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与钱穆《中国思想史》金句分享(下篇)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Scalers点评:
今天是“中国思想史”复盘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把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以及钱穆《中国思想史》的金句以及论述分享出来。由于文字较长,分为上下两篇推送。本篇为上篇。
福利前置 当当优惠码 有效期 11-08 00:00/11-11 23:59
UXPDUY 400-80
MY7YZF 299-60
WVE4UP 150-20
相关阅读:
未来一百年,中国思想有什么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钱穆《中国思想史》与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何异同?
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有哪些深刻的观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中国人到底怎么想?——2022年“中国思想史”专题(第15期)读书活动
请梳理本期读书中的五个金句,并展开论述。
(下篇)
[11队][S233]瘦成闪电-北京
金句2:当那些无须论证就可以使人人平静地接受的真理不再拥有权威性的时候,权力对思想失去了强制性的权威,对任何现象和事物的解释就要解释者从头说起,而且要有一套自成系统、自圆其说的道理,于是,权利与思想的分离使思想者不得不重新反思与不断追问,过去体现了秩序与意义的关于宇宙和社会的知识以及体现这些知识的仪式、象征,它的终极的依据和基础究竟是什么?它是“天经地义”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78)
论述2:这是另一种日用而不知的呈现。就像我们被按照大学毕业就要工作这种流水线进行培养的时候,没有人提出质疑和异议。结婚后男主外女主内也是一种秩序。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同时一个理论想要令人信服,必然要搜集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数据。这样的理论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但也么有问过为什么?因此,在接受信息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读思想史给我培养的习惯。
金句3:信仰维系需要一套知识与技术,在那个年代,蜂角与堪舆,占星与择日,都在流行的技术之中,说明汉族巫者对世俗行事的影响力。(《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202)
论述3:信仰的影响力来自哪里,书中提到世俗行事。我们总讲的眼见为实,是见证一件事情发生,发现然后相信。S提到,“要不显山不露水做事情”的结果,也是制造影响力。给我的启发给自己设置一个标记,达到这个标记之后给自己奖励,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增加自己对做事的信息,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影响力,制造信仰的一个方式。自己制造的信仰好过其他人给你评价,我觉得利用一套知识和标记让自己更相信自己,是一件好事情。正如钱穆先生所讲“无信仰无力量”。
金句4:获得文化与思想的指导权力,从深层支持政治话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垄断经典思想的解释、建立教育与选举的制度,以及建立一种新的观念系统和与之相应的文化风气。(《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 4)
论述4:控制一个人的思想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一个人去做他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秩序和文化。此时它是无须论证就可以使人人平静地接受的真理。就像春节要回家过年,粽子节给屈原送粽子,万圣节要制作南瓜灯,圣诞节交战两国可以停战一天,这些是已经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可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不断被新的文化观念挑战。举个最真实可见的例子,就是代沟。代沟本质上是新的观念系统与垄断思想之间的PK。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没有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文化。观念的不但变化,更新甚至重建,是保持生命力的一个药方。因此,不害怕差异化,迎接差异化才是正确的解法。
[2队][S171]雪梨橙-上海
金句1:“追忆中的古代往事很美妙,特别是当追忆者对现实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就成了他们针砭现实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总是温馨的历史背影”。(《《中国思想史第一卷》-葛兆光》P7 )
论述1:这段描述中的”追忆“其实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爱说的“想当年,我XXX“,而且会使用的场景也大致一样,是每每碰到些不满或者一些挫败感时,从以往的自认为有高光时刻的那段日子来给自己找补。与其说怀念当初不如说是不满现状又不坦然接受现实的某些逃避心理。但是我越发清晰认识到,沉浸在过往的生活是没啥用的,已经是过去式了,应该带着曾经的经验和教训向前走,去继续创造未来的美好。
[7队副][S191]Saru-杭州
金句1:然真理确有此两面,一属自然,一属人文。前者须超越人生,向外觅之,后者须即就人生本身,向内觅之。并当求其界限,明审其交互之相通流,乃始得真理之大全。(《中国思想史》钱穆)
论述1:钱老的书对我的启发里,真理的两面这句话是最大的。向外觅自然和向内觅人文是很好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有了宇宙论、人生论。向外、向内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真理的一体两面,往玄乎了想,可以到达“天人合一”。世界很复杂,这种向外、向内的划分是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这种划分很容易执行,也有很多扩展的可能性。正是因为这个视角,我在读完钱老的书之后,意识到了性情和思想的联系。
[5队][S402]黄蔚-天津
金句5:其实人类的语言名字,根本不能恰恰符合人类的心情之见。若偏就语言名字无限引申,是很容易与人类原本的心情知见违逆的。(《中国思想史钱穆》P50)
论述5:这里讲到语言的边界,语言不能完全没有歧义的传播,这一点之前是知道。对语言的过分细化如考据学会研究出很可能之前完全没有的臆测含义,过于主观的定义了某些东西。相反要从实际的经验中去总结体会顿悟一些理论,边做边学的效率很好,学习和真的下水缺一不可。
[9队][S28]Archi-上海
金句5:社会仿佛总是在借助历史的话语和政治的权力控制个人的生活,它始终表现的是压抑的一面,而隐藏了它提升的一面。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P 421)
论述5:在古代,对于天理的肯定常常变成绝对的崇拜,古代的思想世界中缺乏对理性的知识的认识和确认,人们盲目的坚信着王权的权威而个人的思想被压抑,所以理性的出现是对皇权的冲击,同时也是个人思想解放的一个方面。联想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来说,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也可以了解到各种其他思想,知识的传播途径非常多,传播自己思想的途径也很多,对于道理我们都有自己的一个理解的方式,也并没有人要求我们一定要认为什么是天理,社会只是在告诉我们生存的道理,以及国家在告诉我们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理。读完思想史之后,我感觉还有比我们现在更好的时代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这个思想已经很开放的时代,并且尝试去留下些什么,拥有自己存在的的价值。
[5队][S32]Amay-赣州
金句1: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的世界中起着作用。(《中国思想史 导论》P11)
论述1:葛教授写的三本《中国思想史》,基本都是围绕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真正作用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来写的。在读到葛教授的这个观点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那些精英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偶尔,还会用精英思想的标准来要求、苛责自己,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差,觉得自己这么想真是太不应该了。读了葛教授写的中国思想史后,我对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认识又更清晰了,对精英思想也不再那么地望而生畏,虽然精英们的思想世界我不曾到达过,但向往向往还是可以的,努力努力也没有问题。
金句4:研治中国思想史,决不当不注意及通史与文化史。(《中国思想史 钱穆著》例言P12)
论述4:钱先生开篇及讲读思想史,应当参考《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这是多么贴心的提醒,可是我在读的时候一心贪快,无暇作延伸阅读。后来终于攒够提前量,找出了书架上摆了好久的吕思勉先生写的《中国简史》,也算是一种补课。
[1队][S547]徐大米-北京
金句5:民众最需要的一般常识,给人们提供了诸如什么好、什么坏、什么先、什么后、什么善、什么恶、天是什么、地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死了以后如何等等,这样一些的最普遍的知识,构成了他们未来思想的底色和基础。(《中国思想史(导论)P89》)
论述5:这段论述概括了普通人日常关心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便是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问题人们一直在苦苦求索,但得到的答案却是不同的,这正是思想史要呈现的东西。
[3队][S818]心随人愿-西安
金句5:知识系统的崩溃引起的精神紧张不言而喻,每天看到的东西,已经不知道归于何处,也不知道如何解释,知识系统本身是历史建构的,不过历史建构的系统却使人知道物理人事的解释,仿佛在漫无边际的空间,只有一个坐标才能使人知道自己的位置一样。《中国思想史》2 P420
论述5:熟悉的东西会让人安心,面对未知时人总是会产生恐慌,心情紧张,想抓住一些东西获得安全感。这让我想起写作课上S老师讲的,人趋向于为自己找各种框,然后跳进去,就会充满安全感,否则会不安。旧的知识系统对那时的人来说就是框,这个框消失了,人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通过行动去寻找答案,在行动的过程中,答案自动就出现了。
[12队][S804]Pikachu!-北京
金句1:思想脱离实用,似乎不再需要依赖知识证明它的合理性,于是可以超越于制度、技术性的支持或羁绊,自己酝酿多彩的内容,于是,就是这一事件的思想活跃,使得思想迅速滋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分歧,就是它与权力的短暂分离,给了它自由的生长空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77)
论述1: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由于诸国混战,使得权力暂时没有精力去压制民间思想的交流。由于没有权利的限制,给了思想交流发展最大的便利,再加上当时环境的原因,各种思想家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于是出现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情况看着很像几十年前的美国,言论自由带来了非常多经典思想和文化的出现,比如好莱坞。而现在由于各种政治正确,使得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拍摄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很多之前看起来有趣的 IP 现在也越来越不行了。
