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瀚没说名字的爱书,说出了逆转爱情和生活困境的真相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当红小生、《山河令》男主之一的张哲瀚最近成功带红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成为2021年上半年虚构类作品10大之一。恰好我也是这本书的读者,所以今天就来谈谈这本书。
前阵子,张哲瀚在片场打发时间的时候,无意间被人拍到在看书。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在看什么书,他却“支支吾吾”没有说出来,为此还被不少yxh骂是想立文化人人设却“翻车”。
于是,这本书便引发网友兴趣,被人扒出,他看的是英国当代幻想小说家尼尔·盖曼的《烟与镜》。该书随即大卖。
我拿到这本《烟与镜》之后,也被身边张哲瀚的某位粉丝提前“预定”,要求看完把书给她看看。
其实明星看哪本书,不一定代表他有多喜欢这本书,可能只是用来消遣,就像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如此。只是在有心人(卖书的)推波助澜下,这本书成为明星推荐书、“爱书”,那也就自然“爱屋及乌”了。
不过,同为这本书的读者,其实我和张哲瀚一样,不太会主动推荐这本书给身边人看,或许我也会选择不说。倒不是这本书写得不好,而是因为这本书的主基调其实非常不“正能量”。
用作者尼尔·盖曼的话来说:
“这本书讲的都是不同形式的爱,却没有什么十分愉快的内核。没有那种爱情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来平衡你在本书中看到的其他类型的故事。”
事实上,这本书黑色的封面,以及封面上看后让人“头皮发麻”的提示,也是直接的预警。很多人的生活已经过得非常艰辛,亟须一些“正能量”给养,作为偶像明星,自然更需要正能量输出,否则很容易被人拿来“做文章”。我想这是他宁愿被人当做“立读书人设”,也不太好直接推荐的根本原因。
虽基于种种原因“不推荐”,但是,这本书里还是有一个让我很难忘怀的故事忍不住想和各位分享。其实,这个故事其实还蛮“正能量”的,至少如果你对爱情、对生活陷入失望,是可能会从中有所启迪,“逆转”人生也未可知。因为这个故事不经意间泄露了关于爱情和生活的三个真相,所以,我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复述给大家,再谈谈我的感悟:
说起来,这篇故事,都不算是这本书的正文内容,而是前言部分的“附赠品”。对于那些不喜欢看前言的人来说,这个故事说不定从头至尾他们就没有看到过。因此,即便你是该书的读者,这个故事可能对你依然陌生。
这个故事叫《结婚礼物》。
贝琳达和戈登是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妻,新婚蜜月旅行后,他们整理亲朋送的结婚礼物,发现有个很大的棕色商务信封。
信封上没有署名,却有几个大字“戈登和贝琳达的婚姻”,内容是一篇描述他们婚礼的文章。写的基本符合事实,文笔也很好。他们认为是一个美好的祝福和记录,然后,他们就没有留意,和其他的结婚礼物一起妥善收藏在一起。
婚姻的头两年过得很幸福,虽然偶有吵架,但是都能重归于好,后来贝琳达怀孕了。她的母亲来照顾她,有一天她想把珍藏的结婚礼物翻出来和妈妈分享一下,于是又翻出了这封信。
然而,当她重读这封信的时候,却发现信的内容变了:
这封信的内容是关于他们两年来的婚姻生活。但是根据信的内容,他们过得并不好:
贝琳达被一条狗咬了,留下难看的伤疤,另外由于伤痛,她开始酗酒来麻痹自己。
她还怀疑丈夫戈登讨厌自己的脸。
而两人之所以生孩子,也是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很幸福,信中的生活却如此艰难,为何会这样?他们一边诧异,一边好奇,到底是谁写了这样的信,搞这样的恶作剧?
