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韵,原名魏彩琼,曾用笔名,大彩。云南省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首届国土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十月》《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大家》《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边疆文学》等报刊杂志,多次获奖,多篇文章被收录进中学生辅导教材及各种文学选本。已出版个人文集《陌上花开时》《必须有那样一个人存在》《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等。曾获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使客至如归
叶浅韵
李庄仁心
打开李庄的方式,是一块白肉。盘子里盛放着生命最原初的姿态,它以一扇门的样子,推开我的味蕾。邻座,有大快朵颐之声。他用筷子甩起一块白肉,熟练地卷成一个花骨朵,轻放进蘸水里,吃得津津有味。我学他的样子试着摆弄了几下,未得窍门,有些小尴尬,但随即就被舌苔上铺开的香色淹没了。邻桌,有一个座位是空的。有人说他病了。我曾在文字里认识他,又在首都机场候机时看见过他。听他正在与人笑谈着某一篇作品的由头,畅快而安然。宾客频频举杯,杯酒渐浅,我意渐浓,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慢慢消融。座位一直空着,在等待一个人归来,饮下一杯相识酒。眼前,一些从文字中走来的缘分正在被一一相认,记住,留白。我向那个空了的位置看去,想着,他只是病了,去看看医生就回来。我试图给时间或是他留着一个座位。对一件人事的惦记,类似于强迫症患者心上乍起的宽大皱褶。来到这里,是因为欢庆和纪念,更或者宿命地说,是一种选择。眼前这座被无数人用笔墨认真书写过的小镇,因一些闪闪发光的名字而动人生辉。抗战时期,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童第周、梁思永、劳干、李方桂先后来到这里,选择它成为他们精神和身体的避难之地。他们在这里寻得一张安静的书桌,让文脉的香火绵延不绝。李庄因此而成为中国李庄,成为世界的李庄。李庄原是古僰人的聚居地,传说是因一对打鱼的李姓兄弟而得名。战火纷飞时,这个位于长江边上的蜀南小镇,以一颗仁心,聚焦中国文脉,成为“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一个三千人的小镇,一群人已经远去了,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现在,另外一群人来了,他们以一本杂志的宽度承接了这灿烂的文心。这些被汉字选定的代言人——莫言、孟繁华、肖亦农、徐则臣、陈继明、张翎、苏童、叶兆言、毛子、肖勤、斯继东、吴雨初、李宏伟等,他们接过一把燃烧的火炬。情怀与情景交融,历史与历程交会,聚拢在仁心之上的文脉再一次流进了李庄,让李庄成为十月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而我有幸在这一刻,聆听和感受仁心跳动下的历史和现在。我们在青石板上缓缓而行,在江边驻足而立,在巷子里徘徊往返,任李庄的气息滋养身心。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时,高悬的心口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生死之间的距离竟在一把空了的椅子上落下。我不知道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会是怎样的伤心和悲痛。我不知道坍塌的天空要经过时间怎样的修补,才能接受这永别的现实。我也不知道一个渺小的自己,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才可以减轻一点点承担在别人身上的压力和悲伤。江水呜咽,江风嚎嚎。夜晚,大雨来临,打在窗棂上,打在青石板上,打在隐忧未散的心上,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告别。这些年,我们都在不断失去亲人朋友的路上,被时间清算和抚慰。没有谁可以代替谁去罹难,该来的都一一来了,没有来的正在路上。所谓幸运,不过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与黑暗的抵消和对抗。我打开一些文字的路径,用阅读的方式走近一颗文心,在文友们悼念的文字中与他认识、道别。一个作家,在文学的路上离开、走失,这或许正是文心的最好归宿。如果另一个世界还有文学,那一定是那里正在需要他、召唤他。无论写作成为他生命的入口还是出口,都是他活过的尊严。所有的谢幕都会是亲人身上的伤痕,早或者是晚,都不该来临。