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慧集丨王万青:重塑导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力
做扎根的教育
停课不停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结合居家学习实际建构“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习,规避居家环境下因教师单一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
“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包括:第一阶段课前信息传递,第二阶段课上互动内化,第三阶段课后习练外化。每个阶段通过针对过程和结果适时开展导学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力。
一
课前信息传递
课前信息传递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创新探索、解决问题、信息收集、归纳总结质疑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自主。“信息传递”的过程主要通过微课程学习完成。微课程是教师通过资源筛选剪辑、名家指点、集体备课、个性创造制作的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微视频及相关的测试题和导学任务单。学生观看了微课程之后,视频后面紧跟着出现凸显双基的自测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自学情况作出诊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视频,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自测情况通过云平台及时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便于主导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一阶段教师及学生活动如下图所示:
二
课中互动内化
课中互动内化是突破重难点的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解构,培养自信、自主、合作、探究、思辨、表达等能力。其主要特点是互动。教师通过“课前信息传递”提前了解了学情,这一阶段通过设计、组织小组协作、集中授课、分组项目、个别辅导、适时练习等导学形式给予对症有效的辅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学生借助网络交互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填图、计算、实验、展示、研讨、互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互动内化过程中所生成的知识、情感是信息传递阶段无法完成的,不仅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帮他们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资源共享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视听健康,课中“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总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剩余时间留给学生互动、展示、合作、探究。
课上互动内化流程见下图:
三
课后习练外化
课后习练外化是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迁移,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实践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是活动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科拓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社团、项目学习等方式外化知识与技能。这个过程教师的导学行为由课中扩展到课下,学生在小组协同实践中研究、探索、创新。线下习练重在体现知识的生长性,线上提交分享、展示交流。习练外化阶段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成果发布会等动静组合形式进行。
习练外化流程如图所示:
四
反思
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忽略了第二步——“互动内化”和第三步——“习练外化”,往往都把这两个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满堂灌。居家学习倒逼着我们对导学流程进行改进, “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 实践尝试中学校各学科组对课前、课中、课后导学及评价激励都做了重塑尝试,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和第三步,研究做实各个导学环节,实践尝试带来三个可喜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将学生线下自学、实践与线上互动结合,学习主体切实变为学生,学习目标不仅注重学会,还关注了会学。
其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学习实践中,学生课前自学、收集材料、质疑,课中讨论、展示、当主播、连麦发表观点,课后练习、实践忙的不亦乐乎。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学习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混合学习实践给过程性考核提出了更细的要求,倒逼教师思考探究如何将云端学生的日常学习全部纳入动态的评估考核,因为全员关注,评估必须精细、透明、科学、客观。
“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实践带来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需要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因课施教” 最考验教师群体协作的智慧,但这场革命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利好。
作者:北师大石家庄附校校长 王万青
居家学习的线上授课,
与返校复课后的集中授课,
如何衔接?
居家学习,
如何指导临考学生的教学及复习工作?
家庭体育课/手工课/绘本课……
您怎么上课?
线上教学,您有哪些创新的做法?
……
“北师大附校”微信公众号,邀您一同进行线上教学的教法大讨论和居家学习的学法大讨论。
投稿邮箱:tg@bnuedu.com
更多精彩...
关注
致慧集系列
刘建友:思想政治教育正当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的教育思考
育人之声系列
致敬系列
致敬抗疫勇士丨北师大附校人暖心行动
点赞!北师大附校学子暖心举动致敬英雄
“爱我家国,共同战疫”征文系列
策 划 | 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排 版 | 徐竞鹿(实习) 雷小乙
审 校 | 李似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