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2017-07-17 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


人们总是在短期内高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而在长期内低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 | 刘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几年以前,为了探寻大航海时代的历史,几位航海史研究者来到英国的朴茨茅斯。这里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发祥地,那支曾经打败了全世界的强大海军,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博物馆也设在这里。到访的那天,在博物馆的空场上建起了一座巨大的白色帐篷,外面环绕着施工用的围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里面是一艘叫做“玛丽·罗斯”号的风帆战舰,是刚刚从海湾里打捞出来的。


“玛丽·罗斯”号的沉没是一场标准的技术事故。这艘船建造于16世纪,被形容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它也是英国海军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标志。1545年7月19日,这艘巨舰准备出海迎战法国人。然而还没有开出英国近海,就遇到了一阵风浪。当时的战舰,火炮都是放在船舷侧面的。为了保持稳定,越重的火炮就放在越低的位置。所以,在船舷侧面开着一排排的窗口,平时关上、战时打开。风浪来袭的时候,船长得知底层的炮窗已经开始进水,紧急命令关窗。可很多水手是临时雇来的西班牙人,根本听不懂英语!于是,岸上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眼睁睁地看着他最喜欢的战舰沉入了水底。


其实,在工程技术史上,因为设计和运行缺陷而导致宏大型号失败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到了航天时代,火箭的技术缺陷会带来更加惨烈的视觉效果。而且,由于电视直播的存在,这种类型的失败会以更加直观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也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大起大落。


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也许是对这种情绪最精细的描绘:“人们总是在短期内高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而在长期内低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这样的态度,或许是人类的生命有限,而能够享受酷炫新技术的黄金岁月很短的原因吧。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在新技术出现的第二天就能够享受到它带来的福利。但从人类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确实是不现实的。


如果用火箭技术的发展来作为案例,可以发现:实际上,从90年代后期到2017年中,中国航天的良好发射成功记录,建立在6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漫长探索上。作为主力火箭的长征三号,脱胎于1968年立项的东风五号战略导弹,在90年代中期之前经历过不少重大失败,也带来了一次次的技术进步。而为了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研制的低温第三级火箭,是在8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第一次发射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就发生了问题,此后逐步改进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也就是说,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一次次的失败作为上升阶梯,就不可能有火箭的连续成功,而且是高于96%的成功!


事实上,人们通过电视屏幕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发射那一个瞬间的过程,在分系统、组件、部件、元器件研制中发生的失败、故障、事故,可以写成许多本厚厚的手册。


按照火箭研制的一般规律,新型火箭的质量问题手册,如果从首飞开始计算,至少要30年才可以写完。


其他的工程技术,也要面对自己的成熟周期。这样的周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会给公众带来很明显的失落情绪。几年前,一位从事核技术研究的年轻人在讨论可控核聚变的未来时,这位洋溢着青春风采的美女在谈到“什么时候可以商用”的时候,脸色忽然变得严肃起来:“我们的有生之年恐怕是看不到的。”人们会在长期内低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有生之年看不到”。但,这就是科技。而人类的未来需要科技。


正因为如此,作为业内人士,作为商业航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们,更应当表现出历史责任感来。在这个技术进步的关键时刻,对外阐述和宣传技术进步的规律和必然性,推动航天的应用和商业化;对内应当为整合资源、业务拓展而努力。更重要的,是努力起到坚定人心的作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启动的这个年头,航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难,每个人都会问自己:航天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各行各业都一样,有大家,才会有小家。因此,有志于大航天时代的人们,有义务深刻而严肃地考察航天商业化及商业航天的未来,并充满信心地展望大航天时代的未来,这是我们自身该集聚的资源与人气。


2013年,“玛丽·罗斯”号展馆正式对外开放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前往视察。在“玛丽·罗斯”号的旁边,就是另外一艘著名的战舰“胜利”号。虽然它们都是木头制成、风帆驱动,用滑膛炮打仗,但“胜利”号的诞生比“玛丽·罗斯”号晚了200多年,体现了风帆时代最完善的军舰设计。它作为英国海军的主力舰,先后打赢了很多场海战,尤其是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彻底摧毁了拿破仑对大海的梦想,也标志着英国在大航海时代的威望达到了巅峰。“胜利”号也因此而载入史册,英国海军的序列里,永远为它保留着本土舰队旗舰的荣誉身份。200多年的时间,体现了英国这个航海民族对航海技术的耐心和坚守。


对于航天技术及所有类型的技术与科技进步,我们都需要并应当持有同样的耐心和坚守。难道不是吗?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就开始探索保存食物的技术了,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不断地努力。相比之下,人类正在研发的多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都还只是在蹒跚学步阶段。


未来,却因此而有太多东西变得可以期待了。


作者介绍

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专访 |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洞见】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 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赞鼓励一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