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交相辉映——《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述

思飞学术 2022-06-09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六卷本)新书发布会

2021年9月25日上午9:00,“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六卷本)新书发布会将在浙江杭州举行。发布会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详情请戳下方链接:

会议通知 |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新书发布会日程

会议通知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六卷本)新书发布会


摘要:殷企平教授等所著《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共六卷)将文化观念流变与文学典籍进行互相参照研究,着重从“转型焦虑”的文化观念流变节点维度和“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维度,对自古至今的英国文学典籍进行深入解读,在对英国文学典籍的分析中发现英国文化观流变的轨迹,在英国文化观念流变轨迹的发现中丰富甚至纠正既有文化观念的内涵外延和文化观念流变的因果判断。该系列著作不仅在学术上于文学研究介入文化研究的视角和实操有填补空白意义,也通过开辟文化研究新路径助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关键词:文化观念;文学典籍;转型;共同体


作者/李建波 张格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重庆大学,重庆,400000)


期刊/《当代外语研究》

1. 引       言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共六卷,以下简称《流变》)是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批准号12&ZD172)的系列成果。这套系列成果基于研究者多年学术积累,顺应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拓展的趋势,领我国文化观念与文学典籍相互参照系统研究之先,在厘清理论概念、创新研究方法和应用分析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扫码可查看详情页)

2. 核心观点

《流变》所议“文化观念”,乃由文学典籍视角所观得的文化观念,其对“文化观念”的定义为:特指文学典籍中所体现的,具有针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内涵的,支配一个民族总体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流变》认为,文化观念与文学典籍有着不解之缘,互动微妙。正因为文学典籍所提供的文化状况描述细腻,所以将文化观念的流变与文学典籍相互参照进行研究,会有助于揭示文化观念深层次内涵,探索文化观念演进和文学发展的有机联系,进而发现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新内涵。针对当前文学典籍研究和文化观念研究相脱节的状况,《流变》旨在呈现一个新型的,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外国文学研究范式,既有助于说明文化观念的发展对于文学典籍生成的作用,又有助于发掘文学典籍在文化观念意义上的深层价值,阐明文学典籍在引领文化走向、塑造共同体意识等价值观层面的积极作用。《流变》聚焦“文化观念”这一关键词,研究英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和文化建设,以英国文学家对现代性及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价值体系的文学表达和思想质询为审视对象,尝试为中国本土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积极借鉴。


3. 内容简介

着眼于整个历史时期文化观念和英国文学典籍之间互动关系的综合论述。本卷在逻辑框架的设计上注重文本细节和观念呈现的前勾后连,引导其他各卷论证以下核心观点:就最主要的文化命题而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们在不同时期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即生活质量不在于发达的工业、诱人的科技经济指标,而在于共同体的和谐,在于精神与物质的互补和平衡。


承接《总论卷》,追根寻源,展现早期英国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卷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后期开始,一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这段时期是英国文化观念流变中的现代性和个人主义的源起时代。该卷指出,《总论卷》所述的若干关键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已经萌发于这一时期,例如,因田园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而产生的“转型焦虑",早在乔叟的作品里就已初现端倪。


,时间跨度从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一直持续到1815年英法战争结束前后,刚好与所谓“漫长的18世纪"相吻合。自中世纪末期以降开始萌芽的文化观念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快速生长,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多维撞击下不断修正、融合并且成型。此卷对文化内涵雏形的揭示和分析为第4卷中描写文化观念的成熟起了铺垫与塑形作用。


,时间跨度基本与漫长的维多利亚时期相吻合。这一卷重点探讨两个问题:(1)英国文化观念的成熟期为何是在维多利亚时期?(2)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家们是如何扩充文化观念内涵,从而助推其进入成熟期的?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论证如下观点:就“文化”和“文明”的观念面言,必须有众多文人学者致力于它们的语义区分,才能确保其成熟;也恰恰是在维多利亚这一时期,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学家都承担起了给“文化”和“文明”分家的工作,都奋起批判独尊“事实”的文明,都表达了一种蕴含价值诉求的文化思想。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对文化的多重观照,已经更自觉地表现为对秩序/共同体的理想诉求、对人类生活总体方式的精神审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各种禀赋和潜能的协调发展)的文化反思,也表现为对追求单向度发展的“进步”话语的一种强烈质疑。


聚焦从爱德华时期到二战结束之前英国文学与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与第4卷所关涉的历史时期相比,此时文化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各种新思潮的碰撞与洗刷中,英国社会的思想格局经历了世纪末的转变,而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对英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身份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文学家们的文化之旅也变得更为艰难,他们继续拓展文化观念的内涵,如对转型焦虑、共同体意识、文化身份和审美趣味的深度探索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念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这种冲击和文学家们所做出的回应导致了文化观念的裂变。他们所表达的文化诉求和道德关注呈现出有别于上一时期的文化新特质。在战后全球化背景下剖析其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本卷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种更加包容、更富有弹性的英国特性得以形成,种族已经不再是(作为文化身份的)英国特性的标识。这一切对于所有面临建设多民族共同体任务的国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 要点评述