金句2:一般来说,在意识形态逐渐完熟、定型与固定化的时代,思想体系的内部就已经不再具有自我更新与引发变异的资源,即便有,更新与变异也只是在思想世界的内部,并不影响整个思想世界的格局。(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275)
论述2: 这一点对于个人来说好像也是类似的,在成年后,如果没有出现大的变故或者是大的异动的话,很多人往往会秉持着相同的思想来处理着未来的事情。而如果自身掌握了不断革新的能力的话,那么成长的速度将会是非常快的。如果掌握不了或者暂时没有掌握的话,那就需要引入外部强大的变动来促使自己不得不去进行自我革新了。这个对我的启发是,我们应该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信心,在人生的长路上,如果50岁仍然用着20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话,那么痛苦会加剧。与其如此,不如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给自己加码,让自己的思维成长能够匹配上年龄的成长,这样的话在未来就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了。
金句3:当更多的普通的知识阶层已经不再拥有文化贵族那种从容不迫的阅读闲暇、不计功利的经典素养、世家大族的文化传统,而急切需要能够应付考试以换取利禄的实用知识的时代,旧的知识很难避免遭遇这种被教条和简化的命运。(《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 14)
论述3:这是出现在盛唐时期的现象,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当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为了应付考试来换取利禄时,思想就必须要教条化和简化,因为这样对于知识的传播会很方便,而且大部分人只需要记住即可。但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眼界的开阔,我们就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投入到一些不计得失的事情当中去,比如说阅读经典。如此也可以算是给我们自己的日常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屏障。
[11队][S597]雨廷-深圳
金句1:“当社会已经有条件使一批人以思想与著述为职业以来,他们的思想常常是与实存的世界的思想有一段距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 11)
论述1:葛老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反思与独立,我所选择的葛老书中四句以“当”字开头的话都有着一致的特点。这句话给我的启发一是读书和分析材料的时候除了要代入到作者的立场与视角去理解其要表达的意义,也要能够跳出来分析其形成这些观点与内容的环境与局限,要学会用批判的思维来阅读。二是思想能进入深邃的思辨环节的人,往往都是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或者干脆不在乎生存问题如庄子),然而构成实存社会的更多的普罗大众往往每日都在为生计奔波,这种不一样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他们思想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金句4:“当一个时代失去了诊断和批评目标的时候,知识作为筹码,思想成了装饰,语言则在游戏,思想世界是否也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平庸了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 8)
论述4:这一句话引导出了历史上的许多画面,读到它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科举制的八股文,知识分子们纷纷涌上仕途以争权、以诗文来换名,玄思成为玄言之风,禅思成为文学中的机锋妙语,这些往往就发生在那些政权与知识权力相融合且高度集中的时代,由于不可言,于是失去了诊断和批评目标。
金句5:“中国将来思想之新生,是否要了解自己,要了解别人,要在此两种了解下调和折衷,自辟新路?若我们真能了解自己,则自己方面必然有值得崇扬处。若我们真能了解别人,则别人方面必然有可以批评处。”(钱穆《中国思想史》P 279)
论述5:心态不可以失衡,看到别人的好,不要一味地就否定自己,别人也有不好的一面;看到自的好,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对方与自身,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即使是要批评,为了批评到点子上就必须对对方有深入的了解,即使是要否定自己,那也要对自身有了深刻的思辨之后再谈,否则争辩起来必然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局面。
[3队][S704]wing-深圳
金句2:儒家学说由于宇宙自然法则作为依据,君主制度作为推动的力量,循吏为代表的行政系统的教育与灌输,加上便于推广与普及的数字化、简约化的词语系统,本来就重视血缘亲情并以之作为社会认同基础的古代中国人很容易接纳这一套思想。(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253)
论述2: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经历的过程,需要由非常多的“元素”、条件构成,是对于一个国家层面来看的。而生活在时代“洪流”中作为个体的我们,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如何保持“思考”是一个需要锻炼大脑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信息流的作用,令生活的思考趋于同质,很多看似很多被想法都被信息所“推着走”,很多事情的本质、如S老师所说的“我们所看不到的问题在发生”,就是我们思考的盲区;当年上山下山的知青报名高考的比例;现在大趋势所谓“养育的高成本”、高房价,等待下降的房价;思考的盲区。很多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背后;现在我们看到,当年真正考上大学的知青以后的成就;预见到未来所养育出来的后代就是一个家庭(家族)强大的后盾。因而我们要保留着思考的空间与“能力”、定力,是否也算是保持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
[4队副][S373]无蔚-上海
金句1: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或一种思想,有一个支持的起点,有的把它叫做“预设”。(《中国思想史》导论 P33)
论述1:S老师在《学习的学问》中说过,学习就是一个登高望远的过程。别人看到大海,但你却什么都看不到,也有可能看到的是一堆垃圾。这是因为你没有站在对方所处的位置,他们的“显然”成了自己的“茫然”。这种“显然”也是对方的“预设”。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预设”的过程。
[5队][S929]Shelley-襄阳
金句1:首先,人们一般会认定,真实的思想史历程就是由这些精英与经典构成的,他们的思想,是思想世界的精华;其次,思想的历史是一个一个思想家构成的时间序列;最后,我们看到的精英与经典的资料就是当时完整而真实的情景。(《中国思想史·导论》葛兆光 P9)
论述1:结束思想史的阅读,回头看导论,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不同思想史的写法,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一个是写一般的思想和知识,一个是写思想家的思想史。读完钱和葛的两本书,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所在。书是需要自己去看才能领悟的,两本截然不同的思想史,给了我们截然不同的体验,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只关注那些精英的思想,一般思想不仅值得研究,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因为人的天性,我们总会忘记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一切。
金句4:从未为一般民众打算到他们的实际福利问题上去,却天天把自己从西方学到的许多对中国民众非切肤之痛的思想和理论来无条件向他们炫耀夸扬。外国的件件对,中国的件件不对。他们天天以宣传灌输外国先知先觉者的道理自负。(《中国思想史》钱穆 P295)
论述4:这句话是钱穆教授写于民国时期,令人惊讶的是,这句话放到今天,依旧适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百年前中国出现的问题,但是如今这一问题依旧存在。不得不说,西方思想入侵威力巨大,还有不少人以外国道理自负,向中国民众炫耀夸扬,甚至踩一捧一。时代在变,某些思想却依旧没变。这一点值得警醒,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1队][S541]Yao-北京
金句1:理性的思索开始在过去不证自明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上划出了一道道了裂痕,怀疑出现了,怀疑引起思索,思索就给人们带来问题,价值的源头是什么?理性的依据是什么?凭什么人们要相信这些思想与知识?怎样让人们相信你的思想与知识。(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79)
论述1:这段话给我两个启发,第一就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思考中的“预设”“不证自明”,这样会陷入一种偏见,会让思考的范围变狭窄。始终抱有怀疑之心,批判之思;第二就是后免得几个问题,我们在面对一个自己笃信的事情的时候,可以拿来问自己,一种说法,根上是什么价值观?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凭什么相信?他人如何让我们相信?——这是保护大脑的四个问题。
金句3:”当人们处理两个以上思想的同异问题时,很容易变成趋向同质方面的统一,而不大理会异质方面的区分“趋同的意义是有助于理解的趋近,但它的问题是泯灭了差异,消解了进一步的理解,把丰富的佛教思想限制在古代中国思想的有限的理解范围中。(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360)
论述3:这个观点对我们日常的冲突管理有启发。冲突有任务冲突和人际冲突,两种冲突都是因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时候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息事宁人”有道理也不坚持而选择妥协,但要清楚的是,这种妥协的后果就是失掉了自己的思考而陷入自己接受的框架中被圈住了。有意义的差异需要坚持和保留。
金句4:.....但很快已经进入世界的一只脚又缩了回来,过去曾经开放的大门也悄悄关上了,似乎人们伸头向外看一眼以后便觉得一切不足道,尽管这时天下已经变成万国......(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 293)
论述4:看当时的中国人状态,再反观我们自己的状态:觉得自己不够好,知道其他人已经有行动了,各种搜索、研究去看,看了一圈焦虑半天给自己宽心:“不过如此”,像鸵鸟一样,脑袋又退回脚下的沙子里。而中国如何走出当时的挑战和困境呢?---改变。我们应当从国家的发展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对照和反思。
[12队][S737]西子-杭州
金句2:书之病天下久矣。使生民被读书者之祸,读书者自受其祸,此局非得大圣贤大豪杰不能破。(《中国思想史》钱穆第四十节)
论述2:这个观点还是挺犀利的,但有其历史背景,理学过于钻研读书而忽视实务,国破山河之时是书本无法挽救的,所以要读书和行动结合。
[12队][S265]Jane-深圳
金句1: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桥。(《中国思想史》钱穆 P100)
论述1: 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以往理解当你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明明发现对方的观点有失偏颇,为什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呢。中立而不偏不倚,这里就表达了和而不同,不同并不代表你一定需要现场就表达出来,你可以像葛老一样透过思想史隐藏着自己的思想。能够保持不随波逐流代表持续向前,而保持中立需要更高的境界。