向死而生,或是向生而死的语境无法熨帖什么。逝者已逝,仁心在归途。青石板路上,一些人正在到来,一些人已经离开。如此,历史在转承之间,才有了动人的精彩。想起了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一九四二年,他十七岁的大女儿凤徵在这里染上伤寒,病逝于李庄,随后他的二女儿鹤徵也在昆明病逝。任何把悲痛化为力量的说法都是残忍的,有谁愿意去靠近悲痛呢?然而悲痛总是在暗中窥视着人间。李济先生强忍悲痛,把自己置身野外荒郊,穿过一切艰难,不断地调查、钻研、发现,写就《殷墟器物甲编·陶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著作,把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李庄坝西一公里处,茅舍竹篱笆,菜园小黄昏,这正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旧居。与我到过的许多农村小院别无二致,简单,朴素,动人。温暖的情愫流淌在人间四月天,是爱,是暖,是梁上燕子的呢喃,是稚子梦中的呓语。他们之间的故事已成为中国爱情的经典版本,然而,无论他们有多少伟大的成就和多么动人的情话,都在一张病榻上照见生离死别的无奈。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有人问病中的林先生,如若日本人打过来了怎么办?林先生无比决绝地说,身后就是长江!究竟是什么东西照进了她那娇小的躯体,方才可以发出那么绚丽的光芒。我想,这正是李庄人用仁心接纳了他们,他们用仁心反哺了历史,才有了这段辉煌的史诗,才有了中国李庄独特的引力。这一场安静而浩荡的遇见,发出蓝色的波光,超越于生死的边界,成为永恒的绝唱。生死在古镇的渡口其实没有答案,所来所往,因因由由,都像是一种自然的归宿,无声之处亦有声。当李庄的渡口由热闹走向空寂,再由空寂走向热闹时,被回放的历史中的悲喜已成为一张张旧画,正在被一一翻开、重复。李庄的又一个早晨来了,它被一个女作家用扫帚打开。街上有一株古老的黄葛树,它的落叶不分季节,生发自按它的道理。她挥舞着扫帚,落叶在她的脚下就有了去处,她追赶着它们,追赶着街道的清净。古镇巷子里的门、窗、凳子、椅子、箱子,这些旧了的器物身上,还附着先师们的灵气。迎面而来的是活生生的烟火之气——娃娃的哭声。女人的笑声,狗的叫声。它们一一从屋里传到街上,传到我的耳朵里,与初下的小雨,与长流的江水,成为李庄的日子。问道的作家们被李庄人以自己的方式尊崇着,就像许多年前,李庄人对文化人的敬仰一样。一封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我站在那十六个字面前,心潮澎湃。要何等的仁爱,才得以让一座小镇容下偌大的慈悲和不舍呀。眼前的人,都是用刀笔雕刻的妙手,经过他们的手的汉字,长成满山的丛林,经冬历春,予人清凉,让人倚靠。此时,活着的我们是何其幸运啊,文心之上的雕龙画凤终将成为李庄的一部分,以一块砖、一根木头,或是一滴水的形式,定居在这里。四月,人间最美的四月。我们在这里。再过半年,一本杂志的名字就与时光重合了。一些悲喜也将变得平静。借着一些伟大的光芒,打开脚下的一段路。彼十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此十月,是文学的芳草地,百家争鸣,百花齐香。无论是十月选择了李庄,还是李庄选择了十月,都肩负着一种使命,聚墨浮金,在此所生。我们在李庄见到的生死,已成为仁者心上的渡口。渡人,渡己。来来去去的,不是我们,而是江风。离开时,忽地想起了傅斯年先生等几十名专家在临别李庄时署名镌刻的《告别栗峰碑刻》:“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义,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借助,有不可忘者。”使客至如归,是李庄人悦纳世界的姿势,我们在此,曾被深深拥抱。江水悠悠,山峦静穆,所有的悲欣都将回归于它的坚硬和柔软,像一滴雨的往事收藏在李庄某座古建筑屋檐下的蜘蛛网上,被人看见,被人遗忘。我们来,或是去,都在“如归”的路上。于我,更或者是从异乡抵达异乡的通道,而故乡的声音,正从一道生生不息的门里传来。
江安竹心
天空低垂,细雨和黄昏交织前的样子,有些局促和迷乱,一个叫江安的县城与我初识。与所有的城市一样,高楼,车流,行人。我们穿过这些,去探访江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物象。竹,是这个县城的一种文化旅游标识,它以海的形象被世人揭开面纱。蜀南竹海翠甲天下的美名,让一些汉字在这里找到最具象的注解。无论是雄奇险幽,还是俊秀清绝,溪流、飞瀑、湖泊在竹林里诗意地栖居。我们在一座竹子的岛屿上,听一些被刚刚编撰过的誓言,新奇、兴奋,和着一些对陌生世界的欣喜,像竹子下面开得正欢的秋英,灿烂、多情。四百多种竹子在这座小小的岛屿上,安家落户,顺命而生。