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其实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但为什么有人能控制好?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2-05-14


当孩子上学后,“拖延症”就成为了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放学之后不做作业,一定要等到最后再说,考试前拖着不复习,假期作业拖到最后几天才肯做......不过等等,似乎我们小时候也都是这样啊......不对,其实现在也是这样......


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拖延症都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因为拖延症而耽误事情。所以最近准备写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深入和大家聊聊。今天先说说,人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吧。


首先,无论是为孩子拖延而头疼的家长,还是觉得自己拖延而自责的成人,我们都要先明白一点:其实每个人都会拖延,这不是因为心理或者性格有问题才出现的。但不同的人,对于拖延问题的控制能力不同,有些人可以控制好,有些人对拖延症的控制相对较弱一些。


那拖延症是怎么出现的,又可以怎么样控制呢?



拖延症的英文叫做:Procrastin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文的procrastinatuspro-表示“向前”,crastinus的意思则是“明天”。顾名思义,意思就是明日复明日,把事情拖延到明天再做的意思。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情况,不同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大学生的人群中,有50-80%的人有或多或少的拖延症的情况。


简单的拖延症并不能认为是心理疾病,但一小部分人会因为认为自己有严重的拖延症,并且无法自控,继而出现消极的心理,比如强烈的自责、负罪感。因为这会导致不断的自我贬低和否定,以至于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等心理疾病。所以如果出现这样严重的情况,必须重视,包括就医。



那人们为什么会出现不能自控的拖延症呢?


我们先来看看拖延症发生时候是怎样的:这往往是因为要完成一个有截止日期(deadline)的任务,比如要在一个月内写一万字的报告。我们最初总是会做一个“完美”的规划,像下面这样平衡分配,有张有弛:



但接下来,我们就会因为时间还多,总跟自己说:先玩一下或者先做其他事情不打紧。于是过了两天发现自己还没动手,干脆重新修改了规划。每天多做些,希望能按照新的规划来完成。





但这种情况会继续发生,直到发现截止日就近在眼前,只能熬夜拼死一搏。完成之后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早动手。



之所以会后悔、自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应该提前完成,要避免拖到最后。既然迟早都要做,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努力提前或者按计划完成。但明明已经知道,却因为拖延症发作,最终变成了临时抱佛脚,甚至完不成。


由于这种错误是可以提前预知的,尤其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但每次事到眼前,又忍不住再次拖延。这样一次次明明知道会出错,但又忍不住继续出错,就会让人越来越自我怀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虽然从理性上,我们知道拖延是不对的,但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自然感性的部分,导致了我们会去拖延。



我们来想想,什么时候容易会出现拖延症?是在做作业、写论文、完成工作项目的时候。而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电影、打游戏这些事情,没有人会拖延。


在需要去完成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任务的时候,我们的自然感性,就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去做更开心更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抵触的工作。这就会导致拖延的发生。可以说,拖延是来自人内心的自然反应。


虽然理性告诉我们,早点完成工作才是更优的选择。但我们内心的自然冲动,却促使我们优先做那些在当下更开心,更喜欢,或者最着急的事情,比如看看电视,玩玩游戏。这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即时满足”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长久的收获和回报,人会更倾向于眼前的即时奖励。


那我们一般会拖延到什么时候呢?这其实是一个平衡的关系。


假如把我们的内心看做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是对因为要那些不喜欢的事情,而产生的反感和抵触感,另一侧则是因为截止日期的焦虑感。在deadline还比较遥远的时候,焦虑感比较少,因此抵触感占了上风,我们就不愿意去做。而当截止日期越来越接近,我们内心的焦虑感就会逐渐加重,一个时刻,这种焦虑感超过了抵触感,我们就会开始工作了,因为我们需要将问题解决来缓解焦虑感。




其实很多时候,是否能控制好拖延症,这种差异也是来自于是否可以尽快达到抵触vs焦虑的平衡。


我们总看到那些很少拖延的人而羡慕,其实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同样的事情,对你来说是困扰和烦躁,对他来说则可能是兴趣和津津有味。比如让我和爱因斯坦一起准备相对论考试,那我肯定比他拖延;但如果我们两个一起拼涂PG版的高达,那八成他会比我更容易犯拖延症。


所以如果你对所做的工作或者所学的科目很有兴趣,那你完成它的抵触感就很低,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的排序上很高,不会那么容易被其他事情的优先级覆盖掉,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焦虑感来促使你尽快工作。


其次,能控制在工作、学习时候所接触到的“即时满足”诱惑的人,也会更容易减少拖延症。简单地说,就是减少让我们“分心”的事物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会优先做那些让我们更开心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可以很容易的提供“即时满足”,那就会让你更容易降低工作、功课的优先级,变得拖延起来。而如果你的环境没那么多更好玩的事情,比如把手机放远点,比如关掉网络,比如去图书馆,那拖延症的问题就会更少出现。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注重截止时间的设置,距离越远的deadline,我们的焦虑感就越少,就越容易拖延,而相反,越近的截止时间,就可以提供更强的焦虑感,迫使我们减少拖延。


举个自己惨痛的例子。以前回答大家问题,是直接看大家和公众号对话框的消息,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之前的沟通内容。而微信公众号后台,只能在48小时内回复消息,这就让我有很强的焦虑感,无论是放假还是出差,接近了48小时,就必须赶快上后台看消息回复。


而后来微信平台更新了留言的功能,能看到历史对话了,于是改用留言来回答问题,通过工具栏可以进入特定文章留言咨询。原本以为这样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但结果事与愿违,因为没有了48小时的时间限制,有时候放假或者出差,就觉得可以晚一会回复,然后就拖延症爆发了。


而解决方法?就是又重新给自己设置一个闹钟提醒。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一样,如果觉得自己经常会出现拖延症,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截止时间,让自己的焦虑感提高一些。



所以拖延症本身并不可怕,大部分时候,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善的。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事实上最容易因为拖延症导致心理问题的,并不是某项具体工作的拖延,而是人生的拖延


因为任何具体的工作和作业,都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但我们的人生,虽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DEAD-line,但它的时间却是未知的,因此就很难提供一个越来越强的焦虑感,来逼迫我们通过行动来解决。这让我们经常陷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窘迫之中。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明确的设立自己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当然关于解决拖延症,还要有很多其他方法窍门,今天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下次相关的文章再详细解读吧。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近期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