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迎国庆 | 孟庆和:上海外国语学社历史简述
ISBN: 978-7-5446-6782-1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作者:孟庆和 主编
定价:89.00 元 (限时优惠:62.30 元)
本书不仅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展示多年以来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而且反映了20世纪20 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信仰追求与国际视野,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轨迹。
外国语学社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批革命的种子,输送了一批革命干部到社会主义的发源地去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彰显了外语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的重要地位。
国庆将至,
让我们回首过往,
忆学社峥嵘岁月,
续青年爱国梦想。
01
梦开始的地方
▲外国语学社
1920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这所学校设在上海法租界新渔阳里6号一座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内。
100年前的上海法租界渔阳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和初创时期重要的活动场所,是20世纪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梦开始的地方。
渔阳里有新老之分,老渔阳里建于1911年,位于原环龙路 (现南昌路)100弄。新渔阳里建于1915年,位于原霞飞路 (现淮海中路)567弄,与环龙路并行,两条马路中间便是渔阳里地块。新、老渔阳里之间有一条小弄堂可以相通。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的居住地,同时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02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
▲1920年4月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随同来华,并担任外国语学社俄语教员。图为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人员合影。左一为库兹涅佐娃、左二为维经斯基。
1920年4月,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工作组一行4人秘密来到中国。4人小组中有维经斯基 (俄文全名 Г. Н. Войтинский)、华人杨明斋(俄共党员,后转为中共党员)、俄共党员季托夫和朝鲜社会活动家金万谦。杨明斋负责协调中俄双方工作,并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同时兼任翻译。维经斯基的公开身份是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中文名吴廷康)。维经斯基一行首先来到北京,通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俄国教授鲍立维和伊万诺夫的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又经李大钊介绍,来到了上海,并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了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与陈独秀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会谈中,维经斯基提出,希望组织中国的革命青年,去即将成立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一成立,陈独秀便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当时这是一个半公开的组织,党的许多活动都是以青年团的名义在这里举行的。根据陈独秀的指示,团组织出面创办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学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并为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作准备。
03
外国语学社办学情况
▲1920年9月30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的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
1920 年9月,新渔阳里6号门口挂出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招牌——外国语学社。据当时外国语学社的学生许之桢回忆:“渔阳里6号在1919年原是戴季陶租住的,他在玻璃上还写了几首诗,我们可能是在1920年春天搬进去的,由杨明斋和陈独秀继续租赁下来。”
1920年9月28日起连续几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此白。”
外国语学社校长是杨明斋,山东平度人;学社秘书是俞秀松,浙江诸暨人。两人均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
外国语学社虽然登报公开向社会招生,但大多数学生还是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介绍来的,如毛泽东介绍了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周昭秋等人,贺民范介绍了刘少奇等5人。外国语学社学生最多时达50—60人,主要来自上海、湖南、浙江、安徽等地。
外国语学社的主要办学目的是:培养一批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础外语知识(主要是俄语)的革命青年,挑选其中的优秀分子赴苏俄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
外国语学社的俄语课由校长杨明斋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以及王元龄教授,李达教授日语,袁振英、沈雁冰(茅盾)教授英语,李汉俊教授法语,俄国学者斯托比尼教授世界语(选修课)。
外国语学社的校舍是两层楼的民居,楼下是教室,不上课时用作其他活动。楼上亭子间分别为杨明斋和李启汉的卧室,房间陈设简陋。楼上客堂是团机关办公室,里面放了办公桌油印机。楼上东厢房为一部分学生的寝室,刘少奇、俞秀松、许之桢、柯庆施等住在这里。大多数学生住在校外。学生半天上课,半天自修。
校长杨明斋在楼上亭子间的寝室,还兼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信社的办公室,专发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新生活的稿件。外国语学社学生担任该社稿件的收发、缮写、校对、油印等工作。
外国语学社除了为学生提供外语教材,还把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作为必读的书籍。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均亲自为学生授课。
▲外国语学社教室
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参加上海的革命活动,并吸收了30 多名学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蒋光慈、曹靖华等。刘少奇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群众的疾苦,并帮助建立上海工厂的基层工会组织。
1921年,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曹靖华等20余名学生,先后分三批被派往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
1921年春天以后,由于外国语学社的主要领导和大批学生赴俄留学,同时学社遭到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和监视,学社于同年8月退租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自行结束。
上海外国语学社开办时间不足一年,但这短短的一年中,她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批革命的种子,输送了一批革命干部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去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赴俄学习的同学回国后积极开展革命工作,有的成为党的领袖,多数人成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也有人成为苏俄文学翻译家,以及文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作者孟庆和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编审。)
(文中外国语学社相关图片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提供。)
☆ 目 录 ☆
第一部分
外国语学社历史研究
上海外国语学社历史简述
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学社
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的若干史实
略论外国语学社几个特点与人才的作用
S. Y. 之家——上海外国语学社始末
第二部分
外国语学社人物研究
关于杨明斋的历史研究
杨明斋的翻译活动探微
青年俞秀松的历史足迹及其重要贡献
刘少奇与任弼时:从一起留学到同为书记处书记
我的父亲刘少奇
试论外国语学社对刘少奇思想的影响
从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革命烈士王一飞
柯庆施就读上海外国语学社前后
肖劲光与外国语学社
曹靖华开创俄苏文学学科的漫长历程
忆渔阳里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史
陈望道及其翻译研究
茅盾的文学翻译
外国语学社学员与世界语学者斯托比尼
外国语学社部分师生简介
第三部分
外国语学社史料档案
1954年3月包惠僧回忆早期青年团在上海渔阳里6号活动的情况
少奇青少年时代生活片断摘录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
附:中国赴俄的途径
1955年许之桢回忆早期青年团在上海渔阳里6号活动及原址布置情况
关于渔阳里六号的活动情况(1959年6月)
曹靖华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情况(1982年10月27日于北京医院)
附:恐怖之夜——三幕剧
周伯棣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1961年6月19日)
周伯棣自传摘录
1966年4月华林回忆早期青年团在上海活动情况及团员青年赴俄国留学经过摘录
彭述之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摘录
赤俄游记摘录
附:秦抱朴给高尔柏的信摘录
附:俄游通信
附:张学琅游俄通信摘录(1921年8月24日)
王元龄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
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1920年9月)
外国语学社添招新班(1921年5月)
end
2021-09-24
2021-09-24
2021-09-17
2021-09-10
2021-09-03
2021-08-31
2021-08-31
2021-08-31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