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格局(初中篇)丨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对于我们这些父母而言,子女教育上的诚惶诚恐与焦虑几乎是标配。最近,余秀兰有篇文章很火,《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但对于南京这座城市而言,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会放弃教育,哪怕平民阶层。在今年江苏高考减招背景下,“不玩中国高考”,岂止是上层,普通中产亦做此梦,叶檀在玄武饭店演讲,她称“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家的小孩不在国外读书”,於我心有戚戚焉,细节点滴,已经蕴含着未来的趋势。
《南京教育格局(初中篇)》,这个题目其实很大,甚至来说,仅从教育角度,无甚意义,因为教育是最难量化及精确考量的。亚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美洲甚至刮起龙卷风,对于孩子,童年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哪怕不经意的小事,也会对孩子的未来有重大影响。
任何简单粗暴甚至错误的学校排名、学区房文章,误导性很强,就跟耍流氓似的。因此,我希望有一定的数据,并且分析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摸索出一些有意思的门道,并且探明趋势,做一些讨论。这才是意义所在。
幼升小,没有统一考试;小升初,也没有统一考试。
在南京,评价小学的好坏,一般是以南外的优录及硬考排名来的,虽然很多人不服,有些牛娃也未必以南外作为归宿,但绝大多数人确实是把南外的录取作为小学核心评判标准,是有其合理原因的。
(一)南外的优录及硬考标准。认南外,背后的潜台词是,认南外这么多年摸索出的一套录取标准,大概率能评定学生的层次,做好区分度。能被南外录取,那么,基本上能被全市其它好初中录取,这是一个得到最大程度认同的标准,存在指导意义;
(二)南外的录取数据相对更透明公开。无论是南外的优录,还是硬考,虽然具体数字,26或27未必精确,但已经足够准确了。就像房子一样,流动性最好。相对很清楚,很明白。而其他初中,如树人、汇文、新城等,或玄外、育英二外等,民间无法有准确录取数据,因此更不用说参考意义了。
两个因素决定了南外的录取,事实上成为缺乏小升初考试的南京小学的排名和档位情况。
上一篇,讲的是南外录取成为南京小学的事实标准。而初中,有中考,因此有很强的确定性。统一考试,是最残酷无情然而又是最具说服力的,当然这也是素质教育之殇,无法在成绩的量化方面取得对应试教育的优势。
中考是评判初中的核心,但,南京各初中中考的成绩数据,又包括两个维度:均分、高分段人数。单一维度不足以评判一个初中的好坏。
(一)南京初中的传统观点:公办看高分段人数,民办看均分。有其合理性;
(二)公办看高分段人数,即好班,配备了公办初中最强师资,而一流生源,也往往倾向于公办初中好班;民办看均分,因为民办不受学区束缚,可以择优录取,故而差生生源较少,对均分有利;
(三)用均分做排名 ,公办被学区差生拖累,相当吃亏 。而用高分段排名 ,公办占优。对此,公办初中的宣扬对策是扬长避短,若均分好,就宣扬均分 ;若高分段好,就宣扬高分段。若两者都鸡肋,就选择性的设置一条自己最有利的分数线做人数统计宣扬,比较鸡贼。
那么,2016年南京初中的均分排名,选用南京升学的数据表格(相对准确):
从均分排名看,印证了之前的分析,民办占优,公办除了极少数,比如特殊的不受学区生束缚的南外,有一定择优比例的树人和南外河西分校,其他好的公办初中如29中、汇文、钟英(三初)、新城南、新城在与育英二外、玄外、郑外、秦外等民办初中的均分比较中,有所不及,但这是必然的。
再看高分段人数,因为各校公布数据的选择性与有意模糊,数据很不齐全,只是参考。
因此,参照均分、高分段人数两张数据表格,再结合世道人情与实际的家长情绪、认知,的确符合“公办看高分段人数,民办看均分”。以树人和玄外为例,树人今年的均分已经落后于玄外,但高分段人数碾压玄外,可见其择优生源的优秀,也可见树人的好班师资依然保留一流水准——但普通班,即学区生班,拖了其后腿。
