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抑郁,家长眼里的娇气”,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世界精神卫生日

闫煜蕾 简单心理Uni 2023-10-22

本文字数32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今天是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9月27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根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中,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图/《明天,妈妈不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为改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实用且易学的方法。


文|闫煜蕾(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有个孩子的母亲问我:“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机,我该怎么帮助他?”我问这位母亲:“你看到孩子这样是什么心情?”她说:“我生气啊。他抑郁症应该多去活动,整天躺在床上干什么?!”我问:“那你看到他这样,做了什么呢?”她说:“我说他,让他下楼转转,他不听,还和我吵架。”


想要帮助孩子,必须先理解孩子


不管是什么心理症状,都不是天上砸下来的不幸运,偏巧砸到了你家里。很多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都与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相关


图/《明天,妈妈不在》


比如有的家庭过度严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一犯错误就责骂,会非常容易使孩子内化一种对自我严苛的态度,而这种极度的内在自我严苛,可以解释非常多的强迫症症状。


我有个12岁就患了强迫症的小患者Z,他的强迫症状之一是反复地涂改笔记和作业,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业,而且根本做不完作业。他之所以反复涂改作业,是因为他总在担心自己写错了,但是即便他改了,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再改一遍,结果越改越糟糕。


他妈妈对他这一点非常生气,呵斥他别再修改作业,但是却不清楚这些行为都是他的强迫症状。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恼,但觉得想要修改的冲动是那么地自然又强烈,根本停不下来。


Z是因为什么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强迫症的呢?Z的妈妈和Z分别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经历。


Z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非常严格,如果学生达不到她的要求就会训斥学生。而她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如此。Z还没上小学之前就被妈妈要求学习小学课本、背古诗词,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学会就会被训斥。


Z上了小学之后,成绩比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试Z都会非常紧张,因为妈妈会审问他为什么没有考得更好。因此,从开始学习起,Z就紧张学习过程、担心结果不好。


他在小学的这6年里逐渐形成了过度检查的习惯,然而即便过度检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妈妈的训斥,因此过度检查变得越来越严重,终于发展成了强迫症


图/《明天,妈妈不在》


在了解了Z的症状发展过程后,我对Z的妈妈进行了心理教育,给她讲了Z为什么发展出了强迫症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对Z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Z的妈妈非常后悔自己曾经对Z的教育方式,决定好好地学习心理学,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做什么,才能帮助到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患病之后萌生出改变的愿望,但有时他们会不切实际地期望自己一旦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状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见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症状是多年的教育环境逐渐促成的,即便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孩子内在的人格已经形成了一些定式,可不是简单地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的,还需要整个家庭和心理咨询师长久的协作努力。


 1.表达你的关心,积极地和孩子交流情绪和感受,尽量多地鼓励孩子,尽量少地去指责孩子 


绝大多数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都缺少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请注意,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支持和情感联接。给予孩子真正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支持,恰恰是很多中国父母特别欠缺的教育技能。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很少被家庭所关注,父母极少与孩子交流情绪和感受时,这样的养育环境会非常容易使孩子从内心里感觉到没有情感联接和依恋。当他再在生活中遇到较多的压力之后,非常容易感到无助和退缩,这正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


图/《明天,妈妈不在》


有的家长在孩子患病了之后,开始学习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是必然会遇到很多阻碍,比如家长还没有把握好进行情感交流的时机,没有认真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情绪,那就需要更多对“共情能力”的学习。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母亲曾问我:“我已经非常努力地去和孩子沟通了,但是她不理我,怎么办呢?”我问这位母亲:“你是怎么做的呢?”她:“她在沙发上躺着看电视,我就坐在旁边陪她看。”我:“你做得很好。你们有交流吗?”她:“我问她电视里演的是什么,她说我很烦。”我:“你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别人在旁边一直问你吗?”她:“不喜欢。”

很显然,她选择了一个不好的沟通时间,在她的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并没有对母亲的需要,但是母亲的“关心”却打扰到了孩子。我给她的建议是,她可以找其他的时间和女儿进行情感沟通,比如邀请女儿出去吃午餐,然后很自然地和女儿聊女儿感兴趣的事情。

在女儿空闲的时候,去女儿的房间,向女儿道歉——“妈妈曾经对你的情绪没有很好地关注,对你造成了伤害,妈妈对不起你”。


 2.请家长们不要期望自己的一次道歉就能换来孩子的原谅 


孩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情绪上感到受伤,他们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原谅家长的。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孩子的谅解,我们也要有真正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弥补错误的决心。

图/《明天,妈妈不在》


我甚至听过一些例子,当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而孩子对家长的关心爱答不理时,有的家长感到自己的努力碰了一鼻子灰,反倒会大发雷霆,指责孩子好不吃赖不吃,是个白眼狼——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这样会把明明有修复机会的亲子关系推向彻底没救的深渊里。

如果是这种情况,强烈建议家长们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疗,因为这说明这些家长自己有难以耐受挫败的心理困难。

 3.停止要求自己已经患病的孩子“表现正常” 


有很多孩子正在接受咨询的家长会向我埋怨孩子,“他(一个患强迫症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收拾桌子,桌子为什么一团糟”;“她(一个因抑郁症休学的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很多家长看到他们所觉得不顺眼的行为时,就会去指责孩子。当孩子的症状没有被理解而只是被指责的时候,行为的改变并不会真的发生,这些指责变成了仅仅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家长需要理解的是,孩子“不正常”的行为正是他们的症状之一,而不代表孩子有着顽劣的个性

比如上述把桌子搞得一团糟的男孩子,当我和这个孩子聊起这部分时,他和我说他觉得收拾桌子很痛苦,因为如果他一旦开始收拾,他就需要按照非常僵化的规则去收拾,比如东西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摆放,而这样收拾桌子会花特别多的时间,但是他现在要准备高考了,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收拾桌子,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桌子乱着。


我问他,桌子乱着对你找东西有影响吗?他说,没什么影响,我都知道我最常用的那些资料会放在什么地方,我只是没有去用我的仪式把它们摆放整齐而已。

其实在我的眼里,这个孩子没有把桌子非得收拾得符合他原本的强迫性的规则,已经属于症状上的改善了,父母的要求和责备,实际上反倒是把孩子往更严重的强迫症状推了一把

如今抑郁症、焦虑症等病症的“流行化”,并非是现代的孩子更“娇贵”了,而是我们开始重视心理疾病,勇于去承认、确诊心理疾病的标志。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获得幸福。

图/《明天,妈妈不在》


(声明:本文案例中涉及的来访的真实信息,均已经过严格的模糊处理)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咨询中,如何识别出自恋来访者?| 自恋者的6个表现

“成为更好的人”花光了我所有力气!| 《我们这一天》中自我破裂与修复

“咱们都这么熟了,还分什么你的我的?”|无法设立个人界限的10点心理成因

咨询结束后,咨询师真的会想来访吗?| 心理咨询中的“卷入”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