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制于丹:一个南师大教授如何成为新一代文化明星

2017-02-24 齐朋利 三声


文化学者上节目对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有着显见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文化学者的知识面和解读传统文化能力有限,或者所谓文化学者充当某种思想的工具。这种文化活动会简化、误读甚至歪曲我们的传统,这类文化人也只能被称作电视明星。


作者 | 齐朋利


“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2014年2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发布了一条关于雾霾的微博,其中这句被视为以心灵鸡汤来逃避严肃公共环境与政治问题,时隔8年,成于鸡汤的于丹最终也败于鸡汤。于丹式鸡汤在青年话语体系中跌落神坛,新一代导师适时出现,来自南师大的70后教授郦波成为当前很火热的学术明星。有意思的是,他的走红几乎完全复制了于丹的路径。

 

于丹


首先郦波与于丹走红有着共同背景,就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捧。2006年正值中国大力推广汉语和在海外广建孔子学院,于丹以传统文化“代言人”频繁出现在各种文化节目现场。而在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诸多讲话,催生了新一波传统文化热潮和文化节目,郦波是这波热潮里的宠儿。

 

电视节目是两人成名的共同舞台。作为电视媒体对这轮热潮的回应,《中国成语大会》、《最爱是中华》、《汉字英雄》第二季以及《中华好诗词》第三季等传统文化竞技节目纷纷涌现。在经过一轮产品迭代优化后,进入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都取得了不错成绩。新节目带来对于文化学者的巨大需求,已经开办十余年的《百家讲坛》顺势成为“黄埔军校”。

 

但郦波的真正走红是通过电视综艺类节目,而非《百家讲坛》。能够在综艺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他的魅力来自很多方面。最直接的是形象,外貌清秀又和气友善,符合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质。“台风”则是另一个加分项,和在课堂上的表现一样,郦波风趣幽默,金句不断。

 

中国诗词大会


对于为什么参加电视节目,郦波告诉三声(ID:tosansheng)记者,当时董卿也曾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就是我的课堂,《百家讲坛》、《诗词大会》和大学课堂没什么不一样。”

 

和于丹不同,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指出郦波的不足或硬伤,但也已经有人质疑,在娱乐性更强的节目中出现的郦波等文化人,只能被视为娱乐明星。


不只谈史更讲爱情


课堂上的郦波


很多人还记得于丹老师上课时曾遭遇学生的挑战。相比之下,郦波在学校更受欢迎。他在课上喜欢讲故事,而且是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故事。比如讲王维诗歌时暗示王维是同性恋,加上讲课风格平易幽默,练得一手好书法,都让其受到很多学生欢迎。成名后,郦波课后常有学生涌到讲台求签名。但受节目或活动影响,郦波出现在课堂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课程都没讲完。

 

郦波的粉丝自称荔枝,群体涵盖了高中生、大学生以及中老年人,他们眼里的郦波“儒雅持重、幽默风趣、博学多识。”但也有同校教授曾在课堂上暗讽郦波“不专心学术、热衷名利、水平很低”。郦波喜欢在自己的微博里作诗,不止一次有人在其微博下指出诗词格律的错误。

 

教师点评网留言


郦波则表示自己更看重教授身份。2008年一次采访中,郦波表示名师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但不愿做明星。如今9年过去,郦波确实成为名人。除了他个人的特质与努力,更深的原因在于时代需要有于丹、郦波的不断出现。无论《百家讲坛》、《诗词大会》到底能否真正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代言人的需求都真实存在,郦波之后还会有下一个郦波。

 

与1965出生于北京、父亲曾任万里秘书的于丹相比,年轻7岁的郦波生长环境更为“亲民”,他跟随父亲在部队长大,中学曾顶着老师压力看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学毕业后,郦波继续攻读了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和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并留在南师大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此期间,郦波开始研究爱情文学。

 

就在2007年,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评点千古爱情”节目找到郦波,请他讲20个历史上的爱情故事。郦波的回应是,“不用说20个,就是100个也凑得出来”。他在这档节目中主讲了《五代前的那些爱》、《宋元明清那些爱》等内容,开始在江苏尤其是南京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郦波参加《万家灯火》并不是独立事件。就在此前一年,中国北方正在掀起另一股席卷全国的风潮。2006年2月,前厦大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追随者甚多。十一黄金周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引发“于丹现象”。这一年,王立群、阎崇年、纪连海、刘心武集中出现在《百家讲坛》上,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传统文化。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诞生于2001年7月。在其诞生前一周,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对于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表态。

 

为什么在这时提倡传统文化,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提到,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统文化有助于“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2006年2月,李长春参观非遗展览时谈到,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

 

经过几年的积累,《百家讲坛》最终在2006年迎来一次爆发。就在这一年,教育部宣布之后每年将花费大约2000多万美元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并计划2010年在全球建起100家孔子学院。国内一些大学也设立了专门的国学院。在那几年,《百家讲坛》当红主讲人出书能卖到百万册。2007年,于丹、易中天以近千万版税收入位居作家富豪榜二三名。