[2队副][S214]潇潇荷-郑州
金句1:今人预设它是“空白”,往往是因为先已在心中预设了一个对思想历史的价值判断尺度。(葛《导论》P 55)
论述1:隋唐思想史是空白的,是因为思想史的撰写者们已经事先在心中预设了对思想历史的价值判断尺度,只有符合那个标准的才能够被选进去,不符合的被筛下去了。不是思想本身是空白的,而是撰写者们所写出来的思想史是空白的。当自己做出判断的时候,要明白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看一些观点是怎么样被自己选出来的,另外一些是怎么样被自己给筛选下去的。除了反思观点,还要思考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从何而来的。一旦转换了标准,原本的“空白处”,可能会被新冒出的思想所填满。S在今天晚上的分享中有提到说:“学习是在穿越一个又一个的周期,每穿越过一个之后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大概是这个意思。听到这里时,我回忆了下自己的读书经验,反问自我:“为什么我跟了这么多期,也算穿越了好几个周期,没有这种感受呢?”得出没有结论的“价值判断尺度”是什么呢?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思考后,很多被我忽视的细节忽然就出来了。
金句2:从历史中寻找什么样的回忆,就是的传统在什么样的资源和基础上重建和生长,压抑什么回忆,就会切断一些历史的“根”,改变某种传统的取向。(葛《导论》P 86)
论述2:一种历史记忆,当它被发掘出来,经过重新诠释之后成了思想资源时,这一过程会形成传统不断延续下去。这句话和鲁迅先生的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遍成了路。”一块被圈出来的草地长满了草,如果要让人踩一条路出来,第一个人随便踩,第二个人大概会沿着第一个人的脚步走,后面的人也多半会这么走,一条路被无数人重复的踩,就这么出来了。自己的回忆也是这样的,在两个记忆点之间建立了链接后,那么这条路径有可能被重复唤醒,让人产生路径依赖。比如“定体问”,“原生家庭论”这也是某些人从历史中找出来的回忆,就在这个基础航构建认知。而其他的可能性,视角,则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如果自己想成为一个行动力强的人,不要总回忆为什么行动力不强,还是多想办法让自己做到持续行动吧。弱化持续放弃的回忆,唤醒持续行动的回忆,毕竟持续放弃也是一种持续行动。
金句3:思想靠语言表达。(葛《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 172)
论述3:通过语言的传递,人们认识了世界,通过语言的额调整,人们可以重新构筑一个世界,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如果思想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基于客观世界够贱的观念世界未必牢固,自己对于客观世界未必有透彻的了解。这句话迁移下就是能力靠做事证明。如果没有可以证明给人看的成果、业绩,那最好要觉得自己有能力,但知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没派得上用场而已。我是副队,小队智囊团在讨论大家的分享时内容时,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点:一个用心的人是会通过它准备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比如说:文稿和PPT的种种细节,看这些就会知道一个人到底有多用心。在听小伙伴分享时,语言表达的是TA的思想,在这思想背后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他的过去的一部分。思想靠语言表达,但我们感受到的会有更多的思想。
金句4: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中国思想史》(钱穆版)P 104)
论述4:这是一条个人致知,修身,立功的进阶路径。这里的“知至”我想把它解释成理所能力的做到,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极限,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修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条路径不是绝对路径而是相对路径。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做成了什么事,就走在了这条道上。只要是从一个点开始了,那就已经在路上了。这是一个又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可以先从一个点,一件事开始,踏上循环之后,让它运转起来,以这个点为圆心,慢慢扩大范围,直至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4队][S8]杨杨杨-广州
金句2:待天下太平了,我再做个善人,那是凡民皆能的。在乱世,还肯奋发向善,而且肯牺牲生命来向善,那只有希望少数豪杰之士了。(《中国思想史》钱穆 10墨子)
论述2:从一而终的,才叫持续行动。只在有限情况下能够达成的,那是看心情。
金句3:十年过去,我终于明白,那种希望全面改观的思想史虽然只能由个人写作,但却并不是我一个人之力可以完成的,特别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需要太多的可操作的思路、太多可综合的材料,也许,我只是在给以后的写作者提供一个不很成熟的思路和一些经过归纳的资料,可是我希望这种思想史能够真的写出来,我的希望能实现吗?(导论《中国思想史》P20)
论述3: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葛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很多其他研究方向的东西信手拈来不显突兀,但是葛老师在这里表露了他的内心活动,所以第一个层面想到的是,不管多牛的人都会有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以覆盖想要做的事情的难度的时候。下一次遇到困难/机会的时候,不要怕,先做了再说。第二个层面想到的是,真正厉害的人似乎并不特别在意最后的一公里是谁达成的,而是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不是能推进进度,这一点一滴,也是让读书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淡定跟开阔的原因吧。
金句4:给历史勒定秩序,让思路变得清晰,这是历史学的一贯做法。(导论《中国思想史》P44)
论述4:成就你的,也在另外一个维度毁掉你。勒定秩序的写法让内容变得清晰的同时也忽略了其中的连贯性和空白处,让所讲述的东西完整性有所缺失。
[5队][S424]大侠-杭州
金句1:一些观念会消失,一些习俗会被革除,一些信仰逐渐被越来越理性的人们所鄙夷,也有一些失去了生活土壤的礼仪,会逐渐地被当做赘余而舍弃,在消失的、革除的、被鄙夷的和被舍弃的东西背后,有着深刻的知识和思想的背景。(《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导论》P 67)
论述1: 并非只有创造才有意义,倘若把所有事物的诞生和消失都看成是一种生命,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产生只不过如婴儿坠地,第一声啼哭不过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信号,后面百年生命旅途才是我们所讨论的人之一生。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没有一件事物后续发展的自觉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出现,然后迅速地被其他新出现的事物吸引走目光,乃至它最终消失的时候,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哦”,那么我们对它的观察一定是极其片面的,甚至会完全忽略它背后发展演化的脉络和原因。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全局的观念,既要见其生,也要思其亡。
金句5:心不能与身离,不能与物绝,又不能无前后之相续。(《中国思想史(钱穆)》P 246)
论述5:暂且抛开古人对“命”、“性”、“心”、“知”等术语的区分,把“心”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必然是以生命为存在前提,以对外作用为对象和素材,并且前后衔接、有因有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知识、观念和思想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一事一物,纵然知无涯而生有涯,也当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总结来充实人生的厚度,一直不完满,却又一直奔跑在追寻完满的路上。
[10队][S312]小艺-上海
金句3:知见、观照必有所知见、所观照,亦为外在和他在所局限。(钱穆《中国思想史》P160)
论述3:六祖重视的是人类心能的明觉,希望人们能够脱离外界局限去追求纯粹的知见和观照。“野鸭子”禅宗公案的故事告诉修行禅理的人,要以明心见性为第一要务,不要被眼前的生住异灭所局限,而是去注意内部那个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如如不动的“心性”。
金句4:要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钱穆《中国思想史》P220)
论述4:陆象山此句劝人旨在激发人向上的志气,多么振奋人心,坦坦荡荡,字里行间透出顽强的生命力来!人生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中坚守本心,不为所动,而逆境中振奋精神,坚定信念,从阴霾低沉中走出来,用行动去创造和改变自己的未来。
[2队][S587]Mig-北京
金句1: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便使人在后代人心里永远保存出现,这即是其人之复活,即是其人之不朽。因此,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钱穆《中国思想史》P8)
论述1:以前虽然经常说“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但其实从未想过“何为不朽?”《左传》中提到要不朽有三种方法:一是立德,即德行能够流芳百世,比如孔融让梨,雷锋做好事。二是立功,即建立丰功伟业,比如于谦守卫北京,抗日英雄杨靖宇、张自忠等。三是立言,即写下永世流传的经典著作,比如王阳明。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死去的人如果仍被活着的人们纪念,灵魂就会不死,一旦世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他,灵魂就会消失。而一个人如果能够立德、立功、立言,那么一定会被活着的人们永世记住,也就能够不朽。对普通人来说,立德很难,立功不易,立言更不轻松,但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天赋在哪里,或许可以树立一个小目标,努力做一些能让人记住的事也是好的。
金句2:欧洲人革命,都集中到自由、平等两件事。中国人向来不懂甚么是争自由、平等,就因为中国的专制,和欧洲比较,实在没甚利害。中国人民直接并没有受过很大的专制痛苦。(钱穆《中国思想史》P289)
论述2:以前没注意,看到这段话后回想了一下,好像西方电影确实大都是讲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而中国电影很少讲这个。突然觉得有意思,以前看西方总觉得西方人天生爱自由平等,所以才更注重个人主义;而古代中国人总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之中,身不由己,才是没自由。现在看来,就像俗话所说:缺什么吆喝什么。没有自由平等的人才追求自由平等啊,有的人就不需要追求自然也就不重视了。古代中国人生活在大家族大家庭中,虽然看起来要受到牵制牵连,时常身不由己,但作为个人也会受到大家族大家庭的保护,获得家族利益,减少所受的伤害。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人多力量大。一个家庭中有一人得势,全家也会沾光;一个家族中有多个人得势,全家族人都会得利。
金句4:政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中国几千年来,社会上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在不相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还不能完全学欧美。(钱穆《中国思想史》P291)
