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停下后继续|对话一种“新常态”

成都青年图鉴 海浪公社 2023-02-05


过去总觉得,「日常」是一个乏善可陈的状态。可当经历过反反复复的不安后,日常所代表着的安稳就如同成都这座城市所钟爱的“阳光天”一般,是种最美好的期许。


在过去的一年里,疫情依然没有脱离我们的生活,相对应的是我们逐渐构建起了一种生活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里,我们习惯了口罩,习惯了去旁观互联网里的割裂与戾气,习惯了断断续续的线下见面与社交,习惯了因为不可控而停下脚步,也习惯了在稳定后快速整理自己的状态,继续前行。


海浪年度策划内容「成都,停下后继续」,与不同的年轻人/青年文化品牌对话,多个纬度了解成都年轻人在新常态下的生活面貌。通过系列内容,海浪希望能记录当下的时刻,也希望能探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聊聊志趣与抱负,谈谈理想和反思。


本次策划分别通过:青年文化、线下空间与青年社群、社区营造与青年参与、少数群体,四个议题展开。每个议题我们选择了成都在地的组织机构/个人进行对话,形成内容。本篇为开篇介绍:《对话一种“新常态”》


通过对话,了解当下的年轻人们。





——青年文化

“摸鱼”的青年组织们




不可控的疫情反复,对依靠“建立场域”、“线下活动”的青年组织们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原定的计划只能延迟、甚至取消。我们打趣地认为2021年的青年组织们不得已地进入了“摸鱼”的状态。


而这一情况在未来也有重现的可能,青年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们似乎并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时下流行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主题也发生了变化,每一次呈现的背后其实都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


我们很关心青年组织/青年文化品牌的诞生,可以给年轻人们带来什么。也很在意当青年文化发展,却又可能不断被动“摸鱼”的当下,组织者们能够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和行动?观察,踩趋势,创造热点... 新常态下,青年文化组织对每一个选题的拿捏又是如何?




这一次邀请到了麓湖在2021年新成立的青年文化品牌与我们对谈,而海浪团队也在街边来了一次对内的发问。2022年,我们还会继续摸鱼吗?


对话对象 1 号:

α7 CreatorLab

麓湖#在地青年文化实验室

α7 CreatorLab“α = alpha”,意为“开端、最初”, 与独立品牌及主理人同行,关注青年文化创造力,探索创新文化消费模式的独立创意平台机构。我们向在地、全国乃至海外的主理人、独立品牌、独立机构,发起「LAB 实验室」策展招募,欢迎任何形式的生活提案与创意.  α7 CreatorLab将提供,策展空间、策展团队、视频影像设计、媒体矩阵、跨界资源链接等各个维度的支持。愿通过持续与青年文化相关的各类创意策展实验,保持与年轻群体对话,建立起青年消费文化的真实根基。

参与对话的伙伴:何梦、杨森森


对话对象 2 号:

海浪公社

成都在地青年组织/青年文化品牌

海浪在线上,通过对谈采访的形式生产内容,完成对青年群体的洞察与链接。在线下,策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制定有趣的内容主题。同时,海浪选择与多文化品牌/公益组织/社群机构共创的方式,打破青年与品牌、社会之间的壁垒,做到「破界」与「再链接」。 

参与对话的伙伴:祝贺、Nemo





——线下空间与青年社群

玉林是年轻人重回线下的首选地吗?




当成都的年轻人回到“玉林”,这个玉林指的必然不是那首火遍大江南北歌里所唱的玉林西路,也不是餐饮商业业态扎堆的新街巷,而是你需要步行弯弯绕绕,在老成都味道街巷子里才找得到的空间。


疫情反复、互联网的发展,对线下的冲击永远没有停止,可人们对线下的需求并未衰减。那年轻人们是为何走入线下呢?该议题对谈的三位年轻“团伙”均刚刚度过自己一周岁的生日,他们选择来到玉林,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文化扎根于此,并影响了周围的“改变”。




独立品牌与线下空间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是社交媒体的网红风,还是社群之间对于文化态度同类的相吸,还是...?以及自然生长的玉林,魅力之处到底在哪里?他们能否给到一种解释,乃至答案?


对话对象 1号:

野生童话

理想的文化客厅,不加干预,野蛮生长。让身体长出更多树枝去链接这个世界 。

坚持让独立、理性、赤诚而又热烈的智慧变成一种新的性感!美好的事物会在故事里发生... 驻地在成都文化老街区玉林的一处楼顶,由室外平台和多个室内独立空间构成的复合文化空间,包含咖啡、酒、滑板、纹身、手工原创饰品、塔罗占卜、古着、私厨、音乐等多样元素!

