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是谴责拍摄“幼童遭抱摔”视频的孩子母亲的时候
婚恋两性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这两天的互联网,有一则幼童遭抱摔的视频广为流传,令人发指,我也被气到不行。
在这段仅仅7秒的视频中,一名男子两次使劲把幼童举起后重重摔向沙发,孩子从沙发滚至地上,大声啼哭。不幸的是,幼童已经因此受重伤,不幸身亡。
而这名男子正是幼童的父亲。据称,因为和孩子母亲因为有抚养纠纷,借着酒劲,作出了如此残暴的行径。
在全网声讨这位残忍父亲的同时,不少网友关注到这个问题:
这个视频是谁拍的呢?
如果拍摄视频的人上前阻止这一切发生,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结果被他们挖出,是由孩子母亲拍摄的。这下他们就更加气不打一处来,他们认为,这位母亲只顾拍摄视频,却不上前阻止,也是“共犯”。
我想对他们说,现在并不是谴责拍摄视频的孩子母亲的时候。有三点理由:
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由于有了这则视频,成为了最有利的控告摔孩者施虐的罪证。现在孩子不幸离世,他的罪行肯定轻不了,我们相信法官一定会根据这则视频所显示的情况,给予他应有的惩罚。
然而,假设没有这则视频的话,事情又会怎样?
我不清楚,这位母亲如果在场,是否一定能够从残暴的父亲手中夺走孩子。假如真的能够夺走孩子,避免孩子遭到残暴对待,自然最好,但是这可能是最理想的一种假设了。
我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即便这位母亲上前阻止,这一切还是会发生。而且弄不好,孩子母亲也被毒打一顿。
如果孩子最终也还是被施虐,最终致死,但是又没有视频佐证,情况又会如何?
由于并没有最直接的视频作为证据,这位父亲可能会提出:
1、是孩子自己疯狂的玩耍,然后不小心自己摔下来。整件事变成一场意外。
2、他也可能会推卸给母亲或者其他人。
当然,即便最终查出来是主要是因为他,由于没有最直接的视频佐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动机为他说情。
7月份的时候,某地一位妻子因为被丈夫殴打,被迫跳楼逃生的视频广泛传播引发众人关注。其实,在此之前,她就屡屡被丈夫家暴,但是因为没有视频作证,不少亲戚之前抱着“劝和不劝离”的心态,总是在劝解她不要离婚。直到看到视频,才感到懊悔,跑到医院表达歉意,“我根本没有资格去劝解你,那句话,我现在想收回。”
现在大家是看到视频,对事情发生的过程一目了然,才感到好像很容易判断是非,然而要知道,假如没有这则视频作为记录,要为这个孩子讨还公道,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很多人会说,有拍摄视频的功夫,母亲上前阻止,孩子就不会有事了,也不用操心视频证据的问题。这样想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现场的环境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很显然的是,这位父亲已经失去了常性,他可以对如此幼小的孩子下此毒手,已经处于情绪和行为失控的状态,谁能保证他接下去会不会做更过分的事?
我甚至都挺担心,他下一秒会不会冲到镜头前把拍摄者怎么样?
更难想象假设这位母亲上前试图干预的话,她又会是怎样结局,会不会发生比现在更加不幸的事情?
美国危险识别专家加文·德·贝克尔在《恐惧给你的礼物》中明确地告诉大家,当你遭遇危险的时候,直觉会给你发出信号,教你怎么做避免危险。
他进一步表示,这些会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往往会:
1、为暴力找到充分的理由。“正当性”,即他们总能找到自认为的“正当”,当然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能够理解的合理的理由。比如因为抚养问题谈不成,就以暴力相威胁,这就是为自己的暴力找“正当性”。
2、缺乏除了诉诸暴力之外的选项。任何的暴力都有目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暴力,很明显有很多其他的替代选项,但是对这些人来说,往往暴力才是唯一选择。
3、对施暴后果的承受力。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会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因为担心自己形象等问题,可能会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但是对于这类施暴者来说,很明显,即便有人拿着手机在拍摄,他也毫不在意。
4、施暴能力。也就是有没有这个能力完成施暴行为。
他认为,根据这四点,基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暴力程度,当然遇到这样的人,第一选择就是逃离或者“冻住”,也就是呆住了,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作为视频的看客,也会觉得这个父亲是个十足的危险人物,会心生恐惧感。之所以我们能够在网上大肆地释放我们对他的愤怒,是因为我们毕竟不在现场。假如我们在现场,搞不好也会因为这种恐惧感所释放的震颤,不敢喘息。
当然,作为孩子母亲,她一直和这位父亲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行事作风,有着比我们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在那个时候,她能够在这位父亲淫威之下,把这些恶行记录下来已经是非常勇敢的了。
如果再要求她冒险上前,会发生什么更不幸的事情,也就很难说了。
写到这里,我想先共情一下会提出质疑的人。
对大家来说,看到这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一定会感到非常无助。极大的愤怒和无力感,会让我们试图抓住一些“可能性”,比如怎么做,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即便是比较微弱的可能性,也在所不惜。
所以大家很自然会想到,假如拍摄视频的人上前阻止,大家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
但是,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大家的这些质疑,如果被这位母亲听到的话,又会变成怎样?
我先讲一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
1993年,当时苏丹战乱频繁,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此地采访。有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
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
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后来,这幅作品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
然而,凯文卡特也遭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指责,说他是一个冷血的记者,责问他为什么不丢下相机,给那个小孩子一壶水或者一块面包?为什么不把小孩子送到救济处接受救济治疗?就为了拍摄一张照片,只考虑自己!
他后来解释说,当时的非洲各国饿殍遍野,到处都是灾难和死亡,外界的援助不过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当时他执行任务的飞机已经启动,他只能怀着沉重的心情登机。当他回头时,看到这幅令人心碎场景,立即抢拍。
但是这些解释在当时的舆论场下,显得苍白无力。最后,这位拍摄下著名照片的记者,深陷抑郁,以33岁的生命以谢天下。
而这也是我在担心的事情。
我相信对她来说,没能在现场救下孩子,她也一定很自责,现在肯定感到十分难过和懊悔。特别是看到这么多网友对她提出的各种质疑,大概会更加心痛。我希望,此刻正处于悲痛之中的她,千万不要因为这些网友的言论,想不开。我想这也不是这些网友希望看到的。
我想请大家站在这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刚刚遭遇此番家庭暴力的女友的角度,共情一下她:
作为一个母亲,她难道不想保护自己孩子吗?当然想。
但是她也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遭此大难,自己却无力保护,这该是多么绝望的事情啊。
面对这个暴力的男人,她又有多少还手的余地?
恐怕她一直都是长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太清楚这个男人曾经对待她的方式了。
与其苛责她,我们不妨肯定她能够在如此危险的境地,拍摄下这段视频,而且有勇气将之公开示众,让这位残暴的父亲能够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接受大众的监督。
我也想告诉她:
在那样的场合,面对这样情绪极度不能控制的人,我们惊慌中想要自保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是很必要的。
我们也不希望你成为第二个受害者。
谁都不可能预测得到他下一秒会做什么,更不会想到他一摔就是一条命。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
如果连这则视频都没有,最终让他逃之夭夭的话,那就更加苍白无力了。这才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当然,对广大网友来说,恐怕也要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也希望网友们可以不要开“上帝视角”,这件事真正该被谴责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这位冷血的父亲,请不要迁怒他人。
您还想看到“社会热点分析”、“婚恋两性”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三十而已》顾佳屡遭背叛:把“伪搞定”当作目标,终将搞砸人生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