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一个因语文书中教错,而容易造成人身风险的成语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3-10-14
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天继续聊聊我们的语文主题。不过这次不聊拼音了,改聊成语。
上周我们曾经给小朋友介绍过中国古代学校学习的六艺(点击阅读:“六艺”是什么?古代贵族小朋友为什么还要学驾车?)。其中提到了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体育项目 —— 射箭。不过,随着弓箭退出战争舞台,真的变为体育项目。加上相比很多运动,射箭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都比较高。这个在古代被孟子认为是“仁者如射”的运动,相比儒家文化圈的另外两位邻居:弓道依旧盛行的日本,和称霸奥运会射箭项目的韩国,中国人对这个运动已经很陌生了。
在上次文章中,我还提到了因为射箭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重要性,有很多汉字都有弓箭的影子,比如“引发”都是弓字而来的,而“至”、“短”这些,则是和箭有关的。留言中也有小朋友提到学到过不少和弓箭有关的成语,比如杯弓蛇影、鸟尽弓藏、惊弓之鸟、一箭双雕、有的放矢......
不过上面提到的其中一个“弓箭”成语,却因为中国人对于弓箭的陌生,而在语文课本上,长期出现错误的解释,甚至会造成在现实中不必要的风险。
那就是“惊弓之鸟”。
我们用北师大版的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帮大家先复习一下。
是不是很熟悉,觉得没什么问题?
的确,我们这些年接触到的关于这个成语的解读,不管是语文教材,还是各种启蒙读物,都是如此。但实际上,里面却有一个重要的错误。
那就是:弓是不能不搭箭而空放的。所以不可能出现语文书故事中这样,不取箭,直接空放弓,靠响声吓落大雁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弓箭和皮筋弹弓不同,它在拉开的时候,是依靠弓身的形变来储存能量,而在松手的瞬间,弓身会恢复原状,释放的能量会传递给箭,变为箭的动能,让箭高速飞出去。
而如果没有搭箭,弓身形变储存的能量就无处释放,只能靠弓自身的震荡逐渐消减,而这会对弓的本身造成巨大破坏,不仅仅会破坏弓,也有可能因为“爆弓”而让弓手自己受伤。
无论是现代弓还是传统弓,都是如此。下面两个视频截图,分别是来自B站和油管的射箭视频主,用来演示空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gif尺寸限制,只截图了部分过程。

截图自B站落松村更

截图自油管频道 Korbin Archery

因此这种叫做“空放”(英文中叫Dry Fire)的行为,在所有射箭爱好者或运动员中,都是最熟悉的基础禁忌之一。
但因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错误普及,导致普通中国人往往认为空放是正常合理的行为,这就导致了国内的射箭馆总是要挂上一行诸如“弓不空放”、“空放赔弓”等字样的横幅。

弓的力量越大,空放造成的风险就越大。和现代人的运动器材比,作为武器的古代弓要强力很多,也金贵得多。而且在射箭极度普及的中国古代,如果有人空放弓,估计要被骂死。那为什么会有“空放吓大雁”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呢?
这是因为,原文里并不是这么讲的。
我们看看“惊弓之鸟”的原文,《战国策·楚策四》中是怎么说的。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六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在原文中,用的是“虚发”来形容更羸的动作。对于不了解射箭的现代人来说,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这个词代表的就是空放,不搭箭,就是虚发啊。
但实际上,在古文中“虚发”所代表的是另外一个意思。
以《三国演义》为例,我在三国演义全文中,搜索到弓箭“虚发”的文字,共有三处,如下:

这些内容,跟我们依旧很熟悉的成语“箭无(不)虚发”,是一致的,“虚发”表示的意思,并不是不搭箭,而是没有射中。否则想“箭无虚发”,只要每次都搭箭就好,不需要管是否射中。
所以原文中的故事,应该是更羸向空中随便射了一箭,并没有瞄准大雁,但大雁听到弓弦的声音,吓了一跳,努力高飞引发了旧伤,从而坠地。
那“闻弦音”的大雁听到的是怎样的声音呢。
不同弓的弦音不同,因为不知道更羸用的什么弓,所以很难完全复原。不过,可以借用京阿尼最新关于射箭运动的动画《弦音2》中的连续两声弦音,来让大家体会一下。
这次聊“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在语文书中的错误,除了因为个人对射箭运动的偏好私心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了解,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文、古诗、成语这些都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而其中很多内容和现代已经有所区隔。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更需要了解和讲述这些内容背后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从字面上死记硬背。否则即便是专业的语文教研团队,也会出现望文生义,“惊弓之鸟”的错误。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语文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语文”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给予”和“给与”?如何读?我猜你很可能会答错

  • “具”和“真”字里应该是几个横?为何总写错

  • “畊”就是“耕”,那写成刘耕宏算错吗?

  • 孙悟空的悟,应该读三声还是四声呢?

  • “骑”要怎么读:铁骑、一骑当千,欲将轻骑逐,一骑红尘妃子笑...

  • 儿化音为什么不写成-er,而是-r了?

  • 89%的人记得小时候“说服”读shuì,所以我买了一堆老词典来验证...

  •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á还是读xié?

  • 死记硬背还总出错的“笔顺题”,背后是舍本求末的语文教育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修改读音没问题,只要高考别再考拼音题

  • 汉字启蒙中总被忽视的重要一环:偏旁

  • 给孩子选择标拼音的注音版书籍,要谨慎

  • 认字的基础方法,就在“文”和“字”两个字中

  • 如何让孩子分清“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汉字

  • 一个、一起、一二三的“一”是多音字吗

最近文章


本期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