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卓群|中国小剧场戏曲开拓者

融媒新闻中心 北极阁瞭望 2022-01-19



变精、变活、变新



把每一部作品都当作最后一部作品去做

——李卓群

李卓群

INTERVIEW


北京京剧院编剧、导演、制作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

本科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

中国首位跨戏曲文学、戏曲导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19年成立李卓群(南京)工作室

2020年任“南京大华大戏院·群剧场”艺术总监


执导、编剧作品:

小剧场京剧《惜·姣》《碾玉观音》《春日宴》

中日韩合演舞台剧《麦克白》

京剧《大宅门》《菊苑撷芳》《鉴证》

大型越剧《云水渡》

大型桂剧《破阵曲》等





重新定义了小剧场戏曲之人,便是李卓群。

一个85后、一个集戏曲文学、戏曲导演于一身的年轻人。她勇于跨界,曾任国内多档戏曲类、时尚类栏目的策划、导演。作品风格极简而精致、细腻且丰满,具有鲜明辨识度和跨界影响力,带领创作团队践行“剧组项目制”、“京剧合伙人制”等制作先河。










李卓群从小对传统文化有着异于常人的热爱和感知力。2003年,她第一次在剧场里看到的京剧,正是我国第一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两主演,十乐队,曲终灯亮,台上台下闪耀着青春的面孔。当时李卓群就暗暗希望,以后也能够做这样的一个女导演,与这样一个强大的院团和优秀的演员们合作。




2011年,李卓群就职于小剧场戏曲的发端地——北京京剧院。2012年,剧院开始给年轻主创们布置创作任务,李卓群接到了“阎惜姣”的题材。如何在这样一个早已被观众耳熟能详的题材里,既让大家有接受度,又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对当时的李卓群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关。


既要有继承,还要有发展。我们进剧场来看戏或是看影视片,它是一个视听的艺术。对于我来说,首先要激起观众的兴趣,然后他才会去买票,才会走进剧场去体验,体验好了以后才会二刷三刷,然后推荐他的朋友们过来接着看。所以,做这样的一种视觉上的尝试,是我们做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卓群


2013年,李卓群为她的小剧场京剧《惜·姣》制作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商业预告片”,以4K高清格式投放到北京的地铁公交后,吸引了一批没看过京剧的年轻人走入剧场。这支宣传片随后进入到美国演出商的视野,还走上了日韩等国的推介会。不过,她的创新宣传得以成立乃至延续,始终是因为作品本身秉承了京剧的经典审美。


《惜·姣》


从舞台的节奏处理上,尽可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我们的唱念做打一样在保持,并且是把表演精髓凸显出来的。当年的周信芳先生在他的宋江里面融入了很多,甚至是西方电影和话剧的表现方式。戏曲导演要把前人的宝贵遗存用导演技法立起来,给它“翻译”到现代语境里,不是把“小”变“大”,是把它变精、变活、变新。这是实现小剧场戏曲之“小”的一种思路。——李卓群








想扭转京剧萧条的现状,一个李卓群还不够,再有十个李卓群就好了。——郭宝昌



作为被全国各地争抢的人才,李卓群的剧目创作档期早在一年前便被约满,令南京观众开心的是,最终李卓群选择来到南京。2019年底,李卓群(南京)工作室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立项扶持,南京市演艺集团和南京市京剧团与李卓群达成合作共识。2020年9月12日晚7点半,工作室首部剧目《鉴证》在南京首演圆满成功。


《鉴证》

一个多世纪前,光绪驾崩,但是关于其死因的猜测一直没有停止过。南京市京剧团与李卓群工作室携手,将这个史学课题,用京剧《鉴证》演绎出来。

《鉴证》原名《光绪之死》,在选材上就吸引了不少关注,让该剧成为首部以京剧呈现史学前沿课题的作品,对文献的利用更让它与国际戏剧界流行的文献剧有了交集。它从“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史学研究成果说起,讲述光绪帝在死前十天里,与历史传闻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凯、李莲英的最后接触,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情。全剧共分五场,通过舞台表演与文献实证交叠的线性叙述,逐层揭示光绪遇害的起因与过程,铺展出晚清宫廷众生相,展现光绪帝在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间的纠葛与挣扎、隐忍与不甘。


剧情的铺陈上,李卓群借鉴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叙事风格,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舞台上没有闲笔和过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指向结局真相的伏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在南京首演后,很多戏迷表示这部戏:

全程高能

一生中必看的一部戏


为了让演员更好理解并演好这些角色,创排期间,李卓群指导主演们阅读了大量史料,又赴故宫、颐和园、清西陵等历史遗迹实地采风,深入探寻每个人物处在当时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做出人生抉择的动机与心境。从探索性的题材,到文献剧的呈现方式,以及光绪与珍妃梦中相拥起舞时创新使用“西皮圆舞曲”这样的板式,都让人看到了年轻创作者不落窠臼的勇气。


突破目前小剧场题材的一个瓶颈,不再是那些常见的事儿、常见的人,从导演、编剧到演员、作曲,每个人的创作都要接受挑战,突破舒适区。——李卓群



李卓群对戏曲美学有着极致的追求,她的小剧场戏曲“小”中可以见“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细致精致,将戏曲美学的本源加以延伸。曾经,行业现实与创作追求之间的落差也给李卓群带来过困扰。团队的收入主要从票房收益里出,这也倒逼创作团队必须以优质作品赢得市场。可喜的是,由于坚持精良制造,注重商业宣传,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不仅有所收益,而且为戏曲小剧场剧目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今天(11月21日)21:30

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城市面孔》

李卓群:尽精微 致广大

敬请关注




全媒体记者:汪海燕  朱瑞 申鹏

编辑:刘清凝

执行主编:黄海琚 奚婧娴

主编:胡泉


 END




点击文字 往期回顾


钱七虎:“地下钢铁长城”铸造者

程泰宁:气质即风格

龚良:南博掌门人

高云:天高云淡 我心自在

单雯:昆曲女神进化论

金文:天上云霞人间织

江宝全:“金陵金箔”让世界金光灿烂

莫砺锋:诗一般的读书人

张嘉佳:“故事摆渡人”

丁义涛:他用十四年的时间做了这件事

苏延奇:他是“地下冒险家”

吴为山:塑民族之魂

沈志军:“百兽之王”的温柔守护

芳婆:南京人40年的早餐记忆

竹内亮:我住在南京的理由

帕赫:一个法国人的南京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