孝顺竹弯着腰,信奉受行着长辈们的教诲;紫竹林风情摇曳,像是要把一些音符从身体里以笙箫的形式奏响;金丝竹清逸俊朗,像一个得了志的青年,灼灼华彩,亮泽照人;巨龙竹高大威猛,参天而立,傲然独立。缓缓地走过它们,感受江安的竹心。观赏的愉悦在眼波流转之间,向黑夜隐退。如果仅仅是这样,对一座城市的辨识还相对模糊。直到第二天,我走进江安的明清古街。从桂花街到桂香街,从黄家大院到吕家大院,它们带给我比夕佳山民居更生活的体验。在庭院深深的地方,我容易迷失自己,唯有在这些散散漫漫的街道上,我才能感受到来自家的呼吸。麻将的声音、老人的笑声、孩子们的哭声、女人的骂声,穿过桂树的意象,迎面扑来。我敞开胸膛,以迎接一个举人中榜的欢喜,欣悦地走进宽宽窄窄的巷子里。一道古旧的门里露出一张笑脸,沧桑而亲切。一个老大爷伸出头,从里面探了出来,问及高寿,他用大拇指和小指比了一下。异乡人的谜底在他的指尖上,延长了欢乐和见识,仿佛六旬的数字只是一次弹指的造型。江安人的喜色在一个老人会心的笑里,徐徐打开。院子里的金银花爬满了用竹子围成的篱笆墙,热闹嚷嚷着向上伸长脖子。女人的秘密和孩子的顽皮像生活舞台上的道具,被闲置在两根长长的竹竿上。竹凳子上坐着拣菜的女人,竹簸箕里晒着黑豆子。就是在这一瞬间,江安人被竹子的秩序归顺过的生活,从明清的古巷里向我走来。我在这里看见了竹子的心跳,那一头连着我的故乡,这一头连着我的心脏,用竹子做成的脐带,在律动,在召唤。细细碎碎的脚步,裹挟着细细碎碎的思绪,就像八月的桂花细细碎碎地开在葱郁的叶子下面。毫不起眼,但香气弥漫。我把竹子特有的芳香和气节,装进一碗酒里,一口干了。此前我曾不止一次来过蜀南竹海,但遗憾地没有想过要来县城里亲近什么物事和人事。第一次进入竹海的时候,还是被惊呆了。这对于一个在竹林环抱的村子中长大的孩子,太过奢华的竹子阵容,令人忌妒和羡慕。有种小中见大时的浩瀚知觉被外延无限拓宽时的震撼,类似于小时候把池塘当作大海,待见到真正的大海时的极度慌乱和惊喜。我的神思在清幽的小径上被满目的绿色收复、拥抱。穿梭在竹林里,体验着这不一般的绿色。眼前这四季常新的绿色,带我进入瀑布、进入寺庙、进入我取、进入护持。我在尘世里曾有那么多深深的失望,那些前途未卜的热烈、死无葬身的勇敢、刀枪不入的痴心,那些最后成为一团团面目不清的旧棉花的过往。它们正在被眼前的绿色清洗,正在被竹子一一丈量。我慢慢进入竹子的海洋中,在静谧的世界里呼吸,吞纳。浸泡和净化的身心,暂时脱离了尘俗的喧嚣和执念,我和竹子都成为氧离子的一部分。打开自己,让凌驾在身体之上的愚痴、嗔怒、昏眠、欲贪和爱恋,放下,再放下。那些终其一生,信受、奉行和修持的,不过是从心上经过的仙和魔,就让它们在竹心里虚化和过滤吧。许多时候,旅行的意义显得过于浅陋。从此地到达彼地的异乡里,释放一些生活的戾气,又回到庸常里。我曾到过一片海,它们以竹子的名义,让许多平淡的生活,烙上清奇的神韵。我确定,在江安,我的记忆是被巷子里的一根竹子打开的。它们像是我在异乡遇见的一个故人,经年未见,情意深深。在中国古典文化里,竹子类同于君子。可以不食肉糜,但必以与竹同居乐。松竹菊、岁寒三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素来有众。它不畏严寒酷暑、宁折不弯的品格,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与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总会带着一些暗合的气质。就像江安的竹,唯有深入一座城市的中心,才能看见它的心跳。我便以此判断,竹心是江安的一种文化符号。竹子的高洁雅趣从一首首诗中茂然走来,大品大格,耐人寻味。当承载着江安精神气象的竹子以艺术的形式被呈现时,我更加确定了我的判断。一个叫何华一的老爷子带着他的女儿们,把艺术镶嵌在竹子的身上。名川大山、龙凤祥瑞和花鸟虫鱼在雕刻的微显中像活生生的灵物。竹子的清高在他们的工具上变得更加崇高。我一时分不清这是竹子在向艺术致敬,还是艺术在向竹子致敬。天下的匠心让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竹子在他们精细的刀工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江安人说起这些是自豪的,从县委书记到平头百姓。县委书记李强记得一双筷子成为艺术品后的价格,细数艺术世家的家珍时,与他随口而出GDP产值一样熟稔。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天气地气人气仙气,都聚拢在竹子的身体里,法度自然,开合自在。落在俗世,像是一个母亲为自己的闺女找到了好人家,你安,我安,江安。成为一种产业,肯定不是竹子的选择。但一定是江安的选择。生活的着落,在竹子身上放大成为艺术。我为此热泪盈眶。我一时忽视了江安给人视觉和感官上的雷同和异端。那些承载着历史使命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被陈列,被抒发,被膜拜。而眼前这些竹子吸引着我的眼睛,从巷子的深处走到竹子艺术世家。