实在想不出头绪,他们又把信放回去,慢慢地又忘记了这件事。
时光飞逝,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丈夫戈登当上了公司的合伙人。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妻子贝琳达也恢复了工作,生活就这样有条不紊地继续。
有一天,戈登出差,贝琳达闲得无聊又把那封信拿出来。这次信上继续更新他们这些年的婚姻,当然一样也是与现实完全不同: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并没有出生,而是流产了。而戈登很少回家,他和公司比他大十岁的女领导搞在一起,绯闻还闹得很大。
他们两人很少说话,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为了逃避更大的冲突,因为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可能会毁掉他们的生活。
后来,戈登也看到了这封信的内容。如何理解这封与现实截然相反的信?夫妻两人终于正式地就这封信进行了一番深谈。
最终,贝琳达告诉戈登自己的理解,也获得了戈登的认同:
这真是一份结婚礼物,是两人没有经历过的婚姻,一些坏事在文章里发生,却没有在现实中发生。因此自己不必亲自经历,通过看信就能知道坏的婚姻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就这样,冬去秋来,年复一年。
现实中的他们依然幸福,信里的他们依然痛苦。
然而,在戈登36岁的时候,他突发心脏病,倒地不起,离开人世。
贝琳达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中。安顿好了戈登的后事,她又打开了那封信。信中的婚姻生活依然非常糟糕,只是信中戈登依然还活着。
贝琳达陷入了深思:
爱一个已经不在的人,和讨厌一个总在身边的人,到底哪种人生更加不幸。
最后,她把那封信扔进了火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对这个故事的思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我认为,或许他们不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婚姻有那么幸福。
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往往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
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有更糟糕的可能,便会看轻自己现在的生活,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个故事提醒这对夫妻,也提醒人们,不要认为你现在的生活都是应该的,完全可以变得更加糟糕。
比如,婚姻生活中的争吵,意外,出轨等等,那个故事里发生的事情,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这本身就需要两个人极力去避免。
而婚姻生活之外的种种,谁又能预测得到,控制住?你现在的工作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失去了,你现在的收入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下降了……
疫情之后,从高层到基层,从学者到普罗大众都在关注“不确定”的议题,可见对这种不可预测性的关注和担忧。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让大家对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可能性产生恐慌,而是提醒大家:一个人不要只和理想中的最美好生活状态做比较,进而让自己陷入自比不如人的郁郁寡欢,也要想到,生活也有另一面,无论你多么厌恶这一点,这一面都是可能存在的。
要知道,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往往不是真实社会的模样。因为那是一个巨大的“戏院”,喜欢在网上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喜欢晒最好的生活给人看,你总能看到别人过得比我们富裕,别人的工作比我们高大上,别人的孩子比我们的聪明、进更名牌的学校……不管上面是不是真的,总是看到别人过得比你好,就会成为你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身处其中的你,又怎么会感到生活幸福?
然而,有多少人真的每时每刻都这么幸福?有人真的有能力一直在金字塔顶端,“幸福”地鄙视那些不幸的人吗?
“向上比较”,注定是一场无解的心灵困兽之斗。
当然,我不是让你“向下比较”,通过嘲笑和幸灾乐祸来获得自我满足。而是“横向比较”,比较另一个世界里的你,那个世界的你,可能就是比现在的生活还要差。
幸福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就是逆转爱情和生活的第一个真相。
这或许也是作者写这个故事,包括写这本书的目的。
因为那些不够“正能量”的故事,在生活中都不太可能发生,但是确实你我都可能成为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你至少比那个世界的你,要过得好得多。
我觉得也不一定。
人类是不太善于从幸福中总结为何幸福的,我们更热衷讨论不幸的人为何会不幸。
信中所写的人,生活遭遇是坎坷的,同时他们应对生活的方式也是非常糟糕的。
比如说他们的沟通。
显而易见,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意外,还是感情中的变化,他们都在用回避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最终,这种方式把问题越拖越大。
这是不是也是很多人遭遇情感和生活问题一以贯之的态度呢?
