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创作|集美·阿尔勒巡回讲座回顾


2020年集美 · 阿尔勒摄影季巡回讲座  厦门站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创作


讲座信息

2020年11月26日(周四)言几又书店

讲座嘉宾

孙瑞祥(艺术家)、周裕隆(艺术家)、沈奇岚(策展人)



11月26日,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人沈奇岚与被提名艺术家孙瑞祥与周裕隆,在言几又书店举办了巡回讲座。讲座围绕孙瑞祥与周裕隆多重身份下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展开,孙瑞祥通过回答五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来讲述他对商业与艺术的思辨和探索。周裕隆以时间顺序分享作品,为观众展现了艺术家清晰的创作轨迹。沈奇岚从策展人的角度解读了她对两位艺术家的理解,以及在策展中的选择与思考。


讲座伊始,沈奇岚分享到,孙瑞祥与周裕隆都是成功的商业摄影师,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们也都是潜伏了很久的艺术家,很早就有艺术家自觉的觉醒,并持续进行创作。在漫长的道路当中,渐渐地成长成为多重身份的创作者。


沈奇岚提到每个人都在发现世界和生命的真相,他们这一次来做展览,其实是把自己发现的世界和真相与大家分享。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创作冲动的,但有时候会自己打消念头,他们一步步走来的历程和经验可以给大家很多启发。


孙瑞祥:五个问题


孙瑞祥带来五个常被问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表达自己对于摄影的观点。


Q1: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摄影师,自己的照片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孙瑞祥认为不同于商业摄影,根据别人设定的要求去完成工作。个人创作中的表达,很多时候是从自己原始的欲望或者恐惧出发。这次展览的系列,基本上是在一个无意识状态下拍摄的照片,后来与策展人共同提炼出一条线索。


“我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这个答案是在若干年之后。我不去刻意地去想那么多,给潜意识保留空间,任由它随着时间往上走。”

——孙瑞祥


孙瑞祥 摄


沈奇岚老师对问题中的”科班出身“提出质疑,因为经常会有人用科班出身去定义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年之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科班出身这个词属于上个世纪,每个人他都可以是自己的”科班出身“


Q2:器材和灯光还有技术上的细节是否重要?


孙瑞祥 摄


这张照片拍摄于孙瑞祥在上海的工作室。是被提名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幅。


沈奇岚老师讲到这张照片给她的感受是,这里曾经有过很多的现场,很多人来人往,但现在是一个空场,就像生活与生命的写照。如果去展览现场就会发现,这是他们所选的八十几张照片中的一张,放满了一面墙。是孙瑞祥生命中的各种切片,沈奇岚从他过去十几年的照片中,找一些能够感受到青春的温度的东西,一些获得与失去的东西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就像一个火焰,当你靠近触碰到那个火焰,那些有温度的,打动人的瞬间才是值得留下来的。”

——沈奇岚


回归到器材是否重要的问题,孙瑞祥认为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作为一个商业摄影师,这张照片上所呈现的就是他所有的东西。而这次参展的95%的照片都是一台十年前买的玩具相机拍摄的。对于他来说,照片是在一个时间线内由同一个见证物(相机)记录,有一个统一公正的参照物,而不是跟随器材更新的潮流得到的结果


孙瑞祥 摄


十几年前,孙瑞祥刚开始做摄影,在巴黎的另外一个摄影师帮他拍摄了这张肖像,那时被很多人笑话,因为照片中,他手里拿着佳能的照相机配尼康的闪光灯。相机是找朋友借的,他会跑去所有的时装秀后台里面拍照,当然也没有人付钱,完全出于想要拍照的冲动。当他回头来看,后来有灯光器材后拍摄的照片很多反而不如当时用玩具相机拍摄的。“这让我觉得创作中要更多用潜意识去考虑,而不是用职业的思维。”孙瑞祥说。


Q3:如何规划自己的摄影道路?


