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徐万茂:用四十五年的时光雕刻华茂教育梦想
口述:徐万茂
文:张羽
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浙江因其历史沿革以及经济发展,成为了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前哨站”。其中,民办教育力量的蓬勃发展是当地教育体系的一大特点。而唯一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身份,更是肯定了民办教育在当地的积极作用。
从办学主体来看,浙江的民办教育集团以“分校少、集中布局”为主要特点。比起全国范围的民办学校大扩张,这些教育集团更体现出一份默默的耕耘感。被视为民办教育先行者的华茂教育集团,便是其中显例。
四十五年的坚持,华茂用细心和耐心,雕刻出了他们独特的教育版图。而作为华茂教育的创始人,73岁的徐万茂因责任感和使命感,依然在教育的第一线,作为“顶层设计师”和团队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
不忘初心,悉心雕刻教育新思维
宁波市鄞县大道中段2号——鄞州区政府和万达广场商业区之间“生长”着一座庄园式的校园。这是华茂教育集团以及其旗下两所“一贯制”学校的所在地。而若把时间倒回20年前的创校之初,这种“繁华”在当时还只是一片空白。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带动文化思想的发展,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市场的扩大与产业的升级。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先后颁布《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93年)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年),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积极政策,催生了第一批民办学校。华茂的办学之路,也开始于此。
(如今的华茂校园)
1998年,华茂集团受邀参与鄞县的开发工作。面对这片500亩的土地,徐万茂并没有选择地产、商业区这些看起来更有利润增长前景的设施开发,而是选择投资6.5亿创办了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而这一选择源于徐万茂“以教育回报社会”的初心。『我的祖辈对教育很看重,徐氏家族很早就有开设私塾的传统,所以,办教育对我来说是扎根在心中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华茂集团“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我们的发展得益于教育产业,既然发轫于教育,华茂也自然要回报于教育。』
面对时下最热的“学校扩张”问题,徐万茂选择谨慎和深耕。『教育事业很特殊,我认为学校对社会负有无限责任。华茂教育从学校创办、有了第一批学生开始,就自然地承担起这项社会责任。而且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更希望在已有的学校和教育事业上深度耕耘,为百年华茂的目标打好基础。』
这种社会责任感之下,华茂教育也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实践者,而对于徐万茂和他的团队来说,为中国教育做出贡献,让华茂学子走向世界,是他们的始终如一的愿景。
情系学子,构建理念与教学“双体系”
“因为精通,所以出色”,正如企业需要不断打磨好的产品一样,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度与坚持。民办学校自诞生之初便面临着目标定位、师资团队以及社会认可等方面的挑战,即便是在教育理念有了快速发展的今天,民办学校如何健康发展,依然是一个“难题”。
“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是华茂教育自90年代办学之初就提出的十六字办学理念,其背后则是徐万茂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民办学校必须提供优质、独特、可供选择的教育,否则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困难确实存在,但是我更相信民办学校的潜力和可能性』。
经过20多年的办学实践,徐万茂与华茂教育也逐渐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华茂教育路”,通过打造理念与教学“双体系”,为学校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正如徐万茂所分析那样,民办学校的发展核心在于优质的可选择性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华茂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选择。其旗下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依靠“十二年一贯”的弹性学制,为在学习、成长上节奏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可控的速度。而2015年2月正式获批成立的宁波华茂国际学校,以“十五年一贯”的IB课程体系带给学生国际教育的体验。
对于民办学校发展的核心课程问题,徐万茂认为体系化建设的实现在于立足校本。『中外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三课”,‘课程’、‘课时’、‘课堂’。我认为,课程并非是直接引用或添加,而是立足于学校自身,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华茂教育独有的课程体系』。
立足于学校定位,华茂外国语学校与华茂国际学校分别形成“理念相同,形式不同”的两种课程体系。其中,华茂外国语学校以双语教育为基础,课程设置上围绕语、数、外、艺四门核心课程,构建华外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
