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为什么是她?
编者按:从沉醉于多样全面的理论课程到确立研究方向、摸索实验条件、改进优化实验方案,再到实验成果发表、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邀请函,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本期,跟随国晓薇一起,看国科大2018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直博生李慧静如何搭建她的科研“答案大厦”。
“我本科专业偏工程类,来国科大前,我很担心能不能适应好理科专业的转换。”2018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直博生李慧静回忆刚读研时说。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涛信心满满,给了她肯定的答案。
李慧静
在雁栖湖校区集中学习时光里,李慧静沉醉于多样全面的课程。“我初步认识了水凝胶,我的思维也从原来的宏观化学工艺设计转变为微观的化学结构分子设计。”从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到胶体、软物质等理论课,都在为她的“答案大厦”,扎下稳固根基。
李慧静最喜欢晚课后经过的雁栖湖校区“果壳隧道”
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团队后,李慧静在同门师生的带领下,继续潜心攻克科研。“我们课题组有‘一带一’传统,最初进入实验室,陈老师和学长学姐们会解释和指导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原则。”就这样,李慧静开始搭建她的“答案大厦”,尝试结合软体驱动器和仿生传感,制备具有友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智能机器人。
随着智能机器人逐渐走进大众生活,友好人机交互界面对于大众和机器人的安全互动越来越重要。而设计友好人机交互体系重要的灵感来源,就是让机器人模仿自然生物本身对于外界的反应。
“这个方向比较新颖,不仅仅需要材料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机械设计构思。”在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过程中,李慧静努力学习和思考国内外前沿技术和设计方法。“驱动器抓手抓取不同温度,手握反应会有不同。拿起不同物体,肌肉收缩也会有对应的控制......具备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可以越来越接近自然生物,对人类也能更加友好。”她娓娓而谈。
驱动器抓手相关示意图
李慧静为第一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论文
“多种思维碰撞中才能产生好的科研想法,也是获得前沿科学资讯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经历让李慧静深感与各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沟通的重要性。她表示,要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勇于并善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工作,让别人更快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并提出新的看法和建议,才能让彼此不断进步。
李慧静实验中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
“浪费”时间,我博士生涯中的一些经验
他们在总书记刚刚到过的这个实验室,做农业“芯片”研究!
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他在!
制造地下700米的“高能”浪漫!
实力出圈!“产氢”保障队: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
湿地“碳”究,为一山一水的美丽加分
一位科研达人的自我修养
我对科研的态度,是一往无前!
我希望成为一名科研之海中的远航水手
这群科研青年“跨界”合作,求索攻克肿瘤新方向
这个研究团队,探索“衰老”科学奥秘!
这位国科大学子,致力破译蝗虫“集合密语”!
俯身田间地头!这位国科大直博生,在稻田里解语植物“心事”
我在三星堆遗址“诊疗”文物
这位“低温世界”里的热血青年说:一切都值得!
国科大多名研究生参与月壤研究!
嫦娥五号“探月之眼”背后:国科大追光者的科技强国梦!
参与大国重器项目!这位硕博生和他的万米海试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融媒体编辑部
文字/吕笑天 纪灿雄
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中科院之声
美编/何邦彦
责编/任锦烨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