(一)对于幼升小,之前都是一张白纸。热点民办小学通过考试所谓择优,公办小学通过昂贵的学区房择优,本质都是高门槛,起到了对家长和孩子的筛选过滤作用。即在小学学习生活之前,已经对家庭做了选择,至少是很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手鸡汤,一手鸡血;
(二)对于小升初,孩子们已经带有成绩和分数的标签,成绩的择优对公办和民办而言,起到决定性作用。谁能聚拢到好生源,谁就业绩出色。因此,各个初中在每次中考过后的喜报写作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对于一个孩子,如果成绩好,那么不需要初中学区房,也能凭成绩上到好的公办好班或热点民办初中。如果成绩一般,即使有初中学区房,也只能上普通班,享受不到这个学校的优质师资与用心对待。因此,这是一个矛盾。
特意做了一个初中的评价因素表,比起传统的粗劣的均分排名,更为合理:
(一)对于具体一个初中:
(二)对于全市初中:
不仅要看均分,要看高分人数,也要看分数段与人数的比例。
然而,对于我们所能掌握到的数据,似乎无能填满这张表格。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只有教育局和具体学校有相应的最精确和最准确的数据。但却无法也不能完全公布。教育的马太效应远比房价为大,如果全部的教育数据公布,恐怕很多学校就没人去上了,强者恒强,而弱者永无出头之日。
因此,不公布全部的、详尽的数据,不让家长享有全部知情权,也许这是一种教育均衡的考量。
初中阶段,很重要,甚至在学习的环节阶段中,是最重要的,衔接高中与小学,承上启下。然而,初中阶段重要,与初中学区房重要,又有分别,不是一个概念,要做厘清。
首先,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的班级设置包括两种情况:
(一)分层。好班、次好班、普通班,很明显,层次感强,递进关系,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各归其位。这样,好生配好班,潜台词也是配好老师。这样,对于普通的学区生家长,是有担心的,即,买了初中学区房,也上不了好班,没有好老师来教,这就削弱了初中学区房的内在价值,上得了这个学校但上不了这个学校的精华;
(二)平行。如新城教育集团(新城初中、新城初中南校区)的教育创新,蛇形分班,在数学、英语上做跑班,这样,放大了中等生甚至差生的意义,能得到均衡的师资。因此,平行班设置的新城、新城南,作为初中学区房而言,相比较分层班设置的初中,确实有价值。
与小学学区房相比,初中学区房的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仅仅是“保底”意义,当然,保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在一个好的初中,校风、学风之严谨,有口皆碑,对于父母而言,哪怕学习一般,但千万不要学坏,沾染上坏风气——初中这个时候,少男少女的心思还是比较多的,正处于一个微妙阶段。
那么,初中学区房“保底”有没有意义?我的观点是:有。“保底”意义的价值几何?我的观点是:低于小学学区房。
举个例子,芳小与拉小学区房,小学都是南京市TOP4,极出色,但芳小是单学区,宁海分校较29中逊色。那么,芳小与拉小的学区房,价差如是2000~5000元/平,相对合理,如是7000~10000元/平,非常不合理,存在芳小低估或拉小学区房高估的情况。
从投资的角度,提前预支6年后的可能性的初中学区需求,是一种不划算的行为。当然,与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与心底悠悠的慰藉相比,多出来的一些费用也能理解。
这还是一个特殊的初中,公办,然而不划学区,聚拢全市优质生源,几乎是南京优质生源的图腾,虽然很多人因为语言类保送等原因有所疑虑,但不能否认的是,南外近似于精英教育,的确是南京初中的NO.1,而且其一整套的录取标准、优录及硬考的名额,成为南京小学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南师附中的亲儿子。民转公之后,坊间已不太看好,甚至有沦落之势,无非是区域曾经很普通,生源一般,被学区生即将拖累。在未来,这是风险,结结实实的风险,可以预见的是,均分会日渐滑坡。当然,树人的师资一如既往的出色,它的择优好班,依然出彩。而普通班,也就芸芸众生了。因此,树人的未来是:一个树人,两个世界,将成为日后的常态。
