这是互联网企业带给我们的经验。


这样的需求未必很容易就能发现,推出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就更加困难。


04

抬起头,放眼四处看看


北斗行业从管理者到营销者,多数是工程师出身,且航天背景的不少。对于研发有着较好的素养和品格,倾向于埋头苦干。但作为产业开拓,更重要的事情是在必要时抬起头来,观察社会,观察民生,观察经济,与更多人对话,以期站在一定的制高点去发现和开辟蓝海,甚至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格局。


北斗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身处其中的人们都能充分认识到技术和态势一日千里的变化速度。旧的机会迅速消逝,新的机会不断涌现。只有保持着对产业态势的持续、全面敏感度,才能准确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方向。放下身段,跨界融合。我们曾经发表《跳出航天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北斗要形成真正的产业,同样是跳出思考和谋略的时候了。而北斗的创业者和管理者们,务必放下传统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心态及企业一把手的高冷,努力使自己向产业战略者,甚至是产业和经济形态革命者的高度提升。


占领并引领制高点,不是钞票,是思想和格局。钞票无非是数字,是数字就随时会被超越,哪怕是巨无霸。站在产业整体发展的大格局制高点,为业者才会变得虚怀若谷、目光远大、方向坚定,也才会得道多助。


END


作者介绍

农   燕

《卫星与网络》杂志新媒体副总监


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



【 猜你想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与发展》报告全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洞见】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