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集锦 ☸ 如何依止上师--下(龙多仁波切)
作为显宗上师,相续中至少需要具足菩提心。当然最好是获得初地以上的功德,若未登地,也必须具有没有改造的菩提心。
密宗的话,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传承的金线没有被毁誓之锈所染污,从普贤王如来直至自己的根本上师之间,传承须极清净。前文讲过的应有功德,也都应具足。在求法、求窍诀之前要好好观察,其余如参加一个法会或者念一下观音心咒,则无须观察上师,好好观清净心就可以了。我自己就不观察别的上师。
作为修行人,不要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这是经续中反复强调的。如果观察的话,以后没有过失也会逐渐看作过失,如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连佛陀也见到过失而堕入恶趣。想依止一位上师,最好先观察三、五年甚或十年,一定要找个自己觉得最好的上师来依止。然后上师怎么说都依教奉行,不需要什么别的本事。一百个弟子中,真正的心子也仅有一两个而已。
内道徒想要成佛,有则俱足、无则尽失的关键,就是前行修法。我们不了解三界轮回的痛苦,对前行的道理没有铭记于心,缺乏出离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如理如法地修行。见众生不知三有痛苦,如来才出现于世,宣说“此是苦,汝应知”。上至有顶、下迄地狱之间,皆为痛苦的自性,离不开苦苦、坏苦和行苦。尤其众生将行苦当作快乐,完全不了知它是苦。我们一般容易知道苦苦为苦,却不了知变苦的自性也是痛苦,尤其执著行苦可以带来快乐,对其本性茫然无知。比如有人在世间暂时获得一个高位,但很可能在此生晚些时候便被抓走,沦为阶下囚。希求高位迟早堕落,无法获得如来妙果。美名听起来也很令人舒服,引得许多人汲汲追求,尤其一些上师、活佛、堪布,为了追求这些地位、名声,影响了成就正法,自己也越来越痛苦。每个人都要观察自己比较明显的毛病,尽力断除。
外道也有一些类似的共同前行修法,但并非和内道一模一样。有些外道修一些类似四种厌世心的法门,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脱离痛苦的境界,但是解脱之处和我们不一样。比如有的外道认为,三十三天上面有一个翻过来朝上的白色伞盖,若能往生彼处便可获得解脱。还有的认为取悦大自在天或遍入天,可以赐给自己悉地等等。
依止善知识,外道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意义和目的都不一样。
如果将外前行反复拜读、牢记在心,将对以后的修行有很大好处。不论藏汉、男女、老幼,都要认真学习。现在汉译本也有,大家要经常拜读、顶礼,比起以前看故事书的劲头应该更有兴趣。世间的许多故事书没有意义,顶多学点世间法的经验、增加烦恼,因此必须远离。否则只会上当受骗,与修行解脱背道而驰。
本来我想讲了前行会对大家有一些利益吧,但现在回想前面的内容,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如果一两年不看的话,可能更没有什么印象。我是这个样子,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情况。
法本不要直接放在地上或夹在腋下,上厕所时也不要带书,有可能会掉下去,深得很。法本是一辈子依止的对境,不是像日报一样看过就没用了,所以一定要爱惜、珍重,切莫一只手卷起来阅读。以后我要是见到谁卷起书来看,就马上抽他考试。
有时间要天天拜读法本,没时间看也要作为恭敬顶礼的对境。成佛的方法都写在这本书里面了,所谓的教证二法,教法就是前行等经论,它们的意义在内心中生起来,即为证法。转经轮也是同样尊贵的对境,必须恭敬,不要乱放或给小孩子作为玩具。否则会失去皈依戒。
即使一个藏文的文字,也要作法宝想。讲皈依戒的时候说过,对于经书的只言片语也要恭敬,有人对此可能注意了,但却对整本的经书乱扔乱放,不以为然。这种行为是十分颠倒的。
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很难从外表上看出来,就像芒果有外生内熟、外熟内生等四种情况一样。我们在座的听课者可能没有像麦彭滚波那样八十一岁高龄的,在大圆满的外心部、内界部、密窍诀部当中,他得到窍诀部的传承并认真修持,后来活到二百六十多岁,成就了无余虹光身,是贝若扎那传承中的一位重要祖师。我们的条件与他相比好多了,所缺的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清净观,此外还须在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和慈悲菩提心。
能让我们成熟相续的妙法,就是《前行引导文》中的教义。令我们生起无伪出离心的,是外前行中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内前行能够令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宝,进一步成熟为法器。从外相上不一定能看出谁有这些功德,但不论是谁,只要相续中具有清净的信心和慈悲菩提心,就是最极无上的功德!
---龙多仁波切《前行开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