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20年,每到这一天,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愚人节,而是他”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4-11-26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这20年,每到4月1日这一天,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愚人节,而是哥哥。


这是我在某个UP主的影迷群中看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比我自己说得都更符合我内心所感,所以我直接摘录出来。我相信,这恐怕也是很多经历过2003年那个不眠夜的当事人,这20年的共同感受。


2003年那年,年初是sars,后来是战争,后来是张国荣,年尾是梅艳芳,这样艰难的一年,很多人都难以忘怀。

一晃20年过去了。

这20年里,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谈起张国荣,回忆他作为大歌星的风华绝代,回忆他作为大影星的绝世无双,他就像一个传奇人物,不仅被我们这些70、80、90年代的人共同追忆,而在他谢世之后才长大成年的不少95后、00后心中,他也是独一无二的“哥哥”。

虽然,他们都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见证过他的荧幕传奇。


这都和他在20年前的纵身一跃不无关系。

至此之后,他的名字不仅和那些歌曲、影片联系在一起,也和“抑郁症”,和自杀,和一种许多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困苦,紧紧联系在一起。

张国荣去世之后的这20年,其实也是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抑郁症,重视自杀防治,开始关切精神困苦的20年。

所以,今天我不想多谈张国荣饰演的这么多优秀角色,亦或者谈他生前的人生困苦,我反而想和在天国的张国荣先生汇报一下,他离开的这20年里,因他而起的种种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抑郁症


20年前,很少有人知道抑郁症,那时候在中国大陆人们更熟悉的一个诊断是:神经衰弱。那是为了让那些害怕“抑郁症”这个名字的人,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到底怎么了制造出来的名词。

抑郁症,就这样被张国荣你的纵身一跃,带入到我们的世界中。

至此之后,提到张国荣,便会想到抑郁症,提到抑郁症,人们便会举例张国荣。

不管你是否愿意成为这样的“代言人”,你的去世拯救了许多陷入抑郁症而不自知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些年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更准确的表述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



张国荣让大家不可回避这个名词。

当然,我们距离让得抑郁症不再是可耻的事情,还有距离,距离让抑郁症患者都能得到治疗,更是有着漫长的道路。

但是,至少抑郁症不再是不可提及的话题,而且张国荣的惨烈,更是把抑郁症的危害性展现无遗。

很多人喜爱张国荣,但也在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另一个张国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家庭和成长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


为何要自杀?为何会抑郁?

这大概是所有人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追问。当然我很清楚,除非你自己本人,其他人所说的,都不过是自己的解读,并不准,再说,一个人真的能真的理解自己吗?恐怕自己也未必真的搞得清楚。

但是,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人们还是有收获的。

一开始,有些人认为,你这就是生理性的,你那么优秀,那么成功,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所以他们认为,这叫生理性的抑郁。



我想这么说,会让一部分人好过一些,因为这样就不是张国荣有什么问题了,只是生理这个人为不可控的因素造成的。

但是,越来越多人还是渐渐意识到,抑郁乃至发展到想要自杀,远远有着比生理更复杂的因素。

比如家庭。他们探究你的家庭,童年缺失等等。

比如情感关系。他们探究你的感情史。

比如成长经历。他们探究你作为歌手、演员的职业生涯。

虽然可能是牵强附会,但也可能出真章。

抑郁乃至自杀,当然是一个复杂因素,很难说单一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很有可能让一个人的精神濒于崩溃:

这就是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模型。

现在,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最通常的就是从这个模型入手:

一个人会出现心理问题,有自己先天的气质,本人的个性因素,还有与他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想起来,张国荣去世的2003年,和现在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疫情肆虐,影响还未完全消散;

战火四起,人类充斥着没有意义的厮杀;

市道变差,许多人忧心未来还会不会好。

这样的境况,确实很容易让人幻灭。

不知道张国荣你会不会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

不知道这是不是现在不少年轻人,陷入抑郁,乃至选择离开世界的一个原因?

至少现在人们不会单纯地认为抑郁是一个生理原因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抑郁的家庭和社会因素,这也意味着家庭和社会,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阻止更多人成为下一个张国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作为少数的你


在你去世的2003年,同性恋在大陆还是禁忌性的词汇,没有演员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性取向。

你可能想不到,在20年后,很多大陆的年轻人最喜欢看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就是两个男性谈恋爱,很多顶流明星,都是因为扮演这样的角色走红的。

他们饰演的角色,不是程蝶衣,也不是何宝荣,没那么苦情,都是欢欢乐乐的。


而中国台湾地区的年轻人,都可以手拉手去领证了。

无论保守人士怎么看、怎么坚持,年轻人和社会整体来说,对性少数群体是更宽容了。

当然,能有这样的能见度,也与你有关。

你那么高的知名度,又那么高调地曝光自己的情感,人们一次次在四月一日想起你,就会想起你的感情,让人们不能不直视这个问题。

也会有人反思:

如果环境更宽容一些,你的心理压力会不会少一点?

你的程蝶衣,你的何宝荣,虽然不是你,但是你的作品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也让人们更加高度关注角色背后的群体。


就这样过去20年,人们一点点从不解到理解,从严苛到宽容,从不允许讨论到见怪不怪,这里也有你的“贡献”。

虽然你对目前的“进步”不一定是非常满意的,但是仅仅用了20年,这一代年轻人就可以有这样大的变化,依然是值得欣慰的事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你饰演的“疯子”


不知为何,你饰演的角色,总让人想到“病态”。当年,许多人猜测,你最后陷入精神困境是否与角色有关。

不过,那都是少不更事的时候,才会说的话。

20年,其实是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这20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的许多观众(我不喜欢用“迷”,更不想用现在更流行的“粉丝”,这类词已经被污名化的,有很强的从属性,观众这个词更中性一点)也在长大、变老了。



经历了一些事一些人之后,他们开始更能看懂你当年诠释的角色,以及角色所处的世界真相。

他们开始明白,一个“疯子”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癫狂的环境。

有时候,说不好是“疯子”更正常,还是所谓的“正常”人更疯狂。

更准确地说,我们开始理解作为人的复杂性

人是很难被用一个个标签简单化的,就像张国荣你,可以用演员,歌手,抑郁症患者,同性恋,这些标签涵盖吗?

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但真的并不是你。


真正的你到底是什么样,我想恐怕没有人真的理解,你自己都未必一定能理解。

所以,不求甚解,但求和解,才是更重要的。

既然我们做不到真正理解另一个人,那么请保持一份对他人的尊重,不因为不理解就随便地认定别人有“问题”,别人只是“跟我不一样”而已。

我想,这也是你的观众,在看完你的作品之后,慢慢会有的领悟吧,因为这些角色都很复杂、多面,绝不是能简单化的。

一如你,不能被如此简单化。

你的纵身一跃,留下了许多问号。

一个充满问号的人,会带着许多神秘色彩,让许多人想去探究,想去解读,但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这种探究和解读也不太会终止,反而随着岁月流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过,我每当4月1日,便会想起《春光乍泄》你和梁朝伟开篇的那句著名台词: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我依然奢望,那天的你还有别的选择。

不知道看到这20年的巨大变化之后,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从头来过”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自恋和高自尊的区别
“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青少年自杀的5大预警信号
如何与内在批评的声音作斗争?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星期一线上心理研修课<与情绪和解>,让内心重归平静
总在怀疑自己,很可能是“冒名顶替综合征”|4月心理研修报名
人间四月天,一起漫步太古里&前滩欣赏江景|4月城市打卡报名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杯咖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