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皆是体验,生心而无住

张海露Eric 张海露Eric 2024-04-30
这星期,社群读这本 The Joy of Living:‍

选这本书,主要是看和菜头在他的公众号 「槽边往事」中分享过这本书的读后感《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之前我读过类似的 Why Buddhism Is True? Think Like a Monk,写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试试冥想吧》。

我对这类书最大的兴趣是,禅修不等于宗教信仰,和心理学一样是工具,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更幸福地活。

The basic concern shared by all beings—humans, animals, and insects alike—is the desire to be happy and to avoid suffering.

这本书很好读,仁波切的语言平实、幽默,没有说教和「故弄玄虚」,多是他自己的经验和一些佛典故事。相比阅读起来更顺畅的中文版本,我更喜欢英文版带来的「距离感」,它逼着我们要诚实地理解这些文字。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Emotional Intelligence 的作者 Daniel Goleman 为这本书作序。他说读研时去印度学过佛法,‍‍‍‍‍‍‍‍‍‍‍‍‍‍发现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存在于禅宗的修行方式中。现代科已经证明禅修的有效性,比如长期的冥想可以改变大脑。
作者明就仁波切从小有 panic disorder,见到陌生人就非常紧张。刚开始正式学习冥想时,他无法安宁,倒是变得更容易分心。多年后他才理解,这种「分心」实际上是一种进步,说明他已经开始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9 岁时,仁波切遇到了和他父亲学习的神经科学家 Franciusco Varela,学习了现代科学知识。23 岁第一次出国,有机会与西方科学家一起研讨,讨论如何把禅修和西方科学结合在一起。他也曾与科学家合作,用自身做实验,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禅修,他在禅定状态时大脑掌管同理心的回路跃升了 700-800%,研究人员一度以为是机器坏了。他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由于从小接受禅修训练和西方科学,他觉得两者之间差异不大,只是表达的语言不通。比如西方科研的架构是先提出假设,然后再验证、比较分析。佛教经典先提出哲学基础,即「根」(Ground),然后是修行方法「道」(Path),最后是进一步的探索实验「果」(Fruit)。
「根道果」也是全书内容的核心框架,三大部分,共 18 章。很多地方只是看得懂文字,无法体会到那种状态。我总结了这样几点对我们学习英语、个人成长可能有帮助的心得。

1)The brain is not the mind

我们能做的是通过 mindfulness 练习,看到脑中冒出来的一切想法,只是看到,不评判。所有的想法、情绪都是正常的,一次次接受、体验后,我们就不会陷入这些想法、情绪里,感到更安全、更自由。
2)Becoming familiar with the natural mind

我们脑中冒出来的焦虑、恐惧,是 neuronal gossip,并不等于「我是谁」(tathagatagarbha)。它们只是金子上粘附的泥土,不是我们的 natural mind。

藏语中,meditation 的意思是「becoming familiar with」,也就是发现 natural mind,找到 natural peace。比如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觉得好吃、不好吃?我的偏好来自于哪里?这样的问题难以用语言表述,但这样的觉察是勇敢的表现,是开悟的必经阶段。

3)Experiencing natural peace is easier than drinking water.

读这本书,我感到禅修的核心理念跟我学英语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强调要观察,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可,不评判不打断。

So let me confide in you a big secret. Whatever you experience when you simply rest your attention on whatever's going on in your mind at any given moment is meditation. Simply resting in this way i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al mind.

我也想到我常说在英文阅读上,要「读书,顺便学英文」,内容和语言同等重要。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知识、获得启发。学英语呢?每一个词句都会变成脑中的画面、情绪,那些值得学习的英文背后,是认知和视角。只有对语言的理解足够深,才能从他人的文字中获得启发。这个「理解足够深」不等于语法和词汇量,关键是有没有体会到一词一世界。

4)Emptiness: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for anything to occur

「空」是个常被误解的概念。emptiness 不是 nothingness,相反,emptiness 是 infinite possibility。我们的 natural mind 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随时可能产生无数想法和情绪。

和朋友聊天,他问我你的勇敢来自哪里呢?我说这是我们的本能吧。所有想法冒出来,别打断它,害怕它,顺着它让它变得具体、丰盈,看到它的根、枝叶、无限可能的方向,你会找到那个 natural peace。

这些内容也帮助我调整了近期的状态。
近来要做的事情比较多,都是我没有做过的事情,陷入一阵 panic attack——有意义吗?我行吗?值得吗?要不就算了吧。
多年前那个说干就干的我去哪了?
再想一想每一次说干就干都有恐慌,只是你知道这都是正常过程。人都有渴望成长的本能,需要一次次纵身一跃。
迷茫说明脑中长出了新的系统,说明要升级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和看得见你的人聊聊天,需要看看书听听前人的智慧。是在乎 ego 还是想要成长?是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穿着国王的新装,还是不断割舍不断建立?
这些思绪也只是 neuronal gossip,顺着这些感受去想去写,然后发现我的大脑不等于我,我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我选择不在痛苦中打滚,这样的主动面对让我感到平和、感恩和爱。
保持觉察,觉察会带来恐慌和迷茫,它们是开悟的起点,是进步的表现。我们需要咒语,需要各种形式的交流,告诉自己一切皆是体验,提醒自己生心而无住。

📚 2024 社群已读书目 📖

01  Feel-Good Productivity / 02 The Good Enough Job / 03 Outsmart Your Brain / 04 The Power of Language / 05 Counselling for Toads 06 Invitation to a Banquet 07 Same as Ever / 08 1000 Words / 09 Hidden Potential / 10 Supercommunicator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