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欺负:“打回去”之前,请家长深思这三个问题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作者&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在9月10日教师节之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就教育问题做了一场直播。
在直播现场,有个家长提问:孩子被人打了,我该出头吗?
这几年,校园欺凌正走出校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频繁上热搜的校园暴力视频,以及以《少年的你》为代表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让不少家长担忧,自己的孩子是否正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之前在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中,秦昊、伊能静夫妇就女儿米粒在幼儿园被欺负,也表达过担忧,并上了热搜,现场点评嘉宾的李玫瑾老师表示支持孩子“打回去”,因为不这么做,孩子会一直受到欺负。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家长不仅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打回去”,而且自己主动站出来,为孩子“出头”,甚至发生了刑事纠纷:去年5月,在江西上饶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41岁的家长王某携带水果刀将女儿班的男同学刺死,因为据说这位男同学一直欺负自己的女儿。
当孩子被欺负,家长肯定不愿意袖手旁观,但是以暴制暴的方法,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就像这位家长,最终锒铛入狱,宣判死刑,硬生生地把两个家庭都给毁了。
我认为,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家长肯定是要站出来做点什么,但是在“打回去”之前,务必请你深思这三个问题,再做决定。
“被欺负”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在确定你要怎么做之前,请务必先把这是怎样的“被欺负”搞清楚为宜。
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2类:
1、其实是同学之间的玩闹。
这种玩闹可能会有一些肢体的碰触,甚至可能会受伤,但总体而言,是没有恶意或者至少没有很大恶意,属于低幼年龄段孩子的嬉戏。
即便有一些冲突,也是因为他们年纪比较小,还不太懂得如何与同龄人相处。
漫画书《父与子》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儿子和小伙伴打架后,儿子哭着找老爸诉苦,爸爸气愤地拉着儿子去找对方家长理论。而对方的爸爸也火气冲冲地拉着儿子赶来。
两位父亲越吵越火,最后打了起来,而当爸爸们战况激烈的时候,两个小朋友已经和好如初,又在一起玩游戏了。
像这种“被欺负”,虽然未必像《父与子》中描述的一样会那么快和好,但是这种情况,大人不用过度紧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闹闹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形成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规则。
可以说,这种看似“被欺负”的过程,其实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2、另一种性质相对比较严重,实际上是属于校园欺凌。
一般是一群人或以某个人为代表的小团体,对另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有心针对,往往是长期的、恶意的,而且具有比较大的危险性。
近日,广西防城港东兴二中出现校园霸凌事件。一女孩被一群人殴打,从视频看,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围着一个穿着同样校服的女生进行殴打,包括掴脸,从后面勒住脖子把她摔倒,同时还辱骂,威胁该女生不准报警,否则“我们再抓你打一次!”旁边还有学生在录视频。
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其实就是这类情况。
中国上海政法学院的教授姚建龙做过调研,在10万多调研对象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高达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那么,这两者该如何做区分呢?
一般来说,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与一般打打闹闹中“被欺负”的孩子会明显出现以下迹象:
1、身体伤痕:无故出现的伤痕、抓痕、淤青等人为伤痕。
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文具、衣服、鞋子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损坏。
3、睡眠问题:失眠、噩梦、尿床等现象开始出现。
4、自我伤害倾向:有任何自残、自杀行为或语言倾向,要高度重视。
5、不愿上学:突然开始讨厌上学,甚至逃学、装病。
6、自尊心受挫:孩子总是带着伤心、沮丧的情绪,可能受到语言暴力了。
如有以上几种情况,那么家长应该有所警惕了。
因此,“被欺负”的情况不同,决定了家长是否出头、如何出头。
当然,我们肯定不支持江西那位家长的暴力做法。事实上,他就是过于冲动,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性质“被欺负”的情况下,就把那位男同学作为“残害”自己孩子的对手来对待了,这是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
对于家长来说,务必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不要听到孩子“被欺负”就上头,还是要先冷静下来,搞清楚事实到底是怎样再做决定也不迟。
首先,面对孩子“被欺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家长都不应该视而不见。
演员马思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是,她在上初中时,曾经“被欺负”。一个女生在她的饮料里,放粉笔灰、抹布水、拖把水,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都喝下去了。后来,有同学告诉了马思纯,她去告诉老师,老师居然说:“她都已经道歉了,你还哭什么?”
而马思纯的父母也根本没有重视这件事,他们告诉马思纯说:“不要去理会,你要努力地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
然而,就是由于老师、父母的“视而不见”,让马思纯倍感受伤,从上高中开始,就要经常靠安眠药才能入眠。
韩国电影《夜间飞行》主人公李志雄,因为父亲犯罪坐牢,成为了同学们嘲笑和欺负的对象。为了使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好欺负,他开始欺负别人。
以上这些事例,值得那些“大大咧咧”的父母深思。
其次,在孩子本人无力处理的情况下,就应该由家长直接干预。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校园霸凌,肯定是由家长出面处理比较好。
电影《少年的你》的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给力的结果。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平时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靠卖三无面膜为生。陈念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有多少次她扛不住的时候,多么渴望跟妈妈哭诉自己的委屈,寻求妈妈的庇护。
但是,电话里一端,妈妈的一句“我这有点麻烦……”,让陈念生生的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泪水也被憋了回去。
其实陈念那个时候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够站出来替自己出头啊!