4.1文化观念流变的系列研究有其适时性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不过与人们的预期不同的是,这种便利条件催生的不全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地球村,而更多的是误解甚至仇恨,对于文化的研究成为破解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重要路径, 20世纪90年代小盖茨(Gates Jr. 1992: xii)便提出:“世界上多种多样文化间实现相互了解的挑战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惟一的、最重要的任务。”《流变》将文化观念的重要因素界定为“支配一个民族总体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研究这样的文化观念显然可以增进对个体的英国民族文化和广义上的世界民族文化的理解,大幅度消除信息时代迅猛增长的不同文化间的误解,因而该系列成果有其适时性。《流变》对文化观念流变进行历时的、系统的考察,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民族文化观念及其流变机制更具重要性。


4.2将文化观念流变与文学典籍进行互相参照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他的文章《论“文化研究”》(On“Culture Studies”,1993)里称,文化研究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既有的学科具有局限性,其研究成果不能提供对事物深入、周详的解释。因此,他称文化研究是“后学科的(postdisciplinary)”(Jameson 1993:18)。正是因为文化研究的“后学科”性,使得各既有学科学者感觉文化研究不属其学科专业范畴。的确,文化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过,文化研究者认为,“被称为文化研究的愿望最好从政治和社会的途径来实现”(Jameson 1993:17),而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典籍研究,往往被排斥在主流文化研究之外。


将文化观念流变与文学典籍相互参照进行研究是《流变》的一大特点,这无论对于文化研究,还是对于文学典籍研究,均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流变》认为,文化观念与文学典籍有着不解之缘,互动微妙。的确,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认为关注时代重大问题;朗格的艺术符号研究则认为只有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艺术符号才能将情感“客体化”,从而揭示概念性语言难以揭示的微妙内含。文化含有丰富的情感意蕴,也只有通过文学艺术的研究才能对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参见李建波、李霄垅2019:12-13)。


4.3“转型焦虑”和“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文化观念流变节点及其目标的维度


“转型焦虑”和“共同体意识“是贯穿《流变》的两个主题词。所谓“转型焦虑“往往是指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时人们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人自我所产生的焦虑。从柏拉图开始,社会转型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柏拉图在《共和国》里谈及极端民主必然走向极端专制的轨迹;罗素将社会发展的过程描述为纪律主义时代和自由主义时代的循环交替,当钟摆在不同的时代向不同方向摆动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习惯了的参照系,对于现状和“进步”的方向焦虑不已。例如,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进入爱德华时代之时,英国至少出现了五种焦虑(参见Bachelor 1982:6)。


《流变》关注这种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是因为焦虑的强度反映社会形态改变的程度,而社会形态的改变也往往带来文化观念的流变,《流变》多将“转型焦虑”与“共同体"问题相关联。例如,第五卷第一章是《转型焦虑与共同体危机》,“共同体”在《流变》中呈现多种形态,如友情共同体、婚姻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等,但是其基本内含还是一种对充满和谐、秩序的群体结构的向往。焦虑往往与共同体危机共生,因共同体的瓦解而焦虑,也因焦虑而建构共同体。文化观念流变导致焦虑,反过来焦虑体现文化观念的流变,如果说“转型焦虑”是文化观念流变的阶段维度,那么对不同形态的共同体的向往就是焦虑的目标维度。

5. 结       语

《流变》中文化观念的研究和英国文学典籍的研究相互参照,在对英国文学典籍的分析中发现英国文化观念流变的轨迹,这种轨迹的发现又反过来丰富甚至纠正既有文化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文化观念流变的因果判断。将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系统有机结合,让文学研究承担起理解不同文化的“惟一的、最重要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在学术意义上,一来弥补了文化研究排斥文学研究的遗憾,二来为文化研究添加了重要的视角。《流变》以“转型焦虑”为阶段维度,以“共同体”向往为目标维度,有助于深化观念史研究的思想深度。通过对文学典籍中文化观念的梳理,对共同体研究也有拾遗补缺之功。总之,《流变》在文学中追溯文化观变迁的思路和目标有益于探寻文学经典在传承民族共同体价值观中的作用。



附注

①   殷企平等. 2020.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Bachelor, J. 1982. The Edwardian Novelists[M].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Gales, Jr., H. L. 1992. Loose Canons: Notes on the Culture Wars[M]. New York & Oxford: OUP.

Jameson, F. 1993. On“Culture Studies"[J]. Social Text 34:17-52.

李建波、李霄垅. 2019. 外国文学和国别与区域的交叉研究:国情研究专家的视角[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5):11-17.

(责任编辑 杨丽)


本文引用信息:

李建波、张格堃. 2021. 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交相辉映——《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述[J]. 当代外语研究(2):106-110.




end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殷企平:“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六卷本)

2021-07-16

新书推荐 | 王克非 编:《双语语料库研制与应用新论》

2021-07-09

CSSCI(2021—2022)收录集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4辑(附征稿启事)

2021-07-30

《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2021-08-31

新书推荐 | 唐莹: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伦理研究

2021-09-03

新书推荐 | 翁立平:《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2021-09-17

外教社多种图书在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评选中获奖

2021-08-31

新书推荐 | 《叙事研究》第3辑(附最新征稿启事)

2021-08-06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第二版)

2021-05-28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