都知道有问题,但是都不愿意触碰,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一发不可收。
目前,社会上也有一个不太好的导向,即不喜欢抱怨的声音,总希望这些爱抱怨的人能够闭嘴不谈,好像这样就没有聒噪了。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明确反对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抱怨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疏通情绪,更重要的是,抱怨开启了对话的可能性,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推动重视情绪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真正的问题被看到,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回到那则故事中。
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也有争吵,但是他们就比较懂得沟通,所以总能重归于好。而且他们的讨论是有一定深度的,如收到的那封信,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去讨论,进而去讨论自己婚姻的品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很多人在一起,看起来沟通很好,其实谈的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和彼此的事情一概不谈,这其实不是沟通好的标志,反而是回避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中“现实父亲”反而是不现实,而是理想的。而这恐怕也是他们能够给人以启迪的地方:
如果你希望生活变得更好,就不能够采用那些生活比较糟糕的人面对生活困境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因为正是这种方法,让他们困于此处,无力摆脱。
生活的初始不幸可能是别人造成的,这不怪你,但是如果生活一直不幸,那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也做了什么,让生活一直这样下去?
如果我们能够从那些生活一直不幸的人身上看到他们为了维系这种不幸都做了什么,就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警示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如果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未必有能力阻止的话,那么阻止生活变得更加糟糕则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就是逆转爱情和生活的第二个真相。
也不一定。
贝琳达发出的灵魂拷问,其实就在问这个问题:到底哪个才更加不幸呢?爱一个死去的人?恨一个活着的人?
幸与不幸,不同的人,换一个视角,可能就会对生活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或许那个人会想:
你有钱,但是老公死了,年纪轻轻就守寡,还要养两个孩子,长夜漫漫,有什么好的呢?虽然我过得没你那么舒服,但是我自己身边的人至少都还活着,我觉得不开心的时候,他还能被我骂。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别人,以为别人的幸与不幸与你相同,甚至要求别人跟你一样感受幸,或不幸。
每个人说到底最后都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你也要看到,这种不幸有相当程度是你选择的结果,因为选择的背后,意味着除了不幸之外,还有一部分就是你想要的。
贝琳达到最后会期待自己宁愿过上不幸的生活,但是丈夫还活着这样的结果吗?
我不得而知。但是,信中的那个她,显然宁愿跟丈夫过比较糟糕的生活,也不愿意离开丈夫,走出另一条路,当然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很多人,不就是这样吗?选择和自己的婚姻和生活,相爱相杀?
或许,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呢。
所以与其抱怨不幸,不如问问自己,为何要在这种不幸中继续呆着——这是关于感情和生活的第三个真相。
祝愿你看清这三点真相之后,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感情和生活的走向。
延伸阅读
作者:(英)尼尔.盖曼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当天堂发生谋杀案;当“白雪公主是好人”是一个由公主讲述的谎言;当世上不再有动物可吃,只有婴儿可供选择;当恶魔吃掉男孩,以男孩之名走进人间;当性别可以借助药物随意转化;当买凶杀人可以享受批发价……翻开《烟与镜》,看得头皮发麻的同时,原始的人性一览无遗。
来自中年冯唐的忠告:一个人有这些本事,才能过好自己的下半生从错换人生到林生斌事件:为何受害者之间最后都反目成仇?几类困难的来访者|给咨询师的建议,以及对来访者的提醒
嘿!听说你还没打疫苗?
拖延,不仅仅是“我不想去做它”| 长期慢性拖延背后的9种情绪为何说“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已经过时?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7月活动报名: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普及课(线上)
线上研讨会邀你参加:如何更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心理危机?7月,去青西郊野公园吸氧看荷花杉林鹭影,来一次“森林疗法”
平民价·上好课|咨询师家庭和伴侣治疗系统学习招募(线上)
7月21日线下心灵聚会:不确定的年代,如何打破内心的焦虑循环
平民价上好课· 2021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系统学习招募
公益线上| 后补习时代的家长成长营:如何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2021下半年·朋辈咨询课程: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