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2021)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常任编辑2名
翻译心灵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员招募中(2021版)
文章编号:F20210204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424 篇文章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原文 | 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持证心理咨询师,有20年做心理治疗师、少年法庭评估员、教授、心理咨询督导的经验。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订和增删。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张晓 (141)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晓雨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很不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格。
人格是遗传/基因和早期生活经历/养育影响的结合。遗传的部分被称为(先天)特质,所有特质被统称为气质。习得的行为叫做习惯,习惯的集合叫做性格。把气质和性格结合起来,就是人格: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虽然我们都有一点点古怪的人格特质(比如容易焦虑、或者过于轻信他人等),但这些个性的古怪之处不太可能对人类的整体表现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人格障碍患者则不同,他们会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反社会和自恋型人格障碍,这可能是完全有问题的。
最近,我在反思那些自我挫败人格特质或受虐倾向的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没有正式承认受虐人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协会认为依赖人格与受虐人格有太多相似的部分,很多行为因此而得以解释。尽管如此,杰弗逊(1986)指出,“关于受虐人格的持续发展的大量文献表明,临床医生认为有必要将受虐型人格单独分离出来。”还有人声称,受虐人格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的诊断,美国心理学会(APA)因受到政治力量的左右而将其删除(Ruffalo, 2019)。
即便如此,不被承认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受虐人格继续被许多精神分析学家认可,并被米伦(1996,2021)认定为受害/受虐人格。尽管APA没有正式承认受虐人格,临床医生仍然可以做出诊断。通常被诊断为:未特定人格障碍,受虐狂/自我攻击,当然在临床中有详细说明。
先不谈分类,自我攻击的人格特征并不少见,比如牺牲自己以取悦他人,或者否认别人的积极评价等。 自我攻击的最极端情况,是一种悲伤、痛苦的存在。不幸的是,任何与年轻人打过交道的人都可能目睹了受虐人格。
我不禁回想起我参与评估过的一些法庭上的案例,这些家庭通常会有一个非常受父母保护的孩子,而最终却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
当然,你也一定遇到过过早担起成人重担的孩子。我遇到过一些孩子,他们的母亲因焦虑而离开家,母亲的男友认为孩子理应承担母亲在时的事务,因此孩子成为了那个付账单、去超市采购的人。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残疾、工作、滥用药物或父母在家庭中的缺位等原因,需要接弟弟妹妹放学、做晚饭、哄兄弟姐妹睡觉。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承担这些不得不承担重任的是一个焦虑气质的孩子。如果你的任务没有做,就是你不好、自私,或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为焦虑,你可能会屈服于对方提出的要求。你已经被规训,你的命运是照顾别人的需要,并且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显然,你的需求并不重要。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建立在照顾他人的基础上,即使在孩提时代也是如此。照顾别人是你唯一能得到奖励的事。可悲的是,在7岁到13岁之间人格已经开始固化。这些习惯会伴随他们进入社会、学校,并最终进入职业生涯。取悦他人的习惯全球可见。例如,在学校里,孩子不仅仅是帮助同学,他们替别人写作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分数。这就好像在说,“快找我帮忙,这给我带来成就感。考虑我的需要是很自私的。”青少年时期,人际关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需要去照料的“人生课题”,甚至是自发的去体验某些痛苦。毕竟,就像在原生家庭中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爱情中也存在着所谓的相爱相杀。例如,一个物质滥用的伴侣之所以停不下来,是因为如果他们停止,没有人能够为他们做出牺牲。尽管这段关系充满了挣扎,他们似乎从来都不愿意放手。受虐型人格最终会达到一种状态:自己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自我攻击。做个牺牲自我的人是令人钦佩的,不是吗?他们自我牺牲、看起来无欲无求,不断鼓励自己继续这样做,并以此为傲。自我牺牲成为他们亮闪闪的勋章。他们到处宣扬自己的牺牲:“看看我多伟大,我为他们做了我能做的一切!”。当然,在个人爱好或者健康方面,他们偶尔也会“自私的”去自我满足。但是这些满足带来的并不是舒适感,而是更多的自我攻击。这些满足的时刻会引发他们的焦虑,继而引起内疚:“你怎么敢这样的放纵自己?!”这些模式在他们的早年已经被写进了潜意识(早期的生活经验都存储在潜意识之中)。这些模式已经在多年前形成,并且非常难以改变。一旦改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将被改写。对于长期在这些价值感和认同感的庇护下生存的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他们赖以生存的这种“自尊”,米伦(1966)将之称为“让人自豪的无私”。这是他们能够振作起来的唯一理由,他们必须经常操练,以确保奖章一直闪闪发光。有人认为,依赖性人格和受虐人格这两种人格太像了,没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但是了解二者的不同是很重要的。以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精神分裂症为例,二者有相同的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治疗方法也一样。回到依赖性人格与受虐人格上来,尽管二者都存在依赖性和取悦他人的特点,但依赖性人格更需要被照顾,受虐狂/自我攻击型人格寻求为其他人做出牺牲。如前所述,人格由遗传因素和学习因素组成。有些人遗传因素占比更大,有些则相反。自我攻击的行为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幸运的是,这种习得也可以忘却。因此,如果临床医生能够识别出自我攻击的特质,那么检视其核心信念,帮助其构建一种对外界环境更具适应性的观念对于治疗是有帮助的。这些病人,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让自己挫败,当他们被要求停止自我攻击,他们很可能会抵抗这种干预方式。更微妙的、偏向人际关系的干预措施,(比如治疗师展现出对一个人的存在本身的兴趣,这样的示范,提醒患者自己身上也有牺牲以外的东西可以提供给他人)可以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图式。最后,对于儿童来说,即使目前对于出现此类情况的家庭有提出预警,要其注意受虐人格在代际之间的遗传,但是并没有停止状况的发生。治疗师必须考量孩子对于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信念,检查并纠正错误的核心信念,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很重要,并重视自己和自己的需求。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婚恋两性”、“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