初登《百家讲坛》


郦波


相比传统学者,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有着类似的逻辑,就是通过或幽默或平易的口吻,引用简易的故事和例子将原本严肃枯燥的历史化为生动的故事。但争议也随即产生,易中天被指将历史“庸俗化”,复旦教授朱维铮曾历数于丹作品的硬伤,认为其“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

 

上一代偶像的走红因素与特质郦波也同样具备,只是此时的郦波在专业领域未有足够亮眼的成绩,并未引起《百家讲坛》的注意。那几年,郦波继续在《万家灯火》讲爱情故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爱情经历出谋划策。在郦波看来,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官学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真正要面对的是大众”,而电视媒体和教育的结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

 

郦波也谈到文化类节目收视率的困扰,“收视率背后是向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如何接受的问题,除了换新面孔,教师本人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郦波没想到答案。2009年10月,收视率下降的《百家讲坛》寻找新面孔,接受邀约后郦波正式踏上了转型之路。

 

《百家讲坛》的选题是栏目组根据教师学术方向和讲解特色商定的,“我在博士研究的是明代文学与文化,所以才定了大明名臣这个选题。不讲明史讲人物是因为人物更容易深入观众心灵。”郦波最先讲的是《风雨张居正》,讲述过程中郦波动情落泪被观众视为真性情,之后又讲了戚继光、于谦和海瑞,反响都不错,郦波也迅速走红。

 

郦波在《百家讲坛》的讲课风格继承了其在大学课堂上的幽默平易,故事性很强。他也特地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学习通俗化讲历史的方法。虽然大明名臣系列反响不错,郦波却坦言自己希望讲古代经典爱情,“我觉得这些众口相传的爱情故事,比起张居正、于谦、海瑞来,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一些,我也更愿意讲一些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内容。”

 

复制于丹


中国诗词大会海报


郦波在《百家讲坛》讲爱情故事的愿望最终实现是在2015年,那年暑假他在《百家讲坛》主讲了“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允许郦波讲爱情故事可以算作以专业讲解著称的《百家讲坛》的一次妥协。但这次妥协并没改变《百家讲坛》日渐没落的命运。这种没落是随着于丹、袁腾飞等人的争议开始的,鸡汤、误读、庸俗化解读是争议核心。

 

2009年,袁腾飞在讲解《两宋风云》时被指涉嫌“抄袭”虚构小说,暴露出《百家讲坛》学者为追求传播效果而忽视严谨的不足。2010年3月,于丹发售《于丹〈庄子〉心得》,当天遭遇一男子现场抗议。随后,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并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向观众道歉。

 

2012年6月,于丹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拟发展会员名单,再度引发争议。质疑指向于丹除了对经典进行错误百出的鸡汤化解读,还频繁参加各种论坛和节目兜售理念迎合消费者,俨然一个娱乐明星,并不能算作家。也有人对郦波提出质疑,比如爱讲故事,讲得太浅,对张居正等人物塑造过于高大。

 

郦波对此回应称,大众教育就是要做到浅显易懂:在对历史人物塑造上,自己是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塑造积极的形象。此后,电视综艺这个更大的舞台向郦波招手,当然要求与以往不同。

 

2013年,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阶层上任。这年3月的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热就此开始酝酿。

 

这一年,河南卫视先后举办了《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央视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北卫视则推出了《中华好诗词》。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

 

在新一轮风潮里,于丹、袁腾飞等争议性较大的人物逐渐边缘化,同样出身于《百家讲坛》但声誉相对较好的郦波、蒙曼等人走上前台,成为了新一代风云人物。从2014年开始,郦波参加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一系列节目。和《百家讲坛》不同,这些节目都采用了真人竞技的模式,娱乐性更强。

 

在这个过程中,郦波的职位由副教授升任教授,一些商业活动也找上门来。2016年9月,郦波参加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西安站活动。今年1月,郦波又出现在了中国联通举办的“沃阅读•名家见面会”现场。南师教师点评网郦波主页下也有邀请郦波做公司培训的留言。虽然不知出场费用,但参考于丹的例子,郦波的收入想象空间很大。

 

从多个方面来看,今天的郦波正像十年前的于丹。他们都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和题材迎合了大众的庸俗化需求,比如鸡汤比如爱情故事。他们的专业水平都不算高,硬伤误读比比皆是,至今代表作品仍是那几本《百家讲坛》的讲课整理。他们都受到大众和电视媒体追捧,频频出席各种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被政策和时代的潮水推上了前台。

 

在采访中,三声(ID:tosansheng)记者曾问到郦波如何看待《百家讲坛》的衰落。郦波的回答是:“节目和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其中蕴含的大众教育理念,这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通过《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去影响或引导青年来遵循人格价值,塑造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一档栏目,这是教育的大道所在、根本所在。”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三声(ID:tosansheng)记者采访了南师大另一位知名教授。该教授谈到:“文化学者上节目对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有着显见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文化学者的知识面和解读传统文化能力有限,或者所谓文化学者充当某种思想的工具。这种文化活动会简化、误读甚至歪曲我们的传统,这类文化人也只能被称作电视明星。”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关键词 更多精彩文章


TVB 郭德纲 王林 赵本山 快手 | 小镇青年 | 韩寒 | 东莞什么正在消亡 | 周星驰 鬼吹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