当然,欺凌者魏莱的父母也是如此。
片中,魏莱说:“我不想再复读了,因为复读,我爸爸已经一年没有和我说话了。”
而警官去家里调查,她妈妈说,魏莱不会使用暴力,她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那个自杀的孩子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行、玻璃心。
其实,“问题孩子”之所以要做过分行为,从潜意识层面是希望得到外界关注,然而,魏莱的父母竟然也选择“视而不见”,这也就难怪她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镜头切换魏莱眼神是冰冷而绝望的了。
我想,如果她们的父母都能重视问题,当不至于发生最后魏莱惨死、陈念入狱的悲剧。
再次,家长要在身后指导的孩子怎么去处理面对问题,自己不露真身,但也参与其中。
我认为,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尚未达到严重程度,家长不宜直接出面。因为家长一出面,就很容易把孩子本身能够处理好的事情给扩大化了,变成两个家庭的斗争。
而且这种出头,也会妨碍孩子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按耐住“孩子被欺负”的怒火,看到事情的本质并没有那么严重,反而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面对复杂人际关系冲突的机会。
对家长来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背后帮助他,给予他支持,最终让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这样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除了家长教育孩子该如何处理单次事件外,有两点是值得家长帮助孩子提高的:
1、孩子要强身健体,有比较擅长的体育运动,以保护自己不受欺负。
常常被欺负的人,往往也体弱多病,看起来就好欺负,而且因为自己好欺负,往往被欺负后不敢做声,
我建议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强健的体格,比如参加一些竞技类的体育运动。
这样的话,孩子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人会变得外向、开朗,而且因为自己有强健的体魄,也就不再害怕别人的欺负了。
这并不是要崇尚武力,而是要让孩子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李玫瑾老师也说,实在不行,那也得跑得快呀。就是这个道理。
2、要帮助孩子善于交友。
常常被欺负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性格相对孤僻,往往没有什么朋友,因此容易被人欺负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帮助他。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更容易被人欺负。
因此,家长不要想着自己出手收拾,反而要想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保护网”。
家长要交孩子如何结交朋友,或者办一些活动,欢迎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比如搞一些生日聚会等。
这样,其他孩子与你的孩子成为了好友,即便被欺负,也会有人站出来帮他。
一般来说,学校会发生同学间比较严重的对立冲突,还是和他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方式,不无关系的。
所以,如果只解决了一个事件,却不深入挖掘其根源性问题,即便某个孩子不再欺负人了,别的孩子会成为他的“继承者”,类似的事情会源源不断发生。
因此,我认为,家长群体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只看到别人孩子受欺负,就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其实跟你休戚相关。家长的出头,应该是复数,是家长们一起,连同校方共同为孩子维护一个健康的校园氛围。
蔡依林有一首歌《玫瑰少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阿朵带领的复活团就表演了这首歌。熟悉的歌迷一定知道,这首歌背后是一个令人悲伤和感动的故事:
少年叶永志从小就很温柔、很体贴,懂得关心妈妈,对妈妈说:你怎么工作到那么晚,你快去洗澡吧。他还会帮妈妈做饭、按摩。但是,由于他阴柔的气质,导致他在学校时常被嘲笑、被殴打,被扒下裤子来查看,同学还会逼他代写功课。
尽管叶妈妈曾向学校反应,但是情况并未改善。2000年4月20日上午,在叶永志15岁那年,他被发现在厕所里血流了一地。送到医院时,他的口跟鼻子的血仍止不住。这个少年,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生命就定格在15岁的春天里。
更令人生气的是,学校想逃避责任不仅没有及时报警,还清理了现场,当做一场突发心脏病导致的意外。
叶妈妈开始了长达6年的维权之路,她与学校斗争,也在与当时许多人持有的观念作斗争。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叶永志不愿意像男孩子一样,所以应该被人欺负。为此,她最初一天哭几十次,洗澡时用头撞墙,才能宣泄心中的不满,甚至向精神科医师求助。
然而,她的努力慢慢开花结果:
其间多位律师和法学教授接力支持,免费帮她撰写诉状。
虽然一审、二审都宣判无罪,但是她没有放弃,直到打到最终审。这时候,发生了逆转,以厕所漏水、学校未善尽管理之责导致学生死亡,依业务过失判3名被告3到5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叶妈妈表示:既然救不了自己的儿子,也不要其他类似的孩子受苦。
当时,台湾《两性平等教育法》正在研拟,很多中小学老师以为性别教育就是在处理女性遭受性骚扰、性侵害的问题。正是因为叶永志的死,让研拟中的《两性平等教育法》改成《性别平等教育法》,也才有了这样明确的法条:“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特质或性别认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待遇。”
至此之后,台湾地区校园,所有和叶永志类似的男生,都受到了保护,不再“被欺负”。
叶永志的故事令人悲伤,但是叶妈妈的故事却令人感动,她也让我们看到父母面临孩子被欺负时的典范:
1、她没有狭私报复,一直坚持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始终处于道德的制高点。
事实上,当你突破法律的时候,你已经变得跟你反感的人很接近了,你又怎么能喊着一个正义的口号去反对正义呢?
2、她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维权,也是给跟他一样处境的人维权。
她的心中装着的公义,而非私欲,这与许多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不惜牺牲别人利益的人有着云泥之别。
当然,我们不希望叶永志这样的悲剧发生,除了这样的“事后补救”。我认为,家长们现在就可以做的有:
1、及时互通学校、家庭发生的情况,特别是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要及时跟踪。
2、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见闻,即便和自己孩子无关,也要留心留意,及时反馈。
3、多与学校老师保持互动,有时间实地到学校去看看,多关注校风校纪的情况。
4、家长们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共同抵制校园欺凌。我认为像这种意义上的出头,比单一个体的出头,更团结有力,也更具有建设性。
说到底,大家都站出来了,就是大家的事,也就不存在谁出头不出头了。
您还想看到“家庭亲子”、“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反思罗冠军事件:要“谢谢”梁颖这种人,帮我们看清了这4点真相
“我22岁女,法官要我养2岁的弟弟”|不想做房似锦,不行吗?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