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独处的诱惑
独处的诱惑
张远来
儒家提出“慎独”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大学》首用此词:“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辞海》的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的解说是“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两者的解释大同小异,都表示,哪怕每人看到,你也要有君子的行为。
慎独其实表达了人性的软弱。当一个人失去了他人的督责,就往往会放松而放肆地释放出他里面罪性的我,从而可能做出某些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行为。
慎独的背后反映了人的罪性——你一直蠢蠢欲动想犯罪的冲动;另一方面反映了群体生活的约束,面子的维护等等,可以把帮助我们少犯错。
慎独思想与儒家的人性善是有冲突的,人性善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按此推断,纵使没有他人监管,也不需要慎独,因为你本性就是善的,也会自然做出善的选择和行为。但实际上,人性因为倾向恶,才需要监督,需要群体督策和体制的约束。慎独到时更符合基督教的思想。人是“交流”的受造物,本质上一直是与某种可以共通的存在着“交通”的,要么与神,要么与人,要么与心,要么与其他受造物,比如宠物。我们只有在与神圣的交流中,才能让罪性降服,而能让灵性之美强大,而我们则变得神圣。
基督教认为人性是全然败坏的,需要绝对真理作为你的价值基石,需要圣灵在你内心的约束提醒,需要他人互助的鞭策督导,需要有效体制来约束罪性的泛滥等等。总之,当一个人失去约束,失去了真理的根基,当他绝对地独处而没有外力的介入,他就容易堕落而原形毕露——哪怕是一个人在一起,也要有神灵的监督。
因此,慎独的前提是你的心中要有敬畏。没有敬畏你靠什么慎独?没有你信仰和经历中你对有位格之神明的信仰,你就无法慎独。想必儒家看到了人性善面对“慎独”概念的冲突,也看到了没有信仰人性就会无天无法的恶果。在民间的阐释上有多了叶存仁这位清代儒家官员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在做天在看”的教义。当年诸葛亮明知自己身体欠佳,国家岌岌可危,依旧北伐魏国,他提出的理由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这背后都有慎独的精神,而慎独的立意之基都是因为有对冥冥中神明的敬畏。换句话说,没有神明的督策,你不可能慎独,也不需要慎独。正如《大法官》那位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无神论者:没有神,我什么不能做?!也正如莎翁那位有神论的王子:因为有神,有些事我不能做。可见,人性是需要监管的,你靠着自己,罪性的人是无法管好罪性的自己的。
谈到慎独,让我想起温家宝先生那首笔者非常喜欢的诗歌“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您看,这所有关键词,都指向一位有位格的冥冥存在者。没有这位存在者,你仰望星空是没有用的,也不可能产生敬畏,甚至是相反的傲慢——你看,我多伟大,只有我才能、才会仰望星空!
温总理的诗歌配上了康德的名句,就显得格外具有灵性之美: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不已,一个是头顶的蓝天,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因为有蓝天代表的真善美,有宇宙代表的伟大救主,因为我们心中有敬畏,有道德律,仰望星空就有了意义,慎独也变得真实而有灵性了。
没有敬畏,你就没有慎独之可能!
因为罪性的涌动,独处充满诱惑,你只有连接于神圣之主,你才能慎独!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于深圳
这是一个能与你互动,会解答你困惑的平台!
请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关注”,或者搜索“lxrj2016”,选择关注。
更多灵修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或者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