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岁暮天寒,古人邀你一起来搓顿火锅!


俗话说,

没有什么事情,

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顿!


说起火锅,不知道大家想起的是川式火锅、粤式打边炉、北京涮羊肉、东北白肉火锅还是云贵酸汤火锅呢?大坛觉得,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真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


今晚我们来到了“大坛火锅城”,随机采访了几位食客,让他们分享一下关于火锅的小故事……



看三位相谈甚欢,还以诗词助兴,想必都是有文化有学识之人,能给观众们分享一下你们与火锅之间的小故事吗?


白居易

吃火锅必须配点酒呀,喝得高兴了就让人想作诗,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再来十盘肉十壶酒,我一定能引领诗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据传以下这首《问六十九》,就是他吃火锅写下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吃吃喝喝,我一天三顿不落,吃过的东西都要记录下来,发发微博朋友圈什么的。世界那么大,我立了flag要吃遍全宇宙!我之所以那么热爱火锅,是因为它除了福建人,什么都能涮啊哈哈哈!服务员~麻烦把剩下的都给我打包......

林洪


词人林洪,南宋资深吃货。他曾写过一本菜谱叫《山家清供》,对火锅的描述最为传神。有一次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在路上意外抓到了一只野兔,本想着直接烤来吃,但止止师告诉他应该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炉,然后把肉切成薄片,等汤开了后夹着片涮熟,沾著调味料吃才是正道。一试之下,林洪发现味道果然鲜得不行,仿佛打开了美食新世界,因而他专门为此吃法取了一个“拨霞供”的美名。



真是“不会写菜谱的资深吃货不是一位好诗人”啊~看旁边这位兄台身强体壮,想必是个勇武之人,请你来给我们谈谈你对火锅的看法吧。


我常年带兵打仗,最爱的就是在出战前吃点热腾腾的东西,只要吃上涮羊肉,我就能再战三百回合!你看这块宝地怎么样?等喝完这壶酒,我就去把它拿下!

忽必烈


相传忽必烈在冬日行军时,突发奇想要吃羊肉。随行负责伙食的士兵急中生智,就研究出了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熟,再佐以调料、葱花的吃法。没想到这“意外发明”让忽必烈赞不绝口,并赐其名为“涮羊肉”。从此,涮羊肉成为了忽必烈最爱的宫廷菜之一,直到清朝,“涮羊肉”的配方被才流传到民间,使其成为全民共享的美食。


采访到这里,我们发现古人对火锅的喜爱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火锅在古代亦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一道“美食风景线”。如果说南北美食差异巨大,那么能一统国人口味的大概就只有火锅了(记得在留言区告诉大坛,你最爱吃哪种火锅哟~)




古代吃火锅工具


“鼎”是古代肉制品炊具,也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一般分为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种,其主要作用就是烹煮食物和盛贮肉类。古时候,火锅又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火锅究竟何时出现的现今有两种说法,一种鼎”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则是豓(yàn)斗不少鼎形文物出土后,都被发现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这大概也是古人在鼎下设置火堆加热食物的证据。



《韩诗外传》中记载着古代祭祀或庆典时,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雏形。商周时期,鼎除了炊具之外,还逐渐成为了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它被赋予了象征着国家和权利的价值。统治者们纷纷开始集举国之力来铸造各种大鼎,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鼎中“巨无霸”——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尽管有的学者推测其可能并非商代青铜器中最大最重者,但就实物而论,司母戊大鼎的体量在目前公布的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中居于首位。可以说,这是一座真正的“国之重器”。


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鼎器——大盂鼎。它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腹深49里面,重153.5千克。大鼎铸有一对立耳,其腹部深而鼓起,腹上有曲折角兽面纹,略成蹄状的三足上还有外卷角兽面纹饰。


大盂鼎内壁的刻字


大鼎的内壁铸有19行291字的铭文,详细记载了西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全文笔触圆润浑厚,内含筋骨,布局整齐,风格雄健庄重。“司母戊大方鼎”和“大盂鼎”在中华千秋颂壁画中都有体现。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司母大方戊鼎和大盂鼎



古代火锅花样多


当然,古人用来吃火锅的鼎不会那么巨大。这时候,就出现了与吃小火锅锅具非常相似的鼎型器具。


白乍井姬鼎


1974至1975年期间,我国考古学家在两座西周墓葬中发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鼎。此鼎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专家称其为“白乍井姬鼎”。从造型上来看,它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吃小火锅的铜锅呢?经专家分析,这种鼎形器具底部盘可置炭火加热,方便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达到保温食物的作用。不过有趣的是,这种鼎的容量非常小,盛满菜也是一人份,进而推测是分餐制的用餐场景下所用的。原来,早在那个时期就出现“小火锅”了啊~


出土于江苏盱眙 被称为五格濡鼎或分格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汉代时期,就开始出现“鸳鸯火锅”,蘸酱的种类和口味也变得丰富起来。从考古发现来看,火锅器具的材质也不再局限于青铜一类,开始出现铁火锅、陶火锅等等……



大坛小趣闻

清代乾隆皇帝酷爱火锅,摆设“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史上最权威的火锅免费代言人非乾隆莫属。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且加以变化的。



古代饮器知多少


饮食是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一件事情,饮食器具是其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饮食器具作为物质载体之一,所体现出来的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都能一一反映出当时政治生活的阶级性。如果说鼎是属于早期原始的炊具,那么为了便利人们烹制、享用食物对水的需求,就逐渐有了如爵、觚、觯、角、杯等盛放液体的容器。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乳钉纹爵


一升为爵,二升为觚,三升为觯,四升为角。爵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乳钉纹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这件夏乳钉纹爵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被称为“华夏第一爵”。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鸟篆纹铜壶


鸟篆纹铜壶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虽然造型看似平常,高40厘米,为侈口,束颈,鼓腹,矮圈足,与同时期的青铜酒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壶体上的花纹却颇不寻常。


鸟篆纹铜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壶上的鸟篆纹,既是一种高雅的装饰艺术,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颂酒诗文。它一反古代诗人吟诗时着重于对酒的美妙意境的作法,而是一语道明饮酒有“充润肌肤,延年祛病"之好处,是我国以酒为药、养生祛病食疗保健法的较早记录。(大坛贴心提醒,饮酒需理性哦)


中华千秋颂壁画中的舞马衔杯纹银壶


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器形仿制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其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和高超工艺。


舞马衔杯纹银壶,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器身装饰着唐玄宗时有名的舞马形象,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珍稀文物。


大坛小趣闻

据《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


说了这么多,坛友们要不要来“大坛火锅城”一起搓顿火锅,讲饮讲食,美哉美哉?

忽必烈


其实我国古代的饮食器具,无不倾注了古代艺人们的心血,它们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还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本期随机采访就先到这里,大坛已经忍不住要坐下来,同白居易等几位先贤一起搓火锅啦!


想见这些采访中的名人,了解各种饮食器具?不妨来中华千秋颂壁画看一番,这里有更多的名人故事和展览等你呦,作为资深吃货的你,就更不要错过啦!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更多精彩专题,可点击👇

患有“996后遗症”?让李时珍来给你瞧瞧

网曝古代追星狂热事件!

出诗即爆款,在唐朝该如何写出10w+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鉴宝节目?

带你看懂中国数千年发型简史

聊聊你不知道的“理工男”:祖冲之

这个朝代的人或许能把“诺贝尔奖”拿到手软

学术悬案:“黑科技”的秘密


监制:昭一

责编:丝雨

撰稿:于淼

校对:旁观者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