孙瑞祥 摄


这是孙瑞祥在巴黎参加一场活动时拍摄的。他提到在最早借相机拍照的时候,内心是有真实的欲望的,当他在巴黎翻阅摄影大师的画册,他也希望若干年后自己可以做出这样的作品,在美术馆展出。但艺术的感染力让他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地推翻对自己的认识,这个欲望就没空再理会了。他所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并坚持自己的初心。

 

沈奇岚对这个问题本身提出质疑,“摄影道路这四个字不存在,人生道路是存在的,但是也不是规划出来的。不要抗拒变化,比规划更更重要的是方向。专注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一直往前走,最后你的道路就会出来。“


Q4:如何区别摄影和艺术摄影?


孙瑞祥 摄


孙瑞祥认为艺术摄影对于他更倾向于是让他可以感受到个人情感的东西。这张照片是孙瑞祥在父亲过60岁的生日的时候拍的纪念照,拍了很多张,可这一张对焦模糊了。但他选了这一张,因为这张照片承载了他对父母的情感,担心他们的影像在自己脑海里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在过生日的节点,就像小时候父母带他拍的纪念照一样,代表着一个生命的成长与衰退。

 

沈奇岚提到,首先摄影里面包括了艺术摄影,如果一定对艺术摄影有一个判断标准,她认为作品和人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它是不是艺术。作品要能够与人建立连接,不管是情感上的连接,还是理性上的连接。就像我们每天路过地铁,旁边全是广告照片,是被迫塞到人脑子里的信息。但是艺术让人愿意走过去,与之进一步建立更深的联系,它有更多的东西要给予,进入的越深,给予的越多。这是从观者的角度。

 

从创作者的角度,每个专业的摄影者都会有自己的固定的语汇和范式。了不起的艺术家就在于能够把语法和词汇量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组合,以及他不会陷入自己的套路。


“如果有一个门类可以被区分为艺术摄影,我觉得它一定是对原有摄影的‘语法’提出挑战的,然后挑战之后还能再对自己提出挑战。而这些曾经做到的人,我们都要向他致敬,因为当我们在使用前人所创立的词汇时,要记住这是经过斗争,反思才获得的。”

——沈奇岚


Q5:摄影到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孙瑞祥,假苹婆,2018。水洗棉布。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孙瑞祥认为作为一个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有很多种选择。可以做一个个性与众不同的存在,也可以做一个给予者。他认为做能用自己的能量帮助到别人的事比为了证明自己厉害而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更有意义。这张照片是他在香格里拉草原上拍摄的野生花朵。他希望作品不只关注自己,以这些花朵为主角,展现生命在被人为修复后的自然环境中绽放出的重生的力量与保护的力量


周裕隆:我的创作



周裕隆在讲座中,从早年的艺术创作讲起,为观众串联起一条艺术家思考,成长的线索。


《山海经》2008-2012


《山海经》系列拍摄于2008 至 2012 年,源于周裕隆从小对古代的神话传说的兴趣,根据文献资料整理了100多个动物,目前已执行了三十五组。山海经里面有很多动物其实在现实中存在,比如大象、犀牛在山海经里都有记载,因此他想尝试用的摄影去展现神话动物出现在真实的自然界中的状态。周裕隆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山海经其实涵盖了地球地理,所以他在作品里设定了很多符合山海经描述的山川河海的地理位置,比如凤凰可能是非洲大陆上状似火烈鸟的生物。


《不死鸟》,2011


《不死鸟》系列拍摄于2011年,假定这些死去的人现在还活着的话,他们是什么样子。周裕隆设定了5个人物形象进行拍摄。他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开始展现出来。


《一万个童年》,2013


《一万个童年》系列是周裕隆在2013年为《人物》杂志拍摄的一组关于六一儿童节的选题,意义在于不论是怎样的国家元首,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政治背景的人,他都有过童年,即便他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不一样,他们的童年也都不是那样复的,孩提时代都是一种原始的状态。


《1912》系列,2009-2013


在此之后,周裕隆更多地创作人物肖像,《1912》系列是2009年到2013年,历时4年创作的作品。当时周裕隆很喜欢收藏老照片,但这些照片尺寸很小,清晰度很低。他就想到如果放大无限放大这些人的面部应该是什么样的?文献的真实性如图像的细节,它们在有限的信息里,只能提供看似正确的“真相”。周裕隆还提到,历史对于他的着迷之处,特别像魔方,有四千三百亿亿次的变化,如果个体生命就像魔方的某一个方块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错,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交错,能变换出多少可能性?因果相交之下产生了历史