论述4:读这段的时候突然就理解了为何我们国家要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社会形式,是我们国家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但社会主义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一种思想理论,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自然就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队][S756]babyer-京冀
金句5:若一切委付于自然,只要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而且不可逃,如是则有自然,无人生。有遭遇,无理想。有放任,无工夫。决非庄子本意。庄子书中都有一番细密工夫,又求能到达一种理想境界,并非纯任自然。把消极处不得已处一切委付于天命,政要人在理想可能处积极处下工夫。(《钱穆中国思想史》P135)
论述5:很多人曲解了老庄的思想,认为这是消极论,认为人生就这样了,摆烂就可以,但是庄子的本意是要有一番细密的工夫去追求理想境界的,而不是放任发展,所以如果说保险行业乱象丛生,那么也是不能摆烂的,依然要下大工夫来改善这个行业。
[7队副][S367]FS-嘉兴
金句3:无限扩张的结果就是消解自身。(《中国思想史导论》P100)
论述3:没有谁规定了思想史是什么样子和多大领域,思想史领域范围也不能无限扩张,如果无限扩张,思想史反倒会被消解,会被充斥的内容掩盖思想史的原样,最终遭至崩溃。
[7队][S588]I do-北京
金句1:一个聪明人是撑不住一个笨人连续问20个问题的,因为任何问题的回答都基于一个逻辑起点。
论述1:以前总背“道生一、一生二……”,也曾想过那什么生“道”呢?后来看解释:指说不清道不明的万物之源。没有人能说清楚,于是也就不问了。读完思想史后,我开始警醒,其实一切都是有答案的,哪怕答案是模糊的,也是有一个存在的过程的。遇到什么事儿,可以连续问自己20个为什么。
金句2:孔子已经意识到“无”了,故而没说无,只是在践行无,老子认可有,所以站在无的对立面去说有。
论述2:这让我想到“佛性”同样也要兼顾经典和世俗,也要做很多解释,比如人人都有佛性,顿悟等,那如果人人都有佛性,还需要通往佛性吗?既然顿悟就可以成佛,佛教还有什么作用呢?它给的解释是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被遮蔽了,因此需要不断的修行开启佛性。(我觉得这两种思路很牛掰,如果你是从事辩论或者是写广告以及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佛教和道教等教的演化思路中得到很多启发)
[6队][S663]川vegan-北京
金句2:如果知识寻求实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内心情感及寄寓这些内心情感的仪礼和象征都丧失,而丧失了这些的人类,也丧失其人之为人的依据而沦落为生物。(《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p101)
论述2:目前的我们似乎只会追名逐利,只会享乐,觉得人生在世就应该是吃喝玩乐的,及时享乐的。可若是这样,那我们与那些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作为人类,能读书写字、能读经典能传播经典更能按照经典行事,这不是就是作为人类比动物多一层的能力吗?若是我们没有把这种能力应用好了,那其实已经不是人类了,只是披着人皮的动物罢了。生而为人,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还有关于人生和关于生死等重要的事情需要学习、思考和实践。这才不枉做人!
金句4:佛教一直认定,从此岸到彼岸,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应当承受这种考验,在这修行之路上艰难跋涉,才能逐渐接近神圣的境界。(《中国思想史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二编 P379)
论述4:其实不止是真正的佛教徒的修行是需要长途跋涉经历万难才能成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和领头人,那个不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学习才能达成一定的成就的。屠呦呦在找到青蒿素之前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失败和艰难的。没有什么是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的,从此岸到彼岸,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考验。
[7队][S374]海奇-广州
金句1:论善恶如此,论是非亦然。是与非也不是截然对立之两敌体。但我们必要在此浑然一体中明辨是非,所以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论述1:以前认为中庸就是庸庸碌碌的庸,圆滑没原则,两边不站又两边都帮,不过墙头草,但由钱老注释的中庸是另一番面目,它是一种智慧,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它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有严谨的辩证推论,所以对于一个词的定义,不同的人从其中理解的是不同的深意。
[6队][S60]蚕豆-北京
金句1:人在论述时,总有一个逻辑起点或者他的盲点,可以称为“共识”、“道”。(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33)
论述1:这个起点就是一种假设,比如做数学题,实际上有着很多假设,只有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才能求解到这个结果。我们描述的时候,默认这个情境,默认有这个不言而喻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事物处理的边界,超出边界这个道理就不起作用。
[执行组长][S9]艾伶-北京
金句1:身后的历史很长,纷纭的现象世界太复杂,人类的个人经验太有限,要把我感觉所不能达到的领域,要传递把握到的知识,只能依赖语言,语言给人们呈现与构筑一个世界,就像一个地球仪要象征一个地球,一张图表示整个宇宙一样,语言象征在人们的思想中把世界展现出来。(《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P 185)
论述1:语言产生的意义很大程度帮我们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播、和对世界的认识,一个人不能走完每一条人生路,也没有办法去体验每一种人生,通过语言和学习,很好的帮我们呈现和构筑了人的思想世界。
金句4:任何时代中,文化精神在强权政治下都不可能获胜。(《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P 231)
论述4:这句话的重心我认为是“强权”,文化精神的传播需要大量的宣传和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你的文化精神与强权掌握者的精神相悖,那就很容易被扼杀或者是摧毁。
[9队副][S853]曾-盐城
金句3:“思想”这个词语比“哲学”富有包孕性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5)
论述3:思想史和哲学史都是历史的一种类别,有人说思想史属于哲学范畴,其实从范畴上说,思想史可以包括哲学史。思想史可以理解为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包括意义、观念、方法等。它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文化,在时间空间中一代一代的重复、变化、循环、更新,最后慢慢形成了历史。哲学是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哲学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们国家的思想史研究开始的比较晚,最开始的时候会套用已经成熟的西方的哲学史的系统来进行梳理著作,但是后来渐渐发现用哲学史的方式方法来描述中国的思想史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思想史”没有科学做前提基础,而且与西方所谓哲学意义并不相同。
[4队][S201]浦月-成都
金句1:积极入世,应该在智识上、理想上有更多准备。而道、咸以下的思想界,在此准备上实嫌不充分。根本自己没有一坚明确定的立脚点,急剧感受到西方那番精力弥漫、横厉无前到积极领导,遂如盲人瞎马,干柴烈火。实干的意向超过礼研寻,破坏的情绪超过礼建设。事实上发生了种种阻碍与冲突,反而由此激起思想上的悲观,而转向极端与过激。(钱穆《中国思想史》P 275)
论述1: 赤手空拳进入一个新环境是会懵掉的。内核不稳,就会被各种思想带得东倒西歪。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套扎实地信仰准则,非常危险。他可能会被骗进传销组织、邪教组织,接受他们的洗脑,一瞬间仿佛大彻大悟,要立志做全新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没有思想上的储备,就容易被带偏。
[5队][S735]美竹-开封
金句1:考古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仅仅是金石赏玩。(《中国思想史导论》P 101)
论述1:书中说考古和文物不断进入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几乎每一次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这句话影响了我对博物馆的看法,一直以来我觉得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了解那个时代的演变和灿烂的古文化,但是通过葛教授的书,发现考古和文物还有一层重大的意义,就是通过过去了解我们中国人思想的脉搏,了解我们华夏民族的独特个性养成和文明发展。今后我再去博馆物感觉真的不一样了。
[12队][S776]张cowry-贵阳
金句1:“无画处皆是画”,空白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内容,断裂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连续。(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55)
论述1:“空白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内容”给我的触动是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断裂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连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缺陷美。因为思想史的写作者看不上平庸和停滞的历史阶段,所以思想史看似留下了空白,但是思想从未断裂过。就像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对人生转折点印象深刻,如中考、高考、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等,而忽视了平淡的生活,但是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平淡中渡过的。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首先是养成记录的习惯让流逝的时光有迹可循,其次是享受当下,用心生活,做好手上的每一件小事,不要把一昧的把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归结为虚度光阴,适当的慢下来可以更好的前进。
[10队][S639]知之之-北美
金句2:凡是人为的叙述都潜藏某种“有意的组织与涉及”。(葛兆光《中国思想史》P139)
论述2:正如“因为有了偏离,地图具有了思想”,每次人为的叙述,都或多或少地与事实有所偏离,即使与事实没有偏离,也会通过语言的传递,让读者获取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判断,而非事实的真相。这也是“名”与“实”固有的差异。这给我的警惕是,阅读他人作品,要意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而当自己在拟制作品时,也要对自己倾向的文字组织有所克制,尤其是主打真实记录的作品,要尽可能客观,而不是用自己学习到的“语言”技巧,写出看似真实无偏见,但实则不断错误引导读者的文字。
