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疑生信 ☸ 众生既然都有佛性,为什么开悟成佛的那么少?
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开悟成佛的那么少呢?
这是因为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没有实际地精进修持,光知道也没有用,而且众生都有极为强烈的我执,虽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为无明幻惑,众生都误以为“我”是真的,因此产生了相对分别的念头(如自他、好坏……),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而虽然众生也或多或少能发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总是更为强大,所以这慈悲心常常被各种的五毒烦恼所遮盖;有时众生也具有一些聪明才智,但却只知道利用这聪明来为自己谋利,甚至陷害别人,这也导致众生无法认清自有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质,你不可能同时发慈爱心又发嗔恨心,发悲悯心又发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时具智慧又具无明,同时观空又观有。
在经典里提到一切众生即是佛,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仍受著刹那间生生灭灭的妄想念头所蒙蔽,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种种的妄念、业障蒙蔽了自心本性。要证悟佛性,并不需要从别处或别人身上才能得到这种觉悟,也不是要去创造出来一个什么新的事物,只要能将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头去除,就能证悟佛性。而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
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慧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解脱庄严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