《无限的卡农》,2015


《无限的卡农》拍摄于2015年,一群士兵不停的从海里冲向岸上,其实也是某种暗示,就是关于历史的潮汐,人类的潮汐,战争的潮汐,他们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就像人身体的新陈代谢,细胞更替,也在某种战争当中。


《在流放地》,2015


《在流放地》于2015年在南方广西拍摄,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周裕隆触动很大,他看到当年的报道和文学报告里讲述了19岁、20岁的年轻的士兵在那场战争中受到的苦难。他们不着衣履穿行在森林中,晚上在山洞中过夜,因为夜里有毒蛇爬到身上,熟睡的士兵本能地用手拨开它们,而毒蛇受到了惊扰咬了士兵,士兵被发现第二天死在洞中。这些故事让他思考战争的本质,人在战争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于是有了这组作品。由此可以看到周裕隆对于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兴趣。


《上苍保佑超级明星》,2015


《上苍保佑超级明星》创作于2015年,由于之前的作品都比较偏具象化,周裕隆开始做一些抽象的尝试,他在工作室的院子里向天空中的一片烟雾投影历史人物的经典图像,投影在烟雾上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象,图像原本所呈现的信息都在变化,最后随着烟雾消散。


《两界山》,2016-2017


《两界山》是周裕隆在2016-2017两年间创作的,作品名称来源于《西游记》第十三回:“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著名事件“战场上的圣诞节”(德军与英军两国士兵在圣诞节那天休战,一起过节的故事),每一场战争经过历史的延展和筛选之后,我们的立场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在两军交战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士兵们,这些孩子,他们有立场吗?他们的一枪一炮是为何而放?于是他将战争中两个阵营的士兵放在一起拍合影,服装、枪支完全按照历史还原。周裕隆试图跳脱出历史给予的敌我立场,通过将两个自然个体并置,传达给观众对于战争的反思。


牺牲者系列 1019号, 2019


2016-2019创作的《牺牲者》系列,是周裕隆近几年耗费精力、时间最多的作品。每幅作品都是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历史人物死亡的场景进行还原和戏剧化的重新设定。照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历史中有身份和名字。例如鲁迅这一张,还原了他当年的护士,医生,最好的朋友,甚至根据历史照片的拍摄角度,还原了那一时刻摄影师站的位置。系列作品中的历史人物还包括弘一法师、老舍、圣雄甘地等。


《围观者》,2017-2018


《围观者》系列是周裕隆2017-2018创作的作品,入围了2019年三影堂摄影奖,也呈现在本次集美阿尔勒的展览中,周裕隆将一条龙骨,放置在城乡田野不同地方,引来各种人的围观。每个人在围观时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判断,有的人看到就转身就走了,也有人说“这不就龙,有什么没见过的。”,也有人看到就往家里拿。这一系列作品还包含一个视频作品叫《寻找无双》,是一镜到底的航拍作品,在张家口某村拍摄。拍摄前进行了非常缜密的计划和演练,这套作品只能拍一次,因为需要观众第一次看到龙骨的即时反应。


分享完自己的艺术创作,周裕隆也为观众展示了他商业摄影的大量作品。他说“拍商业其实是需要排毒的,心里总有一些想要释放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放掉是会生病的。”当谈及商业摄影于艺术创作的关系,他分享到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拍摄商业摄影时要考虑的是客户需求,个人创作时则完全是以自己的思考为导向。另外两者也会相互影响,拍艺术创作,其实也是对商业摄影的锻炼,拍商业时,所有的经验值都作用给艺术创作。所以会看到周裕隆的创作里有大量他拍摄商业的经验---对画面精准的控制力。这也是他的优势所在。他在这里给出一个建议:“我一直自省的一个价值观是,一定要拿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是个豹子会跑,不要跟老鹰去比飞。”


沈奇岚:策展人如何看


沈奇岚从策展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两位艺术家的理解。


Q:为什么选择孙瑞祥与周裕隆提名本届发现奖?