金句4:中国文化人本来想用它来抵挡一下汹涌而来的西潮,没想到它倒成了西潮渗入的渠道。(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二》P465)
论述4: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清末知识分子抵挡西学中,也在宋代为了抑制理学等新兴思潮发生。宋朝政府鼓励传统知识分子对新兴思想展开批评,结果反而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思想。。让我意识到思想是抵挡不了的,尤其是大势所趋的新思想,更加不可抵挡。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多时候,越想遮掩舆论,舆论越发汹涌。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5队][S497]Ercia-深圳
金句3:如果我们把现存种种文献汇集起来加以考察,再把新进发现的大量简帛佚籍作为理解当时只是现象的背景材料,再参以各种考古发现,就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思想的大势。(《中国思想史 第一册》P195)
论述3:这个句子给了我启发,如果我将最新的文献、书本等收集起来,加上周边发现的一些现象和行为,是否就可以分析出来现在的时代的大势。就像S老师让我们多阅读一些文件,这些文件会给我们一些解题方法。其实这就有点像作弊,我们从他们的调研和预判当中抄答案,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时代不断推动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这样的预判和思考方式是不是值得学习的,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来。之前我们老大就跟我们说,我们的工作职责其实就是解题,市场将问题抛给我们,我们给出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又有市场来验证。
金句5:人生问题中最大的,还是一个人死问题。人死问题便从人生论转入宇宙论,这已不属“人”而属“天”。死生之际,便是天人之际。人人都不愿有死,人人都想不朽、永生,逃避此死的一关,这是世界人类思想史上最古最早共同遇到、共同想法解决的问题。(《中国思想史》P7)
论述5:今天,我同事给我看了一张图,出生之后,无论上了初中还是没上初中,工作了还是没工作,最后到达的终点都是死,其实我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这个思考从古人就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永生的解法。但是却有了很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人生苦短应该尝试更多新的事物,比如活着就该追求舒服的活法,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得一些灾难片,很多的结局就是人们最后团结了起来重新建立家园。我一直都怀疑,这样的结局是否真实。现在我发现,其实这就是编剧的一种解题思路吧,他也不知道这样的灾难该怎么阻止,但他认为,团结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者会有超级英雄出现给我们解决。这也算是提供给我们的一种乐观的解题思路。
[2队][S542]阿开
金句1:当前的人生界,既有恶之依存,则人生努力,端在把握此可继之善,择善而固执之,隐恶而扬善。(钱穆《中国思想史》中庸P92)
论述1:这句话中可以窥见儒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孔门中有孟子这样相信人性纯善的理想主义者,也有荀子一般深谙人性阴暗面的人,但难能可贵的是即便了解、见识、吃亏过,依然选择努力把握可行之善,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以光芒照亮阴暗。儒家思想能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一方面是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统治者看到了其“民意代表”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金句2:一切对立,都不是截然的。在对立的两极端之间,还有一段较长的中间过程。我们若不忽过此一段中间过程,则此对立的两极端,只是此一体之两端而已……此两端,即从其相互接触的中间过程而消失了他们对立的矛盾,而融和成为一体。(钱穆《中国思想史》中庸P97)
论述2:读到这段话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太极图的形象。许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站在观点对立面的人/事物所处的状态,因而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彼此的理解并不需要进入对方的领域,中间存在许多可以增进不同层次理解的途径。就如同如果当初如果没有选择参加经济学读书,我很难想象学好数学对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行动前的“能有什么用?”真的纯粹是难以想象“有用”的状态是怎样的,以至于不肯迈出去第一步。
金句4:中国思想史的表现,永远是平易的,轻松的,连宗教思想上的大革命,也只如此般平易轻松地滑溜过去。试问,这需何等的大力量?(钱穆《中国思想史》慧能以下之禅宗 P167)
论述4:在某一领域学习得足够精深广博的人,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所耗费的时间,远比普通程度的学习者要快得多,原因在于ta已经形成了知识网络,积攒了足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再进行迁移时。就好像建筑公司从一地迁至另一地开展新项目,设计图和建筑完全不一样,但是基本的建造方法、程序是相同的。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宗教思想改革也是如此,借助足够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学习、接纳、包容、转换并没有对文化根基产生重大影响。
[7队][S346] Hanna-上海
金句1:思想和制度的巨变,不是轰然一声的坍塌,而是一点一点地瓦解,传统的残存是如此强烈的粘固剂,而历史的象征是如此坚固的石块砖头,要在一时就掀翻它是不那么容易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 74)
论述1:思想和制度的形成是经过了建立,调整和不断完善后最终确定下来的一种固有模式,它形成得如此坚固,它的瓦解也变得不那么容易。如同一座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是岁月,同样风化它也需要漫长岁月。所以,要瓦解一种旧思想也需要进行长期的斗争。例如,爸妈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没必要多读书的思想,女孩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思想;再例如,总想一劳永逸的思想,渴望一夜暴富的思想,希望通过速成获得成功的思想希望躺着就能健身的思想,吃点保健品就能青春永驻的思想等等。前者是父母祖辈遗留下来的旧思想,后者是市场为了能长期培养韭菜的思想,这些思想如同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那么,要如何瓦解它?只先找到它形成的逻辑,然后慢慢一个点一个点的拆解它。例如,多给父母灌输女孩子也能多赚钱,养老的概念,经济独立的人生活幸福指数更高的概念;又如快速成功的背后是无法持续的死结,一劳永逸的背后是躺平的颓废,一夜暴富的背后可能是法律的边缘,速成获得成功可能是肥皂的泡沫。把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持续灌输,那么思想荼毒就能被慢慢清除。
[8队][S734]Lena-石家庄
金句1:传统思想史的写法使得思想史的连续性被割裂。(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53)
论述1:葛兆光观点:思想史应该是一条在水里游动的活鱼,而我们看到的过去所展示出来的,经常是被装在盘子里、端上桌的东西。从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人文知识逐渐从传统形态转化为现代学科以来,从西洋尤其是东洋那里学来的写法有很重的教科书意味。学者们一想到写史就容易想到这种套路上来。我们市面上见到的很多史书都是这种写法。这种由单个思想家构成一"节"、由若干个时间相续的"节"构成"章"为基本框架的写法,使得真正具有连续性的思想史,在思想家的章节中切割开来,连续性在这些章节中消失了,思想被分块包装起来供读者任意采撷和阅读。有利有弊。正面意义:有理解框架,便于记忆,"鱼"装在盘子里端上桌才容易吃。负面影响:复杂的思想变成了可以背诵的图式,思想被蒸馏、被压缩。教科书的框架,有着规定的视野范围,缺乏个性但是有权威的语言风格,刻板的形式,容易培养出装在教科书里的套中人。就像古代社会中,士人为了应对科举考试,总结而成的类书,启蒙书目等,也是一样的感觉。容易背诵、记忆和传播,却往往容易失去思考。教科书是有权威性的,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思想,所以教科书的插画问题才会引起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面对教科书,也要保持不全信的一种心态,教科书并不代表就是全对的,也只是代表一种权威的观点而已。
金句3:汉字的书写方式是唯一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的。(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40)
论述3: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古人认识世界是从对于具体世界所习惯的直观感知和形象表达开始的。文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言语系统,汉字的延续代表了中国文明的延续。汉字的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汉字的独立呈意性,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所以句法比较松散,古代中国思维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以前学习文言文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字词的意思就那么丰富,为什么主谓颠倒,古人都是怎么沟通的?汉字的象形性和独立呈意性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做全面分享的专题选择的《汉字的起源与演化》,很好地了解了汉字的演进过程。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
[8队][S68]小艾-青岛
金句2:思想走上调和折中的路,已经是思想的衰象。(《中国思想史》钱穆 P 108)
论述2:迁移到工作中,如果没有新客户进入,没有新的开发思路,长时间端着老客户积累的饭碗,已经是工作退步的表现。这就是我上一份工作的状态。我没有能力在当时的情境下改变--不知道往什么地方使劲儿,几乎没有方向。当然出走调和折中在短期内不见得出效果。放到历史语境中,如果当时有新的思想出现,未见得能传播开来--可能有一些新思想就是因为没冲出来而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么我现在知道了这个历史规律,我也处在没出实际成果的阶段,我只能笃定--还好是在逆流而上,还好已经开始了新的方向,一定可以做出成果。思想上没滑坡,可以可以。
[8队][S97]杨少侠-北京
金句1:道不是有个物事闪闪烁烁在那里。(《文集》卷四十五《答廖子晦》)(《中国思想史》【钱穆著】P213)
论述1:天地之间,并没有一个实物叫道理,也没有一个实物叫秘籍。现在有很多知识付费类课程,其宣传给人的感觉就是买了=学会了。事实上知识并不是黑夜里闪烁的夜明珠,不是拿起这颗珠子就万事大吉了。知识更像是金子,需要千淘万炼,需要尽心工夫才能取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金句2: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般若品》)(《中国思想史》【钱穆著】P157)