传统的热点民办,聚拢相对优质的生源,有一定的区域属性,即我们观察每个区,玄武、老秦淮、老白下、浦口、江宁等,都有一个不受学区束缚的好民办,曾经只有鼓楼没有,因此今年鼓楼补上了29中民办(即鼓楼实验中学),现在齐活了。这种行政区域与热点民办的设置,颇为巧妙,是有意义的,也是有特定需求的。这些民办学校的特点就是理直气壮的拒绝差生源,因此,均分都很高。
无论是新城、新城南,还是致远,以至于现在河西南大红大紫的南外公办与南外民办,都是九年一贯制教育。小学与初中一体化,建邺最为擅长打造这种相对均衡的方式,要承认的是,还是相当成功的,至少在初中层面,比如新城教育集团是佼佼者,这几年来,崛起最快,一下子在传统的教育格局里硬是打造出新的一极。建邺小学的话,其实目前并未展现出什么明显优势,但九年一贯制的优点很突出,显得不那么楸,有一种淡定从容之感。而且地处新城区,宜居性强,兼备居住功能,从而受到很多人尤其外地精英的青睐。
苦苦煎熬的公办初中,此处应给予这些学校老师们掌声。既不像南外树人享有崇高的江湖地位,又不像建邺模式享受“居住+教育”的双轮驱动,又不能像民办那样肆无忌惮、放心大胆的聚拢好生源,受政策束缚,被学区局限。在这苍茫的世道里,挣扎出一条血路来,不容易。其实还是用分层分班的形式,对于家长们,有一种“放弃普通学区生、提高择优生源”之感。令人忐忑的就是此,上了这些学校,还得挑个好班,否则会担心。当然,这些公办的精华师资,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高分段人数并不逊色于上述热点民办甚至更多。
很多教育专家和地产专家多年抨击学区房,言之凿凿,自己家孩子却找权力关系上名校。
其实,市场买卖的学区房,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何罪之有?
坊间有人满口污秽,甚至污蔑买学区房的家长,整天K歌、泡澡、娱乐,置孩子教育于不顾——这种说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现实。
事实上,能用学区房作为教育路径考量的父母,往往是把子女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且用市场的力量实现教育需求,天经地义,公平合理。甚至,宁可忍受学区房的普通环境,含辛茹苦,当然也苦并快乐着,重视教育、用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是值得尊敬的。
孩子的成长如果是一条漫长路,所经历的任何坎坷,其间的焦虑与怅惘,快乐与失落,都是一种深刻的独特体验,孩子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成长,别以为孩子在成长,实际上,父母通过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成长,逐渐丰盈各自的人生。
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教育观的升级改造。
那么,为什么要买学区房?
很简单,优质教育资源,是哪个阶层都追求的。
上海的欧神曾写过一篇学区房文章,提示学区房的价值归零风险,影响颇大,然而也忽略了核心点,毕竟教育需求第一,投资只是第二位。他的孩子上的是国际学校,显然普通家庭望尘莫及。除了学区房能保个底,难道用国际学校和热点民办保底?何况,对于南京这种体制色彩浓厚的城市,公有制力量还很强大,公有资源(科教文卫)还是主导地位,南京学区房的价格坚挺且保值,最近学区房的成交量在放大,价格也在上涨中,供需关系决定了这种特殊板块的价格。
对于没有权力背景,没有国际学校可上的普通家庭,如果想不耽误孩子,追求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学区房,还有什么通道?老爸不是李刚,老妈也只能做虎妈了,一番苦笑,然而也只能如此,谁人的童年只是快乐?
如果关注教育与学区房,请加主编微信交流讨论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