沈奇岚提到,他们平时的工作都是商业摄影,商业摄影与艺术创作本质的区别在于,商业照片中观众看到是一个商业企图,它是个工具,是消灭创造者的。但当我们面对真正的艺术摄影作品,它的主体是创作者,观众与创作者建立直接的联系。周裕隆在作品中传递的是他独特的历史观,如何在遍地龙骨的后真相时代反思历史。孙瑞祥在拍摄花朵中寻找内心中的“阿尼玛”。两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实现一种自由,对沈奇岚来说是很有趣的现象,就像是对抗地心引力。


Q: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是什么?


沈奇岚认为策展人就像一个翻译者,她在观察这些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的轨迹,以她对艺术家工作方式的了解,挑选出一些故事分享出来,以及将一些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有价值的内容,翻译给大家听。沈奇岚还提到“我其实不太喜欢策展人中心主义,艺术是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有艺术家才有艺术,所以我一直觉得任何时候都是艺术家在前,策展人在后。他们是最后能够带大家看到更多真相和更多自我的人。”




最后,感谢言几又书店和现场观众的帮助与支持!


文字整理/铭璐

校对/嘉雯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展期: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03日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每周六、日下午

14:30市民广场展览馆开始导览

16:00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展览馆开始导览


观众可以通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线购票


展览通卡(12月4-6日不适用): 120元;单日票:80元;

团体票:60元(10人及以上); 

优惠票(学生、教师和军人、医护人员、三影堂会员、厦门摄影家协会会员): 50元。

取票方式: 凭购票二维码到展览前台兑换

学生/教师/军人/医护人员凭有效证件取票。 


*所有纸质票从11月27日开始现场进行兑票

兑票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集美市民广场展览馆。


2020《集美·阿尔勒画册》新鲜出炉!


向右滑动查看书籍内页👉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展览通卡正式发售!扫下方二维码购买!

展期内不限次数,无限看展!




蓄力五年,更多精彩汇聚第六载!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中国摄影界领军人物荣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经过五年的打造,摄影季已经成为了中国摄影领域不容错过的盛事,迄今已吸引了30万余名观众。


每年秋季,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精选项目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厦门,由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今年夏天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遗憾停办,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如期举办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阅读:


【公共教育活动】

摄影这样看|集美·阿尔勒全新公教项目

“家的记忆”主题摄影征集|1920s-2020s:十代人的厦门

开幕周活动全揭晓|2020集美·阿尔勒11月27日不见不散!

拍五条人的艺术家来开暗房课啦!|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游学

2020集美·阿尔勒专家见面会回顾


【讲座回顾】

讲座回顾|海参崴与非洲大坝之间:“摄影”之名下的图像流动

讲座回顾|“对话”摄影大师 罗伯特·弗兰克

秦昊 “常客”|集美·阿尔勒巡回讲座回顾

酝酿一个“在地计划”|集美·阿尔勒巡回讲座回顾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展览单元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我与罗伯特·弗兰克|参展艺术家群访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提名展】

今年发现奖提名艺术家都有谁?(上)

今年发现奖提名艺术家都有谁?(下)

策展人专访(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策展人专访(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中国律动】展览单元

中国律动|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在地行动】展览单元

在地行动:印象福建|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无界影像】展览单元

无界影像:探索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藏家故事】展览单元

藏家故事|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日本影汇】展览单元

四位日本女性摄影师的“时代的洞察”|2020集美·阿尔勒

志贺理江子:摄影成为一种仪式|日本影汇参展艺术家系列专访

川内伦子:一场探索美的过程|日本影汇参展艺术家系列专访


【年度阿尔勒】展览单元

来自法国阿尔勒的展览|2020集美·阿尔勒

走进半世纪前法国新浪潮片场|2020年度阿尔勒

艾尔莎&约翰娜:创造别人的故事|2020年度阿尔勒


展览项目全揭晓|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新鲜发布 | 2020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展览项目全揭晓

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11月27日上午9:30开幕!

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明日开幕!

徐晓晓获得2020集美·阿尔勒优秀女性摄影师奖

沈绮颖夺得2020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