论述2: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位前辈对我说过的话。人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怕错,不断地自我纠正,都是人,凭啥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呢?以下是他的原话:「什么是加速度,是求瞬时速度,把时间切成一片一片,足够小,无限接近零,这是微分。什么是积分呢?典型的,求圆的面积,割圆术。如果我们回到牛顿那个年代,有当时的数学工具基础,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没有可能推导出来呢,不一定结果一模一样,至少你有这个思考了。为什么你没有,因为你不自信,刚思考出一点东西,看看周围,觉得和别人不一样,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错了。都是人,凭啥他们说的就是对的?我的内心够强大,所以可以否定别人。」
[4队][S855]魏雨钊-北京
金句2:据说,当历史不再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当时间中不再有异乎寻常的人物,这个时候是既没有时间又没有历史的。(《中国思想史(导论)》 葛兆光 P60)
论述2:我们以往理解的历史都是有意义的、值得记录的、重大的事件或知名的人物。但是,葛老师提出了一个值得发人深省的思考,芸芸众生即便很普通、一段历史岁月虽然很平凡,但这些是存在的。唤醒我们思考平常和平凡,拥抱平常和平凡,这种平凡和平常的日子不是平庸,反而会让我认识到普通人的生活即便再平凡,也是要努力过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如果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我们也难逃这样的平庸,那为什么不努力一下,让自己的平庸与众不同、为心无愧呢。
[8队][S785]L-南京
金句4:毕竟这时和明代初期所设的四夷馆不同,要用洋人的语言来学习洋人的事情了。(葛《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P400)
论述4: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指望用自己现有的语言、认知体系来完全理解,并不合适,这其实是用过去旧有的方式,还想获得不一样的结果一个道理。如果不放开心态,以空杯的思想,去了解陌生领域,或者拐个弯从别人那里拿现成的解读来了解陌生事物,就是隔靴搔痒。不如坦然地直接面对,用这个领域的语言、这个领域的思想去发现、理解。
[9队][s751]风筝-北京
金句6:在此后的历史我们也将看到,当人们无法直接从确凿的知识立场反驳时,他们会从一些经验上寻找对抗这种世界图像的途径,把它当作当时无法证实的传闻,贬为一种想象的神话。
论述6:其实还有一句,“一种新知识的理解,与一种新语言的翻译没什么两样”,读书活动结束了,新知识的冲击却没有结束,面对新知识要以史为鉴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这样。
[执行组长][S255]荔枝-北京
金句3: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不出现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这恰恰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思想史卷二》P36
论述3:盛唐的思想很平庸,但在生活,诗赋,接受文明的开放度等方面就很不错。就像是人无完人一样,在一个方面比较擅长,但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就很好。比如很多的男生,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处理生活细节的能力却非常差。再看我们的读书活动,有的小伙伴在参加的时候各种问题频出,但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却是个小能手。所以,看待人和事,是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不能以偏概全。
[2队][S349]连小喵-厦门
金句1:语言和理性所建构的一套知识成了人们不必置疑的理解框架,甚至取代了真实的世界,在这种“常识”框架中,自由与超越的心灵就不自觉地被束缚在被设定的“常识”中。(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92)
论述1:本章内容是禅宗注意到语言对人们思维的影响,因此刻意改变语言的使用习惯,以提示人们跳出语言的框架进行新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所学的知识、所处的社会背景会使我们形成一些思维框架。我们依靠这种框架来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但这些框架有时也可能会制约我们的思维。因此当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时,我们要控制自己第一反应中那种理所当然的评判,而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甚至是自己形成某种第一反应背后的预设。这样我们才不会很容易地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影响。
[12队][S842]小盖-西安
金句3:读书是血脉骨髓理会,今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中国思想史-钱穆》P217)
论述3:这话让我想到现在在做的行业小组的概念梳理,他其实就是帮助我们梳理一个知识血脉的方式,就会让我们对知识理解更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个别词语的意思。
[执行组长][S125]小玉儿-泉州
金句2:历史是一面被打破过的镜子,碎在地上成了千百片的镜子,每一块镜片在每一个捡起它的人面前都映射着一片天空,人们不可能把千百片碎镜子的天空连成一片。(《中国思想史导论》P45)
论述2:历史的解读是人的解读,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作者眼里的历史不一定就是你眼中的历史,读历史终归就是读他人眼中的历史,就像在葛兆光和钱穆眼中,董仲舒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葛兆光认为董仲舒开创了儒家的新历史,钱穆认为董仲舒使西汉学风转向以经典注释来代替思想,是一大祸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未必是真相,在读历史文献的时候要辩证统一地看问题。
[12队][S105]习习-青岛
金句1:是否应当打捞这些被历史和历史学家减去的片段,重新“去熟悉化”,使我们的思想史有一个不同的脉络?(《中国思想史-导论》P74)
论述1:放在学习中,就是用进废退,即当“文明”在各种生活领域以“新”获得正当性的时候,“不文明”和“野蛮”就只有作为“旧”,在很多生活领域悄悄退出。而放在婚姻中,去熟悉化的过程就是七年之痒的过程,需要打破去熟悉化就需要打破七年之痒的谬论,进而让婚姻有一个不同的经营脉络。
金句5:那些零星的渗透和逐渐的滋漫,就瓦解了隔绝的堤岸。(《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274)
论述5:很佩服葛老能够把温水煮青蛙的现况写的如此清新脱俗。其实其背后的逻辑是在意识形态逐渐完熟定型与固化的时代,思想体系的内部就不再具有自我更新与引发变异的资源,已经不再有自己变化更新的内驱力,这些不就说说的中年危机吗?任何危机都是调整的契机,甚至中年危机就是调整亲子关系的默契度,如果没有破格的默契,隔绝的堤岸将一直在。
[7队][S261]珍兰Nina-南非约堡
金句1:人在节限中获得其尽量之自由,这是一种乐。(钱穆《中国思想史》CH6)
论述1:孔子认为人要学会“克己”,控制自私的一面,不要让其放肆。在克己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别人。孔子认为人不可能完全自由,而是有节制的自由,而实现自由的途径就是“仁”。自由是相对的,“节限”其实就是边界,弄清楚边界,知道什么时候能突破边界、什么时候应该控制在边界之内,才能获得快乐。
[执行组长][S11]titi-武汉
金句1:象征本来只是来自于经验和记忆,但当经验和记忆中的现象与某些另外发生的事情被人们当成必然的应验,被纳入因果关系,它们就成了象征,象征的反复出现,便可以成为预兆。(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P60)
论述1:所以我们以为的象征到底算不算象征,是人自作多情的刻意关联,还有人故意误导他人?如果象征不切实际,那么所谓的“预兆”也就不可信。不同因素之间看似的关联可能只是巧合,需要我们更有逻辑去分辨和寻找真实的关联性。感觉掌握了这种技能,就好像手握一柄金光大斧头,无情劈开伪装和矫饰。还有一点就是刻意关联会不会也是人在逃避和偷懒,希望由此及彼,给自己一个理由?人的惰性有点可怕,自己需要警醒。
金句2:我们在此时此处之所谓“知”,在别时别处,或许将转成为“不知”。人类知识既不足凭,其由知识所连带引起的“好恶”之情,以及“是非”之见,将更不足凭。(钱穆《中国思想史》P39)
论述2:这句话真是让我汗颜。用已知去揣测和臆断未知,还没有搞清楚就说不对,还没有入门就说没必要、不好用、很难,这似乎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状况。还是应该尊重一下知识,也给自己多一次机会重新发现和了解未知。
[7队][S103]Sanyue-广州
金句1:若我们能真切感觉到需要有民族的先知先觉,我们自有兴趣来仔细研究中国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钱穆 著P296 )
论述1: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结合实情开辟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也是这次思想史阅读感触比较深的一点,对先前的无知,说来挺惭愧,我过去学习历史,只知道接收的结论,某个朝代某件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产生了什么变化,但是朝代连续起来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在我的认知里是断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没很深的思考,听挺无知的。这次看完之后,小到个体,大到更大的集体,国家、时代,思想的变化不是突然的,是一点一点的,我们从思想的高潮、国家的盛大,到被西方侵略,战败,开始学习西方,全面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当时的西方强大,即使这种强大是靠掠夺得来的,也要师夷长技提升自己,再到这100年过去,我们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提倡引领全球化、提倡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现在更是向全世界来主张我们自己的精神文明特色-合作和谐共赢,而不是西方掠夺侵占霸权这一条路。二十大里面提了许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部署,为什么我们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提到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不只是因为现在可以在与之抗衡,是实实在在走出了这样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除此物质之间抗衡之外,还有精神层面的竞争,精神层面、思想层面过去学别人来提升,现在自己引领主导,我想这就是文化自信,信仰的力量。但是这些信仰的来源不只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金句3:所谓“传统”并不是只强调接续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中是有一种内在的紧张的,人们常常忽略了传统中本来就包含了“复古”、“革命”、“更化”等等反传统的倾向和资源。因此,当人们在痛感传统失去意义的时候,也会从传统的另一个口袋中找到资源。(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P483)
论述3:这种心理失衡发生在,发现东方没有那么强大,没有强大的技术和知识可以强大的支撑我国,与曾经鄙视的西洋相抗衡时,人们开始抱怨传统,开始采取全盘否定 的态度去否定传统。但其实革命、更化这些本来也是传统中的一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全盘否定。我们在做事情、与人相处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时也很容易全盘否定,这种失衡要不得,应该辩证、冷静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6队][S506]潇简-深圳