而看似年轻的华茂国际学校,在IB课程体系上的实践已有十年之久。在倡导全人教育的IB理念之下,华茂的教学团队将本土文化、中国语言融入其课程框架与体系中,逐渐实现国际教育的本土化,『让中国教育“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整个采访过程中,“华茂教育不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以代来计算”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任何的教育实践、教育成果最终都需要岁月的证明,而徐万茂显然有着十足耐心和自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心怀教育的格局,始终引领着华茂教育的发展方向。
知行合一,悉心营造环境育人生态链
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造性思维的全球化人才,是华茂教育以一贯之的教育精髓。
在追求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华茂非常注重贯彻“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致力于营造倡导环境育人、寓教于乐的文化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帮助莘莘学子们陶冶情操、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茂教育选择通过完善“教育产业链”来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在徐万茂看来,艺术教育的重要源于它包含了音、体、美、劳各个方面,也是实现学生全人成长的重要过程。为了实现文化艺术教育,在课程之外,徐万茂提出“环境育人”的理念。『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并不是说学生只有坐在教室上课才是教育过程,当学生走进校园,感受文化环境,教育的过程就已经发生。古语有“做到老学到老”,我希望华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终身学习的习惯。』
2009年,由华茂教育集团投资、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主持设计的华茂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董事长徐万茂也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收藏的千余件艺术珍品悉数捐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华茂学子们,不仅可以随时参观艺术展,还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定期展出。“美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规定体现了华茂教育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精神与态度也将深深影响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大众,更是对环境育人的最好诠释。
(华茂美术馆外景)
如今,徐万茂喜欢“隐居”在华茂美术馆中的办公室中,流连于上千件艺术珍藏品的同时,脑海中依然在勾勒华茂教育的发展蓝图。对于徐万茂来说,艺术品收藏本是他的个人爱好,而当坚定了“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坚持后,各类名家珍藏就成为了“育人”的最好载体。
(华茂美术馆内景)
始终如一,华茂未来蓝图已就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华茂教育理念将始终如一,恪守四十五年来不变的精神传承。』
”对教育,徐万茂确实在追求着极致。华茂美术馆的落成不代表华茂教育“环境育人”的终点,以此开始,一个“产学研”完整的教育链条也逐渐完整并得以升级。在此基础之上的国际教育图书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将成为“百年华茂”梦想的基石,而斥资20亿投建的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也为梦想延续百年提供了最好的思想环境。
『这种环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与名家、大家对话的氛围。对中国教育发展来说,我希望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能保持国际性、专业性和基地性,成为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学术和思想聚焦的平台。』
很难想象一个73岁的老人在对你诉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百年后的教育梦想,徐万茂和他的团队依然在前进,也正如45年前那样,坚定而脚踏实地。
华茂集团诞生于徐万茂的家乡——宁波四明山区,只不过那时的“华茂”还叫鄞县云洲工艺竹编厂。当时身为厂长的徐万茂,用一次“冒险”改变了这座乡镇小厂的命运,也开启了华茂的教育之路。
1981年,徐万茂提出向教育产业转型,并坚持成立云洲文教科技器材厂,进入当时可谓“无人问津”的教具、学具产业,亏损与质疑声伴随着文教科技器材厂走过了8年。
对于当时这一“冒险”,徐万茂说到『当时我读到一篇文章,里面对比了中、日、美三国学生的差异,提到我们的学生虽然聪明努力,但因迫于应对考试导致动手能力、创造力有所不足。我就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产品打磨,宁波文教科技器材厂在90年代初成为教具市场的开拓者与领头羊,而此次转型可以说是为如今“百年华茂”的教育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如徐万茂所说,『坚定了想法就要做下去,剩下的交给历史来见证』。秉承格局广阔与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华茂教育始终如此,我们也更有理由期待着他们的未来。
(孩子们眼中的徐爷爷)
我们怀念工匠精神,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专心、专业以及耐心的实践态度。办教育、办学校则更须如此。
徐万茂用他的双手“雕刻”出了华茂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与发展,也打造了“百年华茂”教育梦想的基石。
如今,徐万茂同所有“华茂人”一起延续教育的梦想。以立足公益、全球化育人为出发点,华茂教育正在用创造性的思维,为中国教育“雕刻”独特蓝图。
相关阅读
人物志|给孩子真正的快乐教育——专访北京市中芯学校校董周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