参与对话的伙伴:加辣、若水


对话对象 2 号:

MintoneRecordsStore 明堂士多

上班咖啡下班酒~ CHILL CHILL MY DAY 中国首席纯情唱片店,内有空调。

参与对话的伙伴:2G3


对话对象 3 号:

撑展·创意策展

位于成都高新区彩虹街 4 号,原本是一个老旧的火疗推拿按摩店,后被改造成一个创意空间,叫做「撑展」。希望做一个「撑展」的人。

参与对话的伙伴:昏昏





——社区营造与青年参与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主动创造自己的归属感



尽管对于参与到“社区营造”的人们来说,这个词已经毫不陌生。可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才刚刚进入他们的视野。如果只是粗浅地理解这个词,阅读者大概只需要简单地将词组拆分成”社区“与“营造”,就能组合出这个词语的大致含义。但若要细究这个定义所寓意的概念,即使是参与其中的从业者,大抵也需要在沉默之后才能勉强给出并不是那么完整的答案。


但讨论“社区营造”却是有必要的。正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是有必要的,在所生活的城市营造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是有必要的,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建立真诚的相互连接是有必要的。


我们选择了三位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度参与了社区营造项目的年轻人。“社区营造”这个略显生僻的概念在她们的专业下,显示出了更多的可能。也为青年参与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道路。和她们聊一聊:年轻一代如何关心自己所生活的地域,什么是发展,什么又是生长。


对话对象 1 号:

社区营造合作设计师 Mia

自由独立设计师,一个喜欢留意日常点滴设计的无用设计师,把无用之道贯穿自我生活之中的固执家。它不只是设计某一个东西物件空间,更是一种状态,无用即设计无处不用。


对话对象 2 号:

社区故事学院顾问 Summer

因为一张形容词用的很准确的嘴被朋友戏称为“万物翻译官”,自封人间野趣观察家,喜欢写写矫情的碎碎念废话文学,支持平权,关心社会议题,关注环保可持续,目前工作在一家城乡社区发展研究平台,做社会调研也做活动策划,对城市、人和生活都万分感兴趣。


对话对象 3 号:

社区故事学院学员 Senya

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新晋freelancer。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喜欢探索城市,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喜欢听故事,喜欢山河湖海, 喜欢人间烟火,喜欢这颗美好的乱七八糟的星球。





——少数群体

在成都性少数群体“热闹”的背后是...?




据非正式的统计,在成都有十余家以性少数群体为主的社群机构。社群种类从公益培训、社群心理沙龙,到亚文化派对,Ballroom文化,种类多样且具有一定影响力。随着性教育、性别等议题的发酵,加上粉红经济(以性少数群体为主要消费力的经济体)的增长,不少群体内的人们也开始尝试“向外探索”,如何能够站在阳光下成为了TA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各式各样的社群活动,社交平台上受人追捧的人设,陆续出现的商业植入,发声,相聚,泡沫,这是当下时代属于性少数群体的“热闹”与交叉口。


另一方面,社群机构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不少机构依然停留在为爱发电的状态,找不到可持续的道路,迷茫,甚至停止运营。




一时之间,发展、断层与商业化等诸多问题摆在了面前,并没有人知道如何抉择才是“正确”的。我们找到了三家成都在地性少数社群组织,TA有着鲜明的个性标签:年轻、创新、在2021年做出了大的改变。分别与其负责人对话,尝试看见这份“热闹”背后的真实样貌。


对话对象 1 号:

成都彩虹

成都彩虹创办于 2016 年,是一家致力于用务实且多元的方式,改善同志的生存处境、消除同志遭受的歧视与不公平对待的非营利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作为一家在地同志组织,我们在成都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公共教育、紧急援助等公益项目,并希望实现一个中国公民能看见差异、多元共融、平等生活的社会环境。

参与对话的伙伴:克林


对话对象 2 号:

DRAMABABY

成立于2019年,立足于VOGUE及BALLROOM文化,着手时尚潮流方向,秉持高端严谨又充满活力的时尚态度,努力将VOGUE及BALLROOM文化传播到各个角落。在成立三年的时间里,DRAMABABY一直身体力行,向中国各地推广VOGUE、BALLROOM文化。

参与对话的伙伴:VictoriaMizrahi


对话对象 3 号:

池糖

2020年4月创立,由LGBTQ+独立运营的社群文化项目。以派对为出发点,以音乐、艺术、社会工作为媒介,为LGBTQ+社群搭建一个长期的社区平台。

参与对话的伙伴:REN






如果扫眼这四个议题,好像互相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海浪团队在策划之初,也曾思考:我们应该在2022年的开始,首要讨论什么样的议题?后来的答案是:从目之所及,变化最大的开始。青年文化在2021年的成都一度“低迷”,较之前两年不停的口口相传,这个文化好像变得更模糊和难解了。


我们尝试在这次的对谈中不断发问,要的不是一份标准答案,或者说我们对“标准答案是否存在”也很存疑。



编辑|祝贺 Nemo

设计|芝麻

图片来源于被采访伙伴



更多往期内容

《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给到问题的答案》

《社区营造,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尝试》

《和职业选书人聊聊艾滋病、信息时代、郭敬明》

《青年、城市、乡村:壁垒仍待打破》



WAVE·CHENGDU

海浪公社

成都在地青年组织 / 青年文化品牌
海浪在线上,通过对谈采访的形式生产内容,完成对青年群体的洞察与链接。在线下,策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制定有趣的内容主题。同时,海浪选择与多文化品牌/公益组织/社群机构共创的方式,打破青年与品牌、社会之间的壁垒,做到「破界」与「再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