金句2:…主要通过他人的监督和一些具体的措施,促使自己反省,约束自己的心灵,由于需要有第三者扮演客观的监督和控诉角色,这样就产生了证人会、省过会等等组织,用实际可用的知识,可以约束和追究的道德自律,来对王学有其后期王学极端主义进行补救,这样就刺激了追求实际行为和道德功夫的风气…(葛《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P356)
论述2:如果我们想要约束自己和促使自己的反省,其实可以参考金句的做法,寻找第三方监督,可能是依靠社群、同学、伙伴的外在监督来促使自己产生约束力,当自己的力量逐渐强大之后,再摆脱这种外力形成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金句5:智属哲学范围,仁则不属于哲学范围。因智是理智,而仁则属于情感。尽可有主张以情感为重之哲学,而情感本身则不成为哲学。然情感纵非哲学,却不得不谓非人生。(钱《中国思想史》P3)
论述5:智慧、仁和情感的关系在这句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智慧是人理智的一种体现,是人的知识的高度集中,而仁是一种仁爱,一种善良,一种良知,属于情感。而情感带有人的主观性,不利于哲学的理智。因为情感不能归属于哲学,但是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存在,是每个人生都必有的体验,所以是人生的一部分。尽管情感不是哲学,但是情感也可以包含思想,所以中国思想史中包含情感。
[9队][S814]杨光-武汉
金句4:自己认识不足,在空洞无把柄的心理状态中,如何运用得别人家的文化成绩?到底逐步陷入,由造船造炮转到变法维新,又转到一连串的破坏与革命。模仿别人不见效,总认为是自己本身作梗,不断把自己斲丧。斲丧愈深,模仿更低能。(钱穆《中国思想史》P276)
论述4: 西方思想传入,在智识和思想上准备不多,以至态度消极,没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立脚点,产生破坏情绪,再加上困难与阻碍,由此激起思想上的悲观,转向极端与过激。所以在不明朗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心态建设,然后积极行动,时刻准备着。有情绪正常,不要自我怀疑和否定,利用情绪正向引导,防止内耗。
[6队][S463]亚拉-上海
金句1:“道术为天下裂”恰恰是思想盛宴的辉煌开端。(《中国思想史》葛兆光第一卷P 67)
论述1:上古时代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区别,是非常大的。作者没有做出解释之前,我并没有理解为什么思想会突然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的分裂与繁荣。直到看到了作者的解释,才意识到,原来上古的神本位的思想是一种“无需多加思考”的,用神的名义便可以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解释;而轴心时代的诸侯崛起,使得上古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体系的权威性被消解,重新建立起来的一般知识与思想的体系,是以观察为手段,以理智为载体,对世界进行新的认知、解释与秩序的重构。
[9队][S626]Joy-北京
金句3:历史在他们眼前上演的是同样的电影,出场的是同样的人物,纵然有的看者一时粗心,漏掉了一两个镜头,有的看者时时走神,把前后的事件互相重叠错乱,但悲欢离合的情节并没有太大的分别。(《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312)
论述3:对作者形象生动的比喻特别佩服,特别能把握准事情特点,其实最后一句话反而令我反复读才好像读懂一点。为什么前面有了这些主观的注意或忽略,结果却大差不差?到底是谁影响了谁?这些主观确实是自己的主观吗?还是到最后不得不生搬硬套来迎合结果?
[1队][S697]凯瑟琳—北京
金句5:克己、由己,即是自由。人在节限中获得其尽量之自由,就是一种乐。(《中国思想史》钱穆,p18)
论述5:说到自由,也许是儒家文化和思想的无知无觉之影响,在很早之前的懵懂探讨中,我就意识到自由不等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不一定快乐,就像我不能想看电视就一直看电视,看完后其实是不快乐的、痛苦的,后悔为什么不能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就像孔子提到的,要“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私,不要放肆,才能获得持久的乐;“由己”,做事顾及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也才能获得友情中的乐。
[4队][S584]悠悠-杭州
金句3:类书成为了背诵和应急的文本,缺乏内在力量,缺乏实际生活意义,成为了徒具装饰性的条文,失去了与之相符的社会秩序和结构。葛《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17》
论述3:现在书籍很多,从来不缺各种信息,尤其是几句话组成的短视频,这种言论总会走极端,一件事情的解决方法就是非此即彼,我在想,古人一辈子读了几本书,依旧可以做成很多事情,在现在要读这么多书,好多问题依旧解决不了,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不理解,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看书,好好读书,后来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真的也不能照着书上做,读书是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真正的问题还是要自己去解决,不能通过读书的方式来逃避问题。
[5队][S257]Living-上海
金句1:不必特意把"史料"看成是"真"与"伪",更不必把"真"与“伪"分出价值的高下,无论真伪,它都包含着思想的历史。( 《中国思想史导论》P141)
论述1:这句话周末大课中也做过解读,S说,只要你在做事,那么你的行动总是在向外释放着信号。我觉得借用这句话的结构,可以改写成”不必特意把事情成败看成是"有用"与"无用",更不必把结果分出价值的高下,因为在过程中包含着我们的真实体会。“类似的概念我们在教育学中也读到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也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收获的毕竟的过程。但我们的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就直接放弃了行动,认为这样的行动毫无价值。
[5队][S38]卖萌-北京
金句2:思想的资源常常是共享的,思想家总是可以从前代思想文本中,通过以意逆志的解释,阐发出一些新的思想,于是旧的思想就有了新的发扬,新学说就有了老传统,这就叫“思路”。(《中国思想史(第一卷)》P293)
论述2:在学习经济学时,我们也学习了经济学家所持观点的由来与发展,与思想家的做法类似,新一代的思想家从上一代思想家那里继承衣钵,或肯定并发扬光大,或否定并改弦更张,无一例外,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去做新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旧的思想焕发了新的活力,但它其实又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思路就像流水,斩不断。作为一个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具体的知识和思想,也要学习思路,思路其实代表了前进的方向,如此有利于我们对新的发展做判断以及做好准备工作。
[6队副][S31]银子-南京
金句1: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P10)
论述1: 这句话是葛老对传统思想史写法提出的三个疑问之一。也确实是让我大为震撼,因为我以前一直认为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人总结出来的世界运行的规律,必定是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但仔细想想,的确生活中很多道理,都是一些“老人言”或是大家默认的“常识”;我们跟别人理论讲道理时,也不会动辄搬出某某思想家曾说过什么什么。这也是为什么葛老提出写思想史,就应该也关注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因为那才是“最接地气”的思想。
金句4:科学发现尽是真理,而非即人生真理。(钱穆《中国思想史》自序P3)
论述4:钱穆老师自序中提到,对真理,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真理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内在于人生,仅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而科学发现属于前者,是一种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后一种真理,我认为本身是带有一种价值判断的,是与所在国家、民族的道德准则相关的,可能因文明而异。书上举的例子让我感触很深,说是原子弹威力强,可以大量杀人,这属于科学发现的客观真理;但人文真理中并没有应该大量杀人的真理。所以不能因为原子弹能大量杀人,就理解为原子弹须大量杀人。前者是“能不能”的问题,后者则是“该不该”的问题,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10队][S331]pluto-香港
金句5:若中国人永远不肯相信自己能想办法,永远要仿效他人,这真是死路一条。(钱穆《中国思想史》P292)
论述5:记得上半年参加写作营的时候,S的第一堂课讲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破除写作心理障碍。很多人提到写作就头疼,觉得自己写不会写,没什么想法,但在开营第一次作业逼着写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完成了任务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不相信自己能有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总想着找别人要解决办法。但其实,我们对问题是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不管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是从小到大经历过那么多事情,总是能找到关联的点,相信自己是第一步。
[2队][S182]春天里-淮北
金句3:儒家学说由于宇宙自然法则作为依据,君主制度作为推动的力量,循吏为代表的行政系统的教育与灌输,加上便于推广与普及的数字化、简约化的词语系统,本来就重视血缘亲情并以之作为社会认同基础的古代中国人很容易接纳这一套思想。(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253)
论述3: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经历的过程,需要由非常多的“元素”、条件构成,是对于一个国家层面来看的。而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面对各类信息如何保持“思考”是一个需要锻炼大脑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信息流的作用,令生活的思考趋于同质,很多看似很多被想法都被信息所“推着走”,很多事情的本质我们看不清,然后就成了我们思考的盲区。因而我们要保留着思考的空间与“能力”、定力,是否也算是保持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
[8队副][S532]宾小妹-北京
金句1:当一些文本在传统与权力的支撑下成为经典,当经典已经有了一个标准化的解释思想,当思想已经有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框架,一切都似乎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时,一切都在经典解释的范围内,没有“意外”的变化,没有“格外”的现象,于是宇宙、社会、人就在这一套符号所固定的思想中运转,这时就会导致一种对思想的轻蔑。(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一P277)
