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 | 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

李淼,谢彦君 旅游学刊 2021-09-22


编者按


旅游研究中有一些有意思的争论,表演转向与旅游凝视就是一对。旅游凝视提出后就备受旅游学界推崇,质疑和批评自然也随之而来。其中,最重要的批评认为凝视只是强调旅游的视觉体验,去观光(to sight seeing),而忽略了更为丰富的其他体验,因此要表演转向。为了捍卫凝视,Larsen和Urry(2011)写了一篇Gazing and Performing,认为旅游凝视和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多感观体验的意涵。Rakic´和Chambers(2012)在Rethinking the Consumption of Places一文又进一步从地方消费的角度委婉地批评旅游凝视过分强调视觉的方式。这些年来,集中的争论比较少了,零星的探讨一直存在。显然,该文更支持后者,推崇表演转向。该文对各种表演(或表演性)做了全面综述,虽然这些“表演(或表演性)”不都是表演转向所说的“表演”,但为后来的学者理解表演,有积极意义。表演转向呐喊了好多年,在旅游学术圈里也没有真正“转”起来。旅游研究中的许多表演,使用得比较肤浅。因为一方面,表演本身纷繁复杂,又牵扯过多,晦涩难懂有关;另一方面表演理论的具体使用所采用的范式更多地强调研究者的主观解释和判断,较少使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范式。相信,李淼和谢彦君老师这篇论文,能够为大家理解和使用“表演”打开大门。——本期责任编辑:梁增贤



1

作者简介

李淼(1979—),女,辽宁本溪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体验、旅游场,

E-mail: limiao6868@126.com。


谢彦君(1960—),男,辽宁岫岩人,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体验,

E-mail: xieyanjun2002@ 126.com。



2


研究缘起及过程


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世界的“表演”现象,最早是导师谢彦君先生的建议。大约在2008年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将一摞厚重的复印资料交给我,建议我从“表演”的视角去研究旅游体验,起点是从研读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著作入手。研读这些资料,让我感受到“表演”作为隐喻在解读社会现象时所具有的强大启示力。同时,我开始关注国外旅游文献中与“表演”相关的研究,了解到西方主流旅游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呈现出“表演转向”,但随着研究的推进,西方学者们对于“表演”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戏剧表演的界域,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诸多领域交织在一起,融汇于社会思潮的大浪之中。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最令我困惑的是其中涉及到的诸多哲学术语,由于学识所限,总是无法透彻地理解“表演”的含义。后来,2009—2010年在德国访学期间我接触到了更多更新的文献。当时,欧洲学者是“表演转向”的引领者,其中较为活跃的Tim Edensor、Michael Haldrup、Jonas Larsen等人都来自欧洲,相关的最新成果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每每查找到这些资料,都让我欣喜不已。当时,数码相机已经普及,我于是便将收集到的纸质资料逐页拍照存档,然后一点点研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也只能用逐字逐句翻译这种“笨法儿”去细嚼慢咽。

虽然像蜗牛一样缓速前行,但经过几年的积淀,也慢慢梳理出了“表演”内涵的演变过程及“表演转向”的发展脉络,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博士论文的选题。然而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西方主流旅游研究中的“表演转向”虽然给旅游领域带来了丰富的启示,然而历经几十年的时间,国内旅游学界对这一转向却鲜有提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未能对“表演转向”给予集体凝视?“表演转向”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回答这些问题并向国内学界呈现西方旅游研究的不同视角构成了本文的写作初衷。



3


研究发现及启示


第一,语言差异导致国内旅游学界对“表演”的理解仍停留在通俗含义层面。通过对英文“performance”及其中文对应词“表演”的涵义进行词源考察发现,二者之间的跨语言对接显现出无法完全匹配的状况,因而导致“表演”在中国学术领域的推广受阻。一方面,由于通俗性含义的遮蔽,人们对“表演”的理解难以跳出常识范围;另一方面,英文中的“表演”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加之西方学术界对其含义的拓展使该词泛化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词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表演”增设了障碍。面对西方语境中“表演”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情况,国内学界应寻找一个能够使未尽含义得以表达的替代性词语,以弥合两种语言体系转换时所造成的裂隙,凸显出旅游表演转向中“performance”所强调的具身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第二,“表演转向”的形成及演变主要受到人文社科领域拟剧论、具身思想、表演性理论及非表征理论的影响,并分化出温和模式和激进模式两种研究路径。“表演”一词的内涵也从最初与戏剧表演密切相关拓展为用以隐喻具身实践。“表演”已发展成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独具特色的一种范式。它强调以系统的、动态的视角去分析旅游,认为旅游是一种具身实践,旅游者通过身体以多感官的方式带有情感的去体验旅游地,旅游地则是通过旅游者、当地居民、服务人员以及其他事物的共同表演生成的,并且表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处于某个“场”之中。表演转向昭示我们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过程,而不是结果;应面向关系,而不是元素;应以“场”为进路进一步推进旅游体验研究。“旅游场”在中文语境中能够更为恰当地帮助我们解锁“performance”的丰富内涵,是一个极具理论深意的词语。最后,这篇文章最终能够得以发表,要感谢学刊编辑部的支持,尤其要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中肯建议以及编辑部老师们细致严谨的工作。此外,还要感谢旅游体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没有导师的开拓引领,没有团队内部一次又一次的相互“碰撞”,这篇文章也不会如此呈现出来。希望西方旅游表演转向能够为学界同仁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旅游提供借鉴。

图片来源:马丁帕尔(英)


引用本文


李淼, 谢彦君. 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20, 35(2): 121-133. 

LI Miao, XIE Yanjun. What is“performance”? The theoretical origin, connotation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turn in western tourism studie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2): 121-133.]




责任编辑 || 梁增贤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副教授
责任校对 || 吴巧红
技术编辑 || 郭秋琪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本科生

图片来源 || 
马丁帕尔(英)

原文链接
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cutj/mobile/index.html







往期佳文

◣佳文速递 |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

◣佳文速递 |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佳文速递 |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佳文速递 |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

◣佳文速递 | 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鹤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佳文速递 | 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

◣佳文速递 | 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