我从小在竹林里长大,那些陪伴我长大的竹子,它们没有成为艺术品的资质和条件,但它们同样缔造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竹子也成为故乡人生活的一种秩序。在云南的那个小山村里,大片大片的竹子环抱着村子。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男人都是篾匠。忙在土地里,闲在竹子里。竹子在他们的手上被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箩、筐、篼、簸箕、粪箕、篓子。眼手所及的地方,都是竹子制造的生活。晒衣裳、打核桃板栗、编竹篱笆,餐桌上的筷子、竹凳子、竹椅子,就连形容小白菜们长高一截都用一篾片的词语。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了竹子。诗人们用它来表达君子的气节,村子里的人们用它来向生活致意。竹笋成为江安人餐桌上的美食。而我家乡的竹笋,是舍不得食用的。它们要留着长大了换取生活的资本。许多年后,当我知道竹笋是可以食用的时候,竹子给我的苦凉由心而起。直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富裕了许多,但村子里的人还是舍不得食用它们。像是怀念过去的苦难,遵守着一种竹心之上的秩序。如今,竹子成为艺术品的可能,被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打开了。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下肢的发小,在竹子的身上找到了另外一种出路。他用双手把竹子变成竹器,换得孩子们的学费伙食费,换得一天天好起来的日子。竹子成为他生命中一根隐形的拐杖,他仰仗着它迈开更远的步子。每当我看见他拄着拐杖在院子里用刀具让手与竹子对话,我就对竹子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那些在村子里坐在竹凳子上编制竹器的父老乡亲们的形象一一向我走来。竹子的清香,顿时从我的鼻孔爬满了心间。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我有幸来此,与竹亲拥,打开江安的竹心,打开自己的竹心。比起江安的竹艺,发小的手艺还是粗浅的。就像所有初起谋生的手段,都不可能会成为艺术最好的归宿,但技艺将会在逐渐熟悉的慧心中生成百巧。但愿现代信息的通畅能引领他的竹心变得宽阔,让竹子与他都成为翠绿的四季,生机勃勃。远山青色,万物生长。像是每一片土地与它身上的植被们都有一个秘密的约定,竹子造福了江安和我的故乡人民的生活。更多的植物在广袤的大地上,以使者的身份扶携着不同地域的人民。他们倚着自然的赋予,抚摸着山水草木的属性,开凿、创造、缔造出一代又一代人的新鲜日子。
《十月》,2020年第1期,目录
中篇小说
玫瑰开满了麦子店/005 石一枫
骑鹅的凛冬/105 郑小驴
宋时光/132 晓 航
短篇小说
在医院里/078 朱秀海
航班延误/093 裘山山
散 文
遥远的局外/074 陈丹青
金沙江的幽暗处/123 陈洪金
思想者说
班主任/161 黄 灯
小说新干线
梁多多(短篇)/177 赵 勤
教堂蓝(短篇)/184 赵 勤
幻 象(创作谈/191 赵 勤
心灵奇点(评介)/192 何 英
译 界
帮 助/194 [美国]罗伯特·斯通 李寂荡 译
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
科技工作者纪事
奔向月球/209 宇 舒
诗 歌
活着咏叹调/225 海 男
于坚近作/228 于 坚
平安夜:给阿彼尔的献诗/231 施 浩
启示与修正/234 茉 棉
在辽阔的人世/237 龚 纯
有一根藤蔓牵着花朵/239 邓 方
艺 术
封 面 无题(绢本设色) 曾志钦
封 二 画廊经纪人(油画) 靳尚谊
封 三 穿蓝裙子的女士(油画) 靳尚谊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津 渡
▼悦-读
2019-3《十月》·思想者说︱北乔:静默的墙
2019-5《十月》·思想者说(选读①)︱王族:最后的猎人
2019-5《十月》·思想者说(选读②)︱王族:最后的猎人
2019-2《十月》·思想者说︱刘文飞:茨维塔耶娃的布拉格
2019-1《十月》·思想者说(选读①)︱北野:裂缝与阴影
2019-1《十月》·思想者说(选读②)︱北野:裂缝与阴影
2018-5《十月》·思想者说(选读)︱叶浅韵:生生之门
思想者说|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关于一种历史剧的编撰
2018-4《十月》•思想者说(选读)|偏移与乡愁:安德洛玛克的故事(吴雅凌)
2018-5《十月》·思想者说︱叶浅韵:生生之门(续读)
2018-1《十月》•思想者说|张清华:万古愁,或灵敏之作为中国诗歌的精神
2017-6《十月》•思想者说|敬文东:日常生活
2017-5《十月》•思想者说|余华:爸爸出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