论述1: 重读葛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也想到今天我们的个人思想观念,是否真正的开放和包容。其实更多的时候人们愿意听跟自己的思想观念一致或者大同小异的一些思想观念的表述。人们都会认为这是碰到了知音,大家的想法一致,大家是同路人。而对于一些从未听说过的思想观念,或者说与我们的原有的思想观念,极不一致的思想观念,被我们听到时,大部分时候我们其实是难以保持一个理性真正的态度去倾听的,即便是倾听了,在思想在脑海里,也会对这种观念有一种天然的蔑视,哪怕有的时候从心底也觉得认可,但“蔑视”还是会有的,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就是怎么怎么地了嘛~”。这让我感到其实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的时候,要有更加平和的心态,做好充分的被“蔑视”的心理准备。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的思想观念其实跟别人无非是相同(似)或者是相异两种。没有高期待值就不会有高的心理落差,外界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也就会越小。
[9队][S203]Grace-张家口
金句1:我不知道思想对知识的无端骄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思想史把自己的视野与各种知识史剥离开来的习惯是怎么来的,有时候人会对一些似乎超越的抽象的哲理或思想十分迷恋甚至迷信,“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这样的想法,其实常常被人不自觉地当作真理,觉得思想史只有说到这分田地才算纲举目张、一针见血,有时候人会对那些具体的经验的知识嗤之以鼻,觉得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对于思想史都是隔靴搔痒,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这种傲慢与偏见成了一些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懒惰借口,也成了思想史陈陈相因的原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P26)
论述1: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戳膝盖了。葛老把思想史的傲娇和不接地气说得很是到位。但同事我觉得戳膝盖的原因就是他虽然在说思想史,但是同时好像在我家安了摄像头,”感觉自己读了书,就比不读书的人厉害“的那种无端骄傲,”对具体的经验和知识不重视,可能下次遇到的时候才抓瞎,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把经验总结下来“,找那些说烂了的借口等。感受到了那种话声音不大,但是掷地有声。
金句4:他们习惯于以“共性”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不习惯于以”个性“为不容置疑的依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P166)
论述4:从小被教育就是要顺从,听话,好像那个原本的自己慢慢就被扼杀了。我们习惯了集体主义,反观西方可能更推崇的是个人主义。我这里不是说个人主义更好,只是觉得我自己没有个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上学时候在学校,甚至在工作单位,更多的也还是顺从。但慢慢会觉得,一味顺从实际上吃亏的是自己。在家里顺从,可能和父母的关系一时好,但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在后面可能是一个爆发点;在学校和工作单位顺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老师领导的关系也不是良性。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个性的人非常有吸引力,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清晰的目标,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活得洒脱自信,熠熠生辉。虽然我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活成那个样子,但是我希望自己会有一些改变,至少适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顺从。
[7队][S186]兜兜-成都
金句1:孟子也承认人类中依然有“与禽兽奚择”的。只是君子不在这些上计较。君子只注意人类全体之大趋势。君子之认定我自己该如何做。(《中国思想史》钱穆P35)
论述1: 平时用手机APP刷消息时,遇到跟自己三观不符的内容,情绪很容易起来,人也会烦躁起来,觉得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有时还会被困在这样的情绪里面出不来,其实,没必要,完全的沉没成本,世界太大,自己能做到的就是管好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别人,特别是网上那些特别遥远,根本无法接触的人,与自己无关,不要为别人的过错买单。
[11队][S861]Fresh-广州
金句1: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得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得是人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88)
论述1: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对礼仪的重视的原因。葛教授用几行字就说明白了礼仪、道德、秩序之间的关系。在古时候,礼仪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秩序,也反映人的道德。在现代,礼仪依然有重要意义。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礼仪被一再简化,实在有点可惜。在寻求平等和解放的同时,可以适当保留一些传统的礼仪,其实也是保有心中的伦理准则。比如说有一年的春晚宣传片上一家人准备吃团圆饭的场景,小孩想夹菜,但是被父亲提醒“要让长辈先动筷”的规矩,再比如说一些简单又隆重的节日庆典,只要不是劳民伤财或者与现代文明相悖,能反映家族传承和地方特色,让人带着文化沉淀和祝福进行仪式,也未尝不是喜上加喜。
金句2:他从人类历史伤论证“礼”,说正是古代“道”的失落,才又了“德”的凸显,当“德”也失去了它不言而喻德价值,就出现了“仁”,“仁”这种来自人德自然感情德爱心再也制约不了天下汹汹德利禄欲望时,就有人来提倡“义”,最后“义”也不管用了,就只好拿出管束人们行为和心理的“礼”。(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115)
论述2:这是葛教授对老子批评“礼”的解读,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即使我对“礼”的存在很认同,也觉得在理,而且把容易混淆的“道”和“德”,“仁”和“义”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本性纯良,当然是理想的,但是人有多面性,而一个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人,而且有海量的人,管理起来不能妄想人人自觉。我认同自觉而来善行优于强制执行的善行,但是放在当下,法治是必然之举。只是法外不外乎人情,在法治之外,依然需要体现德治和人性化,尤其是立法尚未完善,执法犹有古板和懈怠的今天,有时候需要有“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善意,礼法作为引导人回归善良淳朴的工具,终究是一个工具,不是最原本的“道”。
金句4:当人们在用相当朴素和自然地使用日常语言时,当日常语言平易地说出一个事实或者意义时,人们往往记住了它所说的,而忘记了它时怎么说的。(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89 )
论述4:这让我想到了学习的过程,领会了道理,就可以忘记当时的语言。就像看书,领会了精神,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不求用原文原句,只要道理是对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5队][S899]Mina焦燃-上海
金句1: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P90)
论述1:这句话跟我喜欢的另外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的相像,对于内心的反思,首先对自己提高要求,再次才是对别人进行要求,就像现在的鸡娃不如鸡自己。
金句5:自从侧重传播西洋新知的格致书院成立以后,就有很多著名的官员出过考试题,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朝野上下对西洋科学技术的极度关心,这是千年来一直以传统经典为内容,以人文知识为重点的考试中,相当重要的。(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415)
论述5:这不算个金句,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反映了从传统中国以来,我国培养人才的方式就充分的利用了考试。考什么就代表了社会大众会去学什么,也能够引导一般民众去接触什么类型的知识。
[12队][游学]本字毅增-杭州
金句1:人类分为三个阶段: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中国思想史》钱穆 p282)
论述1:不知而行,对应着人并没有什么目标或目的,只是盲目从众,跟随众人的步伐走向他们的目标。这些他们的目标或许是大家都认为是对的目标,或许是其他人替我们规划好的目标。行而后知,对应于,当我们做的够多,经历的够多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和渴望的东西,这阶段,我们通过各种尝试,找到了目标,找到了方向。同时他还对应着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确定目标后,开始行动,通过各种试错,各种归纳终结,我们知道了如何通向胜利的彼岸。知而后行,对应着我们通过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框架,对于目标,我们知道如何达成,如何去实践。
[8队][游学]岩榕-桂林
金句1:实存的现象世界的延续构成了实存的历史,而语言的观念世界的延续就形成了思想的历史。(葛兆光《中国思想史》P 173)
论述1:世界存在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有所延续有所延伸的,我们的存在也都是基于延续性的历史而存在的。
[12队][S393]一颗-北京
金句3:他一面是左右采获,一面又专据古经典,不能有更高更新的创辟与发挥,于是遂成为附会。(《中国思想史》钱穆 第十九章)
论述3: 读这句话的时候联想到自己,好像也是在学习别人,不管是写文章、材料,或是生活中有件之前没接触过的事情需要去做,自己下意识地都是去问、去搜索正确答案,而不是先动脑筋去琢磨这件事如何做,生怕做错了不完美,想要去寻找标准答案,而这恰恰是找捷径的想法。真正的标准答案在自己。
[1队][S763]大雄-山西
金句1:重建社会秩序在当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重建或恢复秩序的思路并不一样,首要问题是秩序的合理性,也就是秩序能够被社会普遍遵循的依据是什么?(《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P146)
论述1:此前社会靠礼乐制度维持运转,但是当一切归于混乱之后,人们会重新思考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是否还应该遵循礼乐制度?如何让人信服?所以人们开始寻找其背后的人性依据或者历史依据。从而产生孟子性善的角度建立秩序,以伦理道德作为核心依据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产生墨子的以动乱时代人性之恶的角度出发形成以温饱和生存为需求的实用派思想;还有更加极端的严格管制和奖惩措施的法家思想;以及吸纳众家之长的理想与实用结合的荀子思想;还有道家超越人性回归本源平静朴素的混沌状态。一切都是在追问秩序本源的思考之下形成的,或者是也是对礼乐制度范式的一种突破,不被其束缚而重新从源头思考一切的合理性,正因如此形成百家齐放的思想,为之后这些思想的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期活动
0、英语听力训练活动《2022年最后一期——第 22 期 ScalersTalk 听力训练营启动》即将启动。
1、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来了!<学习的学问>新书预售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搞一本。
2、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 个人微信fscal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