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作谈︱刘汀:在老年,重新诞生一个自我

十月杂志 2023-03-04


刘汀,青年作家,文学博士,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作品》《山花》《青年文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若干,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散文集《别人的生活》《老家》;曾获99杯“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十九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提名奖、第39界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亚军、2012年度《中国图书评论》最佳书评奖等。

在老年,重新诞生一个自我

刘汀

大概两年前,在基本完成《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这本书的写作之后,我捡起搁了快十年的一部长篇,却没能写下去,便又放下。经过了一个短暂的停滞,我翻捡自己的笔记,决定写这个时代的四个女性——竹菊梅兰。现在写完了两个,一个是《魏小菊》,另一个就是《人人都爱尹雪梅》。作为小说人物,两姐妹的命运不错。在我自己看来,她们虽然年龄、出身、经历很不相同,但本质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比如对于自我的觉醒,比如任性地出走,比如最终的回归,但二人的故事最终指向的当然是不同面向。

具体到尹雪梅,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对这个人物都会有熟悉感,这不就是每个小区里随时可见的看娃老太太吗?这不就是我们的奶奶或姥姥,我们的母亲或岳母吗?没错,我写的正是这样一群人。她们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短暂地移居到城市里,背背抱抱地把那些婴儿照顾大。但是除却这些,除却她们在这个社会性、伦理性的“工作”之外,置身灯红酒绿的都市,她们自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们和城市、和故乡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我所感兴趣之处。

这篇小说是如此贴近我的现实生活,甚至可以说,尹雪梅这个形象的来源之一就是我母亲。几年前,女儿出生,母亲到北京来帮忙照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她跟同为看娃的老太太们如何组成松散小团体,如何形成特殊的友谊,如何在相互的观照和比较、竞争与合作中,重新激发一些乡村生活里不可能有的想象、情感、自我认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她们重新经历一次成长,在人生的老年,作为一个母亲诞生了自己。写她们的小说很少,我在想,也许可以通过一篇小说对她们表示一下感谢。根由虽清楚,但故事的细节显然经过了诸多文学性改造,所以说,尹雪梅身上有我认识的所有老太太的影子,但她不是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尹雪梅就是尹雪梅。

人人都爱尹雪梅,这个题目有着另一种含义:人人都爱固然是好事,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尹雪梅爱不爱自己。所以这个小说如果说有什么写作上的立意,我觉得可以是,一个被所有人喜欢的人,忽然有一天发现,她最应该被自己所爱。再夸张点说,这是另一种觉醒,在家庭、母亲、外祖母等所有的角色之外,重新诞生了一个自我,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

对我来说,从《中国奇谭》到《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再到将来完成的“时代四姐妹”,其实都是为了那部长篇所做的准备工作,尽管它们看起来风格各异。这有点像一个人,试图通过一己之力来建造一栋大厦。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得先去学习和泥,然后去学砌墙,还得学截钢筋、打地基、贴瓷砖,等等,只有所有的工艺都基本具备了,才有勇气去建造那栋理想中的建筑。

2019-3《十月》目录


中篇小说

或有故事曾经发生/005  鲁 敏

补血草/036 尹学芸

人人都爱尹雪梅/079 刘 汀


短篇小说

买恐龙/144  第代着冬

五指山/150  骆 平

百步清阴/164  强 雯


小说新干线

欢乐岛(短篇)/171  草 白

一次远行(短篇)/177  草 白

梦、生物及写作(创作谈)/185  草 白

以缓慢以沉着,抵御荒凉(评介)/186  曹 霞


非虚构

形色藏人(续)/096  吴雨初


散  文

进退一身关社稷/063  陈启文

玫瑰刺/134  璎 宁

瓯海行/191  育 邦 苏沧桑 等


思想者说

静默的墙/127  北  乔


世界文学期刊概览

书写·编辑·阅读文学共同体:《SUBARU》的追求 / 188

(日)羽喰凉子 秦 岚 译


译    界

卡罗尔·安·达菲诗选/200  远 洋 译


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

科技工作者纪事

决胜AI时代/205  宇 舒


诗  歌

第八届“十月诗会”青年诗人作品集 / 222 

马骥文 祝立根 树 弦

应诗虔 一 度 王向威

田凌云 李 越 张 琳


其  它

中国·李庄杯第十五届(2018)十月文学奖获奖篇目 / 240

“我与《十月》”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 221


艺  术

封  面 线 之二[局部]周 力

封  二 时间(摄影) 方若波

封  三 栖(摄影) 方若波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王十月

悦读

微信·专稿︱余松:给忘却者以记忆,给无名者以铭记——我为什么要写《故乡》

微信·专稿︱《故乡》:一部跨界文本的提示意义(杨早)

微信·专稿︱邱华栋:我们能否回到故乡?——评余松的长篇小说《故乡》

微信·专稿︱孙频:河流和人的秘密

微信·专稿︱顾奕俊:李鸣玉与孙频,两个作家的“前史”——读孙频中篇小说《河流的十二个月》

微信·专稿︱赵依:从“渠潮”到“浪潮”,班宇何以似icon?

微信·专稿︱张玲玲:寻父,以及雾中风景

作家有话说|陈继明:真相自己并不要求被说出(创作谈)

周李立: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创作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