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医院更可能栽在诊所 | 掌柜视角
玩转医院更可能栽在诊所 | 掌柜视角
(文/林掌柜,微信公众号:kanbingtong)
【“林掌柜和他的朋友们”交流群和“2019年医疗捡漏群”已建,群友有医疗健康投资人、临床资深专家、知名医疗媒体人以及医健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有意入群者(限医疗健康领域),请发送“微信号+姓名+机构”,掌柜火速审核、拉你入伙!】
近年来,在医疗服务行业三类主要业态(医院、门诊部和诊所)中,诊所业态(广义上包含门诊部)空前火爆,各路资本对连锁诊所投资热情剧增。不少小有成就的医院运营管理团队,也摩拳擦掌纷纷涌进诊所投资和运营中来,可谓好不风光、热闹非凡。
正如掌柜曾写过的《观点 | 99%公立医院院长当不好职业经理人》那样,公立大医院院长之所以当不好民营小医院CEO,除了体制机制不同、职业定位不同、能力匹配差异等原因外,所谓“降维打法”致胜之道,也未必靠谱。即便将讨论局限在民营医疗范围内,玩转医院更可能栽在诊所,这话也没毛病。
一、成本观不同。无论做什么业态的民营医疗机构,核心成本大都离不开四大块,物业、人力、设备和推广。做医院和做诊所,是两个层面的成本,这不只是成本量级的绝对问题,更是成本观念的相对问题。
做过医院的人,尤其是有成功经验的医院职业经理人,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的综合考量上。例如,面对每月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物业租金,你会仅仅看单体来诊成本来控制推广总费用吗?你还会为每月仅花十几万的精准推广预算而沾沾自喜吗?这看起来可笑,现实中却常见。
做诊所,首要生命线却是严控成本,尤其是严控持续性长线成本。在符合目标人群的区域匹配和物业配套前提下,物业租金要能省则省。每月省下几千乃至数万租金,对诊所来讲都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乃至纯利润。然而,习惯做医院的人,大多转不过弯,大手大脚、大开大合惯了,诊所往往就被花样做死了。
二、人才观不同。做医院和做诊所,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观。做医院,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最好的人才,配最齐的团队,除了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背后的考量还是成本。一不能小马拉大车,二不能慢马拉快车,三不能单纯为了省钱而刻意一人多岗牺牲效率。
做诊所,倘若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人才观,无异于找死。做诊所的靠谱人才观,应该是“不求最好最贵,但求够用省钱”。一、你个小诊所,根本用不上大牛人;二、大牛人大多也看不上你个小平台;三、牛人往往还“请神容易送神难”。牛人一旦选择做诊所,势必不是来打工的,而是来当合伙人做老板的。这里说的“牛人”,既包括“临床大专家”,也包括“运营大神仙”。
做诊所,除了选人不需要“高大上”,还务必做到团队精简。能“一人多岗”,绝不“一岗多人”,宁给一人超额奖金,不给多人保底工资。会计可以兼收费,后勤也能兼仓管,护士可以兼导医,主任也能兼助理。诊所的岗位层级顶多就两级,凡是设置三级甚至更多的,基本就是冗余累赘,“人浮于事、团队臃肿”几乎是逃不掉的噩梦。
三、生存观不同。做医院,除了要有好人才、好设备,还大多要有大推广。这和成本有直接关联,但视角不同。做医院,要生存,得盯着门诊量、手术量和住院量,得盯紧业绩收入,得和时间赛跑,不能耗也耗不起。很多医院,表面看起来是被做死的,其实是被活活耗死的。无论医院是被做死还是被耗死,大多还都不能轻易死,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果说“做医院是求发展保生存”,那么“做诊所就是求生存保发展”。做诊所,千万别只想着未来要做多大规模的收入和利润,而应该先想着如何将成本尽可能降低、确保自己能活下去。诊所要死,分分钟钟的事,非但上不了本地新闻,可能连水花都激不起半点。
从营销和客服角度上看,做医院的核心,是要全力以赴不断拓展新客户,同时维护好老客户。做诊所的核心,是要持续维护好老客户,同时量力而行拓展新客户。这是两个维度完全不同的打法,根本不能混着用。
四、发展观不同。做医院,往往追求的是做大业绩、做大规模、做大品牌、做大利润,做诊所却未必。做综合医院,目标覆盖区域往往至少是一个区或县,做专科医院,目标覆盖区域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大市乃至跨省。做医院,有时确有“星辰和大海”的感觉,但做诊所,往往只有“眼前的苟且”。
做诊所,包括门诊部,目标区域绝大多数就只能覆盖周边3-5公里,甚至有些诊所能覆盖周边1-2公里就很好了。做诊所,务必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沉下心来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而细致的专业服务,不装不作地和“左邻右舍”打成一片,早日融入到周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把成本控制好,做到有持续的正向现金流,那就算很成功了,别整天尽想那些没用的。
诊所,原本天生自带“小而美”属性。单体是做不大的,也大多不能去做大。诊所能做大的,只有连锁品牌。倘若你摸出个诊所运营道道来,能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首先想的不该是扩大现有规模、做“大而全”,而是应该到邻近区域再开一家“小而美”。倘若两家都开得很成功,尤其是第二家运营效率更快、现金流平衡用时更短,在人才和资金跟得上的前提下,就可以再大胆一些,谋求第三家、第四家甚至更多,从而走上连锁扩张的康庄大道。
PS.本文选题来自掌柜好基友、投资人“Ming”总的深夜茶聊,标题党也是他。
如果你是医生,需要有医疗行业经验的合伙人或投资人;如果你是职业经理人,需要平台和合伙人干点自己的事;如果你是医疗集团、医疗基金投资人或医疗机构股东,想要收购、转让或托管医疗机构,寻求专业运营团队合作。欢迎勾搭掌柜,发送消息或留言“微信号+姓名+机构”,加掌柜个人微信。
~本文终~
媒体若需转载,可留言申请“开白”。文首作者署名“林掌柜”,来源:“林掌柜”微信公众号(ID:kanbingtong)(